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劃時代之研 中研院90年,迎向大眾

格陵蘭望遠鏡(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提供)

格陵蘭望遠鏡(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提供)

 

美國的長紅電視劇《宅男行不行》,以一群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作為主角,描述智商高人一等的天才與一般人大相逕庭的日常,並且成功吸引全球觀眾爭相觀賞。而在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天才濟濟的地方,超乎想像的奇人軼事不勝枚舉,就是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殿堂──中央研究院。

 

由中研院所架設的格陵蘭望遠鏡,已加入全球陣列計畫,將與世界各地的 電波望遠鏡連線,進行黑洞觀測。(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提供)由中研院所架設的格陵蘭望遠鏡,已加入全球陣列計畫,將與世界各地的 電波望遠鏡連線,進行黑洞觀測。(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提供)

過去,常讓人覺得距離很遙遠的中研院,近來,似乎「潮」了起來!去(2017)年4月才推出的新媒體品牌「研之有物」是重要推手,一篇篇源於研究論文,同時兼具趣味性的科普文章,令人耳目一新,網站上也推出各種活動,好比開放網友向院長提問,將問題集結後進行專訪,或者匯集院內景點,吸引文青、網紅前往朝聖。

今(2018)年又逢中研院成立90周年,過去只在院區內舉辦的科普講座,首度走出學術高塔,遠赴台南、花蓮等地舉辦;10月下旬的院區開放日,更是一大盛事,向來寂靜的院區,罕見湧來逾十五萬人潮,平日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研究員,齊聚一堂,熱切地向民眾分享近來重要的研究發現。

點亮時代的基礎研究

中研院內許多精密儀器設備,院區開放日供民眾一探究竟。(1)中研院內許多精密儀器設備,院區開放日供民眾一探究竟。

作為台灣最高的學術研究單位,中研院是由院士組成的榮譽社團(honor society),以及由研究人員為首的研究單位所組成,且直接隸屬總統府,由國家任命,賦予投入基礎研究的任務。

不過,相較於能即時解決問題,創造經濟產值的應用科學,聽來抽象縹緲的基礎研究,跟國民到底有什麼關係?

2016年才上任的院長廖俊智說明,基礎研究就像蓋建物以前的地基,地基打好,才可能進一步在上頭蓋上建物。

從基礎研究走到實際應用,距離並不遠。以生命科學領域來說明,基礎研究致力於探索細胞的演化,以及分裂、增生、代謝、死亡的過程,乃至癌細胞的突變、擴散與死亡,之後才可能衍生出新藥開發研究與臨床應用等種種應用,廖俊智說:「所謂的基礎,指的不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可以感覺到的,而是具有潛移默化、長遠性的特質。」

不過,多數的基礎研究都是曠日廢時,並且不斷歷經失敗,一旦突破,就常帶來劃時代的改變,完全稱得上是高風險、高報酬率的工作。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研之有物」責任編輯陳昇瑋說,就是因為失敗率極高,所以才需要仰賴國家的支持;就像近年才逐步普及的人工智慧,就是由學術界發展而來的,早在六十年前,世界各國就已看見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潛力,紛紛挹注資源投入研究,只是到了今日,才逐漸開花結果。

接下領導職不久的廖俊智,格外重視對外溝通,帶領中研院一步步走入民間。接下領導職不久的廖俊智,格外重視對外溝通,帶領中研院一步步走入民間。

研之有物:科普新媒體

雖然中研院的研究成績斐然,不過在過去,多停留在學術界,民間罕人知悉,但廖俊智認為,既然中研院的研究經費來自社會大眾,對國民自然也有著一份使命,必須主動解釋基礎研究的意義、價值,並公開說明研究成果。

因此,秉持「說到大家懂,也是我們的責任」的理念,建置中研院知識分享平台的想法因應而生。擁有建置網站、經營社群媒體經驗的陳昇瑋,毛遂自薦後接下任務,同時積極向外延攬專業人才,共組團隊,科普新媒體「研之有物」就在這群人戮力之下催生而出。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曾說,走在中研院裡,若有任何問題,只要在走廊上碰到超過3個人,就一定能給出解答。今日的研究員,就猶如過去的翰林大學士,各個學富五車,只不過,研究論文往往艱澀難懂,過去在廣告公司任職的執行編輯林婷嫻,就像吃下翻譯蒟蒻,將專業報告轉譯成老嫗能解的淺白文字,並輔以流行、詼諧的標題;美術編輯張語辰除了負責將資訊圖像化,也像「美少女夢工廠」,鏡頭下的研究員各個搖身一變,從凡人到明星一般風姿煥發。

中研院內許多精密儀器設備,院區開放日供民眾一探究竟。(2)中研院內許多精密儀器設備,院區開放日供民眾一探究竟。

作研究講求科學根據,打造品牌也需要實際數據來支持。陳昇瑋的研究團隊發現,科普文章在標題上使用驚嘆號、問號,格外容易吸引讀者注意;林婷嫻也分享,研之有物的官網上裝設了Google Analytics,可蒐集相關資料;他們依據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偏好,調整文章的內容、寫作風格及配圖比例,最後將網站定調為「寫給大人看的輕科普」。

中研院擁有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三學組,知識產出可觀,團隊嘗試從中梳理與國民日常生活的關聯。宮鬥劇正流行,團隊連忙前往採訪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由社會學角度探討青少年霸凌的現象,發現原來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就如同成人世界彼此競爭社會位階;近年身分認同議題格外受矚目,便趁勢報導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的研究成果,他從廣泛分布於東亞及中南半島的「構樹」DNA中,發現台灣與南島語族之間的關聯性,以生物學角度佐證人類學家所說的,大洋洲南島語族均源自台灣的「出台灣說」。

雜草翻身,咸豐草治療糖尿病

一年多來的積極發聲,逐步發酵,讓今年度的院區開放日,更顯盛況空前。

在人山人海的現場,農業生物科技中心研究員楊文欽是民眾關注的焦點。原來,投入藥用植物研究的他,證實台灣野地常見的咸豐草,當中含有的植物化合物,可用於糖尿病治療,而台灣目前有超過200萬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更高據全球10大死因之一,這樣的福音,讓現場民眾感到振奮。

「種植物可以救人,也可以救地球。」楊文欽說。台灣野地常見的咸豐草,是農夫欲去之而後快的雜草,然而,具可食性、生命力強盛的咸豐草,被廣泛運用於民間,如涼飲、中藥材,在世界各地,也有使用咸豐草來治療糖尿病的紀錄,但想要從傳統的草藥研發成符合「一致性、安全性、有效性」標準的西藥,並不容易。

研究員分享研究成果,點燃年輕學子對知識的好奇。研究員分享研究成果,點燃年輕學子對知識的好奇。

楊文欽說,天然界中已找到超過17萬種的化合物,有八成都來自於植物,但也由於成分太多,研究過程格外費時費工費力。

16年來,他率領的研究團隊,利用生物與植物化學方法,最終在咸豐草中找到名為「聚多炔醣苷」(cytopiloyne)的化合物,證實可以增加胰島的功能,並且保護胰島細胞,避免它們死亡。

由於當前以人工合成的西藥,均無法遏止病情惡化,更遑論治癒,這樣的突破,無疑為備感棘手的糖尿病治療問題,另闢出新局。

雖然中研院的任務並不在於開發商品,但現階段的研究成果已技術轉移給國內生技廠商,並推出保健商品,楊文欽的下一步,是希望藉人體試驗,繼而研發出糖尿病新藥,至於普羅百姓最關心的價格,「因為研究經費也是來自大家的錢,我已經交代廠商,定價不可以太高。」楊文欽說。

地表最強!格陵蘭天文望遠鏡

廖俊智說,作基礎研究,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尤其人類對於宇宙的追求,更是人類一貫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人類求知與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力。

林婷嫻(右)與張語辰(左)組成研之有物團隊,為中研院塑造出新貌。林婷嫻(右)與張語辰(左)組成研之有物團隊,為中研院塑造出新貌。

為了滿足大眾對於宇宙的好奇,開放日當天,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韓之強向大眾說明,就在2017年5月,由中研院研究員主導的跨國團隊,已成功在格陵蘭島,架設了全球第一座位於北極圈的望遠鏡。

韓之強解釋,格陵蘭望遠鏡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所捐贈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原型機所改裝,高12公尺,要價高達800萬美元的機器,從美國新墨西哥州千里迢迢地搬到格陵蘭,為了要適應北極圈零下70℃的酷寒氣候,又再耗費5年、1,000萬美元投入改裝,而從運輸、安裝到建置成形,均由台灣主導,加上後來的極地操作與遠端遙控,證明台灣科學家的堅強實力。

而格陵蘭望遠鏡也已加入以觀測超大質量黑洞為目標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全球陣列計畫,跨洲際的望遠鏡將同時連線,猶如在地表建置出一隻超強大的人工之眼,而格陵蘭望遠鏡可與智利ALMA望遠鏡連線,形成南北向最長基線,大幅提升影像解析能力,是當前最先進的光學望遠鏡的1,000倍。

雖然觀測黑洞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沒有直接的關聯,但韓之強解釋,黑洞一直都只存在於理論模型之中,只有間接證據佐證,因此黑洞觀測除了滿足天文學家的好奇心,也將藉此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深具意義。

看過來!國寶在這裡

中研院固然是知識重鎮,然而走過將近一世紀,因著各種淵源,院內還有不少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好比前院長胡適、錢思亮、蔡元培與知名學者吳大猷,都曾參與院所的創辦,或在此進行學術工作,因此許多以學者之名成立的紀念館、小型圖書館,就散落在院區之中,成為歷史的佐證。

走過90載,除了秉具求真究實的精神,中研院也逐步轉型,步出學術高堂。走過90載,除了秉具求真究實的精神,中研院也逐步轉型,步出學術高堂。

另外,展示晚清嶺南畫派作品的嶺南美術館,與收藏民間文物的歷史文物陳列館等展館,尤其受民眾喜愛。秘書處處長暨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重禮說明,許多人都以為故宮是國寶最多的地方,然而,收藏超過36萬件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國寶數量較故宮更勝一籌,加上品項多來自於民間,有別於故宮是以宮廷藝匠之作為主,內容更是多元豐富。

邁入90年,中研院正逐步走出象牙塔,唯獨學術旗艦的地位,始終不變。

談到未來展望,「我希望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必須要有使命感。」廖俊智說:「第一,對學界、同儕,要讓大家知道你的研究有價值、有前瞻性、有原創性;第二,對納稅人負責,主動解釋基礎研究的重要與意義;第三,是對全世界人類的使命,當前的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高齡長照的議題,希望可以藉由深入的研究,解決全人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