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不為名利為興趣 海藻養殖專家柯志鴻
2021-05-13

柯志鴻(左一)無償技轉給業者陳丁貴生產鋸齒麒麟菜,成為澎湖在地餐桌上,具特色的海洋蔬菜。(林旻萱攝)

柯志鴻(左一)無償技轉給業者陳丁貴生產鋸齒麒麟菜,成為澎湖在地餐桌上,具特色的海洋蔬菜。(林旻萱攝)
 

協助推動全國第一座人造珊瑚海洋花園的澎湖縣農漁局技士柯志鴻,榮獲2020年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為了復育珊瑚苗,他研發的珊瑚培育桶生氣盎然,宛如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的微縮版。

但真正令他引以為傲的是「海藻養殖裝置」的發明,他得意地說:「你看我只有大學畢業,卻能養活海葡萄與巨齒麒麟菜,解決學術機關無法量化生產的問題。」而這也是他出身漁民之家,希望海藻養殖形成產業,增加漁民收入的夢想。

 

標榜「澎湖浮潛秘境」的鎖港杭灣,海天一色依舊,不同的是2016年以前這處海域遊客人數還不到三萬人,去(2020)年縱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遊客人數成長至六萬人,今年五月旅遊旺季更是提早展開。原來,水下有著全國第一座人造珊瑚海洋花園,吸引遊客來此生態旅遊。

協助造礁,亦是潛水業者的樂福海洋工坊負責人吳振福說,早期杭灣還有豆腐鯊、海豚出沒,受到氣候變遷、海洋廢棄物,以及陸域廢水排放等因素的影響,澎湖海洋棲地遭受嚴重的破壞,這些魚類已不復見。但經過縣政府四年的復育,杭灣的桌型軸孔、美麗軸孔珊瑚存活率高,熱帶魚、海龜、海膽已長住在珊瑚礁中,不時也會看到梭魚、隆頭鸚哥魚、錢鰻穿梭漫游。

集中火力,復育海洋生態系

其實,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為了復育珊瑚礁生態系,2008年起,每年都會例行性地投放50塊珊瑚磚到海裡造礁。但到底投到那裡去了?成效如何?2016年縣府所屬的水產種苗繁殖場調查發現,許多石磚早已被海流沖走,或僅留下殘磚,唯有風櫃蛇頭山不受西南季風吹動海流的影響,珊瑚磚有形成珊瑚礁,但沒有魚群聚集。

前場長陳銓汶因此指示當時負責行政業務、還是辦事員的柯志鴻規畫相應策略,承辦棲地復育的宣導活動。

個頭不高的柯志鴻,沒有認為自己官小而推卸,也沒有因為不熟悉此項業務就和稀泥。他反而想:「我是養殖科畢業,能好好接觸保育類的珊瑚是難得機會。」因此接下這項任務。

為了解決移植磚被海流沖走的問題,他將三角形移植磚改組合成梯形的基座磚,增加投置在海床的穩定度。再從風櫃蛇頭山、鎖港南堤與杭灣,篩選出珊瑚存活率最高的杭灣,自2018年起集中火力投磚,鎖定336平方公尺、大約一個籃球場面積,總計四年多來,共投入約566塊三角磚,進行造礁,這是人造珊瑚海洋花園成功的關鍵。

然而,培育珊瑚苗並非易事。「一開始,珊瑚死給你看。調整溫度、光照度,怎麼試,怎麼死!」柯志鴻說,他翻書、上網找資料,發現原來桶內水溫過高,還有珊瑚會分泌黏液,除非每天人工來幫它們「擦藻」──去掉雜藻,否則維生系統出了問題,珊瑚在密閉的桶內很容易被自己與雜藻「窒息」而死。

花了二、三年,累積無數「失敗」經驗,2019年,柯志鴻設計了珊瑚培育桶,從桶子底部直接排汙,並且模擬海洋生態系,利用吃微細藻類的馬糞海膽、馬蹄鐘螺,以及硓 石協助淨化水質。一個成本不到一萬元的珊瑚培育桶,成功復育了桌形軸孔、鹿角珊瑚,宛若一個美麗的海洋生態系,生意盎然。
 

柯志鴻突破技術瓶頸,養出的海葡萄,成串的果粒,晶瑩剔透。(林旻萱攝)

柯志鴻突破技術瓶頸,養出的海葡萄,成串的果粒,晶瑩剔透。(林旻萱攝)
 

海葡萄成熟時

柯志鴻強調,人造珊瑚海洋花園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依賴團隊合作,以及負責造礁的業者不計成本,熱心下海幫珊瑚礁清汙泥、刷雜藻。而他公務生涯真正有成就感的事,是大型海藻的養殖。

柯志鴻的業務之一,還有紫菜、長莖葡萄蕨藻(又稱海葡萄)等海藻的育苗。他每天上午六點就來上班,看看他的海藻們是否又長大了一點。

會這麼認真,是因為上級的壓力,長官要求要有成果。他苦笑著說:「可是我們水產種苗繁殖場的海葡萄只能養到二公分,長得像地毯式的海藻,不像一串串的葡萄。」

柯志鴻向澎科大老師、海洋大學日籍客座教授小河久朗請益,他們也不藏私傳授,但他仍陷入瓶頸一年多。「有次不知道為什麼,我買了很長的打氣條,放進培育桶,海葡萄就長大了。」咯咯笑著的柯志鴻說:「打氣可以製造很強的水流,正是海葡萄所需。」這也說明,機會是留給不放棄的人。

靠著強力水流的「氣場」,海葡萄可以長至十公分長,密密麻麻的果粒,晶瑩剔透,他無償技轉給養殖戶,突破只有夏天才能生長的限制,不僅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長,而且產量穩定。經過剪枝、處理的海葡萄,一公斤可以賣到2,500元,「不用去沖繩,澎湖就吃得到。」不像花蓮、台東業者以企業化規模養殖,柯志鴻說,他的方法養殖成本低,海葡萄只要曬太陽,吃海中既有的營養鹽,就可以長大。

海洋資源,永續利用

柯志鴻不僅申請專利,也將這個靈光乍現的「強力水流」經驗,運用到「海藻養殖裝置」來養鋸齒麒麟菜,桶下有一類似風車傳動的裝置,源源不絕的湧泉,讓麒麟菜可以在水中不斷滾動,強大水流又讓雜藻不易寄生,一個月就可以長一倍。

東北角漁民會在三~五月採摘野生鋸齒麒麟菜,透過柯志鴻無償技轉,白灣坑休閒漁場業者陳丁貴成功地穩定量產,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養殖。

出身漁家的柯志鴻,看到澎湖因為過度捕撈,影響漁民生計,但透過輔導業者,養殖海葡萄、麒麟菜等「海洋有機蔬菜」,搭配在地旅遊,可以增加漁民生計,也可以減緩海洋捕撈的壓力,最終也能讓海洋有復育的機會。「我希望做對澎湖有益的事。」柯志鴻說。後疫情時代,建議大家來澎湖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