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恢復大海的顏色 對抗海洋垃圾的「湛」鬥機
2021-06-24

湛鬥機的營運長顏湘霖(右一)、執行長陳思穎(右二)與秘書長曾鈺婷(左二)到現場找尋垃圾入海的各種原因。

湛鬥機的營運長顏湘霖(右一)、執行長陳思穎(右二)與秘書長曾鈺婷(左二)到現場找尋垃圾入海的各種原因。
 

2020年10月,湛.Azure團隊以「為湛而戰,海洋垃圾移除計畫」為號召,推出募資計畫,總共吸引5,000多人贊助,獲得超過1,500萬元台幣,團隊正依照承諾,一步步完成目標。雖然海洋環境持續惡化,但是終於有人願意為海洋挺身而出,不再漠視。

 

2021年2月27日,湛.Azure團隊的三個女孩,以烏石漁港為起點,開始為期一個月的全台漁港調查,了解每個港口的硬體條件與垃圾處理方式,預測「海洋吸塵器」湛鬥機下水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也從根本去探討各地海洋垃圾產生的原因。

全台漁港大調查

早上九點的烏石漁港,只有零星的釣客、觀光客,以及剛捕魚上岸、正在盤點漁獲的漁民。手持筆記與相機的湛.Azure團隊:執行長陳思穎、秘書長曾鈺婷與營運長顏湘霖,在這個環境中格外顯眼。

「你們注意這個風!」陳思穎指著遠方飄揚的旗子,提醒團員風向會影響垃圾堆積的位置,接著再仔細觀察水面上垃圾的種類。「你們看,這裡有垃圾桶!」曾鈺婷看到一處倉庫,裡面整齊擺放各類回收物,感到驚喜與欣慰。但為了嚴謹起見,他們決定詢問船員,以獲得更全面的資訊。

個性開朗的陳思穎,從漁獲的種類,逐漸聊到垃圾在港口的季節變化:「大哥,你知道這裡什麼時候垃圾比較多嗎?」外表黝黑壯碩的中年男子,似乎感受到問題有些敏感,因此停頓了一下。「你們捕魚的時候,會捕到垃圾嗎?」「這附近好像沒有垃圾桶,那你們垃圾丟哪裡?」船員笑著說:「沒有捕到垃圾啦!垃圾放在地上,就會有人來掃了啊!」看似玩笑話的回答,卻透露出有些漁民尚未有海洋垃圾的危機意識。

湛.Azure將整個漁港細分成多個區域,仔細地找尋是否有能提供湛鬥機發動的岸電、事後清洗的岸水、有利機器下水的曳船道與遠端遙控的訊號。除了環境調查,也透過訪談,了解在不同漁港生活的人,對垃圾有什麼看法與處理方式。「因為我們團隊不是收垃圾的,而是要去分析垃圾!」陳思穎強調。

大海成為追尋的理想

環台港灣大調查前,陳思穎已經辭掉在科技部海洋資料庫的工作,決定專心投入團隊經營。待在學術單位八年,長期的海洋觀測讓她發現「海洋環境真的在惡化」,對於現況,她感到有些憤怒:「海洋實在太可憐了,那些生物不會說話,就這樣默默地承受。珊瑚礁每年幫我們消耗多少二氧化碳,卻因為塑膠碎片,造成共生蟲死掉!」不願束手旁觀的她,開始了一項瘋狂的計畫,打造「海洋吸塵器」。

計畫初期,她白天上班,晚上與夥伴開會,有時候還要拜訪客戶。緊湊的生活步調,加上計劃的不確定性,父母與友人常勸她打消念頭,但是她告訴自己:「一定要為自己的理想勇敢一次。」

這份信念吸引了同樣想為海洋努力的夥伴,營運長顏湘霖曾在社企流工作,熟悉募資計畫推廣,加入團隊後負責相關的文案撰寫,以及對贊助的民眾溝通。即使過去不熟悉海洋,但在耳濡目染下,顏湘霖現在到了漁港,已經能發現有利湛鬥機下水的細節。陳思穎回想另一位夥伴加入的過程,笑著說:「我有個朋友之前去宜蘭牛奶海玩,看到水面上的垃圾,才理解我們正在做很有意義的事,後來她決定用自己的商管專業來協助團隊,成為我們的財務長。」

湛.Azure不斷尋找營運的可能性,也參加過創業競賽。雖然在比賽過程中,因目標客戶不清楚而遭淘汰,但是競賽主持人台大教授李吉仁鼓勵他們,只要將自己準備好,當環境需要這個東西時,很多人自然會支持。各行各業的前輩也建議團隊,在找尋市場時,可以先釋出產品規格,吸引有興趣的人來投資,同時在這段時間精進規格。對於不熟悉市場運作的湛.Azure而言,這個建議成了突破的關鍵,團隊開始列計畫,以募資形式吸引同樣理念的大眾支持。
 

放置在台大工科海洋水槽的湛鬥機,是正在提升功能中的2.5代。

放置在台大工科海洋水槽的湛鬥機,是正在提升功能中的2.5代。
 

不斷進化的湛鬥機

湛鬥機依據結構與功能,共分為四代。

第一代:沉水幫浦加上輸送帶,水面上的垃圾被吸起後,會掉進後方籃子。缺點是機器只放在港口角落,無法清理整個港面。

第二代:遙控式湛鬥機,以解決空間的限制。

第三代:自動式巡港湛鬥機,根據第二代蒐集的資料,歸納出垃圾在不同季節因風向、水流,會出現的位置,並在船上安裝GPS自動巡港。

第四代:船聯網,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在電腦後台操作湛鬥機,如此一來,一個人就可以管理兩三個港口。

湛.Azure在募資計畫的網頁上,清楚列下四個階段的目標,除了硬體設備的建構,還包含「發展不同漁港的清掃解決方案」與「設立示範港與增設實驗港」。計畫推出後,果然如李吉仁教授所說,吸引許多相同理念的人支持,一些企業老闆如「能元科技」,後來更成為研發過程的重要夥伴。

短時間內達到募資金額,彷彿成功來的迅速,其實團隊過去三年多,已經改良過無數次基本結構,從「攔截網」、「吸塵器」、「馬桶」等不同原理的構造,進化成現在的輸送帶加上沉水幫浦。每個階段的調整,都讓團隊更認識這片海洋,海洋的潮汐、波浪的力量與速度,這些絕非紙上談兵就可以量測出來。

目前湛鬥機正從第二代進化成第三代,團隊將會改進船體,更加符合流體力學;增加動力與通訊,遠端遙控機器;在機器前方加裝鏡頭,做影像記錄,以便後續分析。

無法被阻擋的熱情

陳思穎面對的不只是高深莫測的海洋,還有難解的人心。四年來,有些團員因為理念不合,因此離開。「有些人會一直想著,機器做出來要怎麼賺錢,但這不是我的初衷。」

除了內部壓力,外在的挑戰也不少,台灣的海洋保育觀念剛起步,海洋保育署於2018年4月才成立,2017年就創立的湛.Azure,與政府談合作時,常常要花時間說明理念,她提及此問題時,拍了一下桌子說:「政府都以為我們是撿垃圾的!我們其實是要分析垃圾,想辦法讓垃圾變數字,數字變數據,數據變證據。」不過,有些政府單位了解湛.Azure的理念後,便主動聯繫提供協助,例如港務局事先通知相關港口,讓團隊到現場調查時,不受限於管制,可以進入調查。

在港口做田野調查時,漁民見到這些年輕人在海浪裡打滾,努力讓湛鬥機穩住,忍不住跟他們說:「太辛苦了啦,垃圾清不完啦!」但有些漁民看到他們願意改變環境的心,也會提醒彼此:「以後不要再丟了!」甚至有次在南方澳港口時,他們聽見了一個船長兒子的心聲,「我爸爸那一輩的漁民,叫他們不要把垃圾丟到海裡,還是一直丟!長輩講不聽,我就來把海清乾淨。」他非常期待湛鬥機有天能駛進他的家鄉,讓海洋再次大口呼吸。

面對不同的評價,陳思穎坦然地說:「當我走在對的路上,誰都沒有辦法阻止我!」

最終目標是溝通

湛.Azure今(2021)年目標是專心投入湛鬥機的研發,明年會在鼻頭港與永安港建立示範港,教導合作單位如何操作湛鬥機,之後會更進一步,向港口漁民與政府單位溝通。陳思穎表示,透過「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海廢快篩,發現台灣50%的海廢,集中在10%的海岸線,如果政府知道這樣的訊息,就能將有限的資源做有效率的利用。「不只是清垃圾,我們還會告訴大家『為什麼』要清垃圾。當海洋充斥大量垃圾,漁民可能因為補不到魚而失業。」

從源頭阻止垃圾進入海洋,也是湛.Azure的訴求之一,團隊發現外籍漁工夏天不能出海,也無法離開港口,加上港口缺乏飲水機與垃圾桶,他們喝完礦泉水就隨意丟棄,產生垃圾。從這個觀察,團隊建議所屬單位在港口增設基礎設備,也計畫與移工展開對話:「我們之後會跟One Forty合作,找同國籍而且有環境意識的翻譯,用溫和的方式與家鄉的人對話。」

「對話而非教育」一直都是湛.Azure的理念,不透過嚴肅的說教,而是分享訊息,彌補資訊落差。之前團隊在烏石漁港調查時,恰巧遇到一群坐在港邊飲酒的老漁夫,雖然他們對這群女孩在努力的事情感到陌生,卻認同海洋保育必須深植下一代。原本也抱持「垃圾放地上,就會有人掃」想法的他們,聽完湛.Azure的理念之後,也開始改變,當團隊回程經過原地點時,地上沒有留下任何垃圾,連花生殼都收拾乾淨。

3月底,湛.Azure的三位女孩結束了環台港灣大調查,他們發現許多垃圾其實都是不經意地流入海洋,透過這次田野調查,才知道哪些環節出了問題,他們也期許自己「成為最懂港口環境的人」,才有機會為環境的未來,找出適切的可行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