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新文化外交 駐外使館藝術展示計劃

1

外交部與文化部連袂在紐約、華盛頓與新加坡等台灣代表處與官邸,策劃一系列「台灣當代藝術展」。(藝術銀行提供)

在外交場合屢建奇功的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相信,「在面對面非正式交流中,更容易了解對方,並施展外交。」外交部與文化部連袂在紐約、華盛頓與新加坡等台灣代表處與官邸,所策劃一系列「台灣當代藝術展」,將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展示到國際外交場域。除了讓外賓與華僑認識台灣文化內涵的多樣性,亦是用藝術進行公眾外交的創意之舉。
 

一百多位從東南亞各國前來參加新加坡「Art Stage」國際藝術博覽會的藝術家與從業人員,在今(107)年1月底意外收到台灣駐新加坡代表梁國新「與大使有約」的邀請,前往大使官邸用餐,並且觀賞「未來寓言」台灣當代藝術展。

 


「所見為何」台灣當代藝術展,以台灣駐紐約辦事處台灣書院為展示場域。

台灣的邀請:與大使有約

現場觥籌交錯,春風鬢影,2016年底接受總統府派令,從外貿協會董事長之職轉而派駐新加坡代表的梁國新,此時特別權充藝術導覽人員,介紹一幅台灣藝術家賀蕙芝的油畫。許多東南亞的貴賓一看到畫中的鳳梨花與台灣水果,便覺得很親切,甚至有人說很像新加坡菜市場裡的一個景色。梁國新說:「畫面裡牛肉麵、水餃,都是台灣生活的一部份,而賀蕙芝細膩的畫風呈現出收割、豐收、和平與安樂,正是我想傳遞給各位嘉賓的台灣印象。」

 懸掛於大使官邸客廳,是一幅寬達120公分見方,藝術家侯俊明「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的壓克力作品。梁國新向現場觀眾解釋:「中文字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藝術家經過解構主義所重新拼貼出的『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不論是愛情或是親情的呼喚,讓我們重新省思符號的力量。」經過梁國新的解釋,在場貴賓仔細端詳,也以新的視角認識繁體中文字的張力。

不只是大使官邸,選自29位台灣新生代藝術家共37件作品,還佈展在台灣駐新加坡代表處,梁國新特別要求代表處同仁接受「藝術解說員訓練」,為前來辦理領務的各國人士,或是專程來看畫展的民眾導覽。

「未來寓言」策展人、國立台灣美術館助理研究員張雅雯指出,此次展示的作品呈現複合的媒材與多元的主題,藉此表現出台灣社會的多元與豐厚,其實與在地國新加坡多種族、多語言、曾被殖民的歷史不謀而合,很容易引發觀者的共鳴。尤其是陸先銘的畫作,省思現代人在都市化發展的疏離,原住民作家伊誕.巴瓦瓦隆的作品富有排灣族的文化與自然的意涵,均展現台灣當代藝術創作的活力。

 


藝術家賀蕙芝的油畫,呈現出收割、豐收、和平與安樂的台灣印象。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新聞秘書蔡芝苑透露,「與台灣沒有邦交的墨西哥官員,聽說有此畫展,偕同中南美洲的學者一行11人,專程到台灣駐新加坡代表處看畫。我們也善盡地主之誼,除了導覽畫作,還舉辦認識台灣有獎徵答,並以小點心接待,這些中南美洲的官員與學者直呼,受到比在自己國家使館還要熱情的款待。」

參觀的貴賓得知這個畫展其實是台灣政府推動藝術外交的一個創意,尤其藝術品來自政府支持的「藝術銀行」,紛紛對此政策感到羡慕與敬佩。

外交場域辦畫展

「指標性外館藝術展示計劃」的靈感來源是參考美國國務院行之有年的「藝術大使館計畫」(Art in Embassies Program)。外交部國際傳播司司長陳銘政表示,外交部選定具有代表性的駐外使館,展示藝術銀行的作品,藉此將台灣當代藝術家,帶到國際場域,就像為台灣產品找出口,為台商找出路一樣,也為台灣藝術家找國際能見度。由於台灣外交艱困,外交官儘可能「敲每一扇的門,握每一雙的手」,藝術展示就成為台灣推銷軟實力的有力文宣,豐富公共外交的內涵。

「藝術銀行」則是文化部委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執行的計畫。由政府編列預算,購置台灣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再以千分之四的「親民」價格,將典藏的藝術品租給公民營企業,得以扶植本土中生代的藝術家,具有讓藝術延伸到生活空間的目的。

 


「所見為何」展出的作品,引發參觀民眾對台灣當代藝術的興趣。

原本參加新加坡藝術博覽會的台灣雕塑藝術家李光裕,也參加了「與大使有約」的晚宴。由於李光裕已是享譽國際的大師,他的作品原本超出藝術銀行所能購置的範圍,但李光裕得知此為台灣政府支持的活動,欣然無償租借他的作品《山人》、《在水一方》與《飛來》,佈展在大使官邸,錦上添美,傳為藝術展示的佳話。

紐約外館:「所見為何」藝術展

外交部與文化部一共策畫了4場「台灣當代藝術展」,分別在紐約、華盛頓、馬里蘭州與新加坡的駐外使館展出。紐約是聯合國總部所在地,世界外交的中心點,「所見為何」台灣當代藝術展去年11月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展出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共16件作品。

策展人陳妍卉指出,「所見為何」展出侯怡亭以台灣傳統市場意象為背景的畫作,畫中人物以西方宮廷華麗服飾的刺繡,來表現全球化下文化的移植與交融,吸引不少收藏家的目光,並進一步詢價。

台灣土生土長藝術家廖堉安的《不專心生活誌No. 2》,以及《協商二重奏》壓克力作品,反映了現代都市人生活的焦慮與複雜的壓力。廖堉安表示,「我的畫不是講人的差異性,而是人群生活的相似性。在紐約展示時,不少觀眾向我表示,美國也有很多低頭族,看我的畫觸動在網路世界中不知與誰溝通的跨文化共鳴。」

 


「所見為何」台灣當代藝術展,展出廖堉安的《不專心生活誌No.2》,引發許多觀者的共鳴。

華盛頓雙橡園:「遇見台灣」藝術展

第二場「遇見台灣」台灣藝術展,則選在台灣駐華盛頓代表處的雙橡園,展期至今年6月底。雙橡園是具有130年歷史的喬治復興式的建築,被美國華盛頓市政府列為古蹟,也因為古蹟保存緣故採預約參觀制。

駐美代表高碩泰指出,雙橡園是見證中美雙邊關係演進的指標性建築物,具有獨特的政治外交與歷史文化意涵,此次展出代表台灣新生代藝術家作品,也為雙橡園這座古典建築注入新的活力。透過此次展覽,讓許多美國的藝術家與收藏家與台灣結緣,例如華府「國際藝術與藝術家」藝廊總裁兼創辦人David Furchgott與美利堅大學博物館Katzen藝術中心館長Jack Rasmussen等人,均對台灣新生代藝術家的創作能量,留下深刻印象。

緊接著「藝術展」7月1日將移師美國馬里蘭州的僑教中心,展期至今年11月底,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就近前往參觀。

台灣藝術,最佳國際文宣

至於位於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的「未來寓言」台灣當代藝術展,展期至今年10月底。外交部科員徐遠明說,由於一般辦公室的燈光是白光,光線不夠均勻,駐新加坡代表處特別為每一幅畫作裝設燈軌與投射燈,突顯展示效果,讓原本平淡的長廊,在大器的藝術畫作裝襯下,立即升格成為優雅精采的畫廊空間。

目前駐新加坡代表處正在接洽新加坡的美術館,計劃將這些作品運回台灣前,再舉辦一次外展。

「使館藝術展示計畫」讓台灣當代藝術走出去,進駐使館與大使官邸,肩負文化使節的任務,宣介台灣,進行公眾外交,展現文化底蘊,也提升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