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亮點茶莊 四季‧品茗‧找茶趣

(林旻萱攝)

(林旻萱攝)

 

台灣茶遠近馳名,高低海拔、北迴歸線熱帶與亞熱帶交疊的風土特色,與成熟的製茶工藝,成就台灣茶的獨特風味。

如何發現台灣茶?除了茶行、茶館,新春之際,不妨來一趟茶莊之旅,有茶園導覽,製茶、評茶的體驗,品茗茶香,再結合茶區附近景點旅遊,親近茶山,享受生活的美好。

 

飲山郁「一日品評師」體驗,可以一次品評10杯不同品種、焙火程度的阿里山茶。飲山郁「一日品評師」體驗,可以一次品評10杯不同品種、焙火程度的阿里山茶。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凌晨,登上海拔1,250公尺高的阿里山隙頂,在微光中迎接日出,走在滿山茶園、竹林圍繞的二延平步道,可以遠眺綿延的山群,俯瞰全景碧綠的茶園。幸運的話,來自八掌溪與曾文溪上游的交會氣流,隨著山勢而攀升,瞬間雲霧飄渺,形成可遇不可求的雲瀑。「茶之步道」的終點則是「飲山郁」的阿里山茶評茶體驗。

評茶、品茶新體驗

隙頂是阿里山高山茶重要的產區,位於阿里山公路55.6公里旁的「飲山郁」,第二代茶農、梅山鄉農會阿里山高山茶比賽評委黃昶升叮囑著遊客:「拿起茶杯,深呼吸!只能吸哦!」辨識出茶葉的香氣:清香、熟果香或花香後,接著審外觀、觀葉底。

一杯接著一杯,品評完10杯不同的茶香後,再用審茶匙舀取茶湯,用啜飲的方式「吸入」茶湯,讓茶在口腔內停留一會後再慢慢飲下,清新或濃郁、鮮活或深沈,感受嗅覺與味覺對不同茶款的回應。這是飲山郁茶莊為來到阿里山的消費者,所推出的「一日品評師」體驗活動。先是茶山導覽,走入茶園間,各自採摘一片茶葉,認識金萱、青心烏龍茶樹的不同。沿途經由大小石塊堆疊而成的駁坎,教民眾辨識愛玉樹藤,盤根錯節攀爬在擋土牆之中,得以鞏固邊坡,原來阿里山種植愛玉子樹的緣由,還有茶農就地取材、綠色環保的智慧。

評茶體驗則是比照梅山鄉農會舉辦阿里山高山茶比賽的形式,每一杯茶以3公克的量,泡上6分鐘,並且必須放冷來品茗。唯一不同的是,比賽茶的現場每一杯茶只標上號碼,但在飲山郁的品評現場,每一杯茶前面,都標上茶的名字,方便消費者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消費者不用擔心得花高價才喝得到阿里山茶,一次200元的品評體驗,可以同時喝到10款不同的茶,從輕焙到重焙,從不發酵至全發酵。」黃昶升是在參加茶改場的評茶師檢定時,從茶葉拼對、苦澀味辨識的測驗中,意外發現自己有評茶的天份。「一日評茶師」的活動,則將比賽茶精挑細選的競爭精髓,轉化為消費者找茶的體驗樂趣。

精品化的茶葉品評系統,可以讓年輕族群或原本不喝茶的人,以更簡單地方式進入茶葉的世界。精品化的茶葉品評系統,可以讓年輕族群或原本不喝茶的人,以更簡單地方式進入茶葉的世界。

花香、茶香齊發散

身為茶農的第二代,黃昶升2005年淡江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種茶、製茶。但不像外人所想像的成為輕鬆接班的富二代,2年後,父親給了他在阿里山鄉最靠近中央山脈南側的里佳部落2甲地。1,450公尺海拔的山丘上,與他哥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雖然製茶的技術逐年精進,但無法分食老店的客層,同為淡江大學國貿系的太太王雅婷跑遍全台各地的食品展賣茶,牙牙學語的小孩不得不寄在台北的娘家,雖然創立品牌「飲山郁」,但也只能在網路販售。四、五年下來,兩人最大的夢想是在阿里山公路旁有個店面,不要再全台奔波。

或許「將苦難轉化為希望」的道理正如飲山郁的境遇。原本阿里山公路沿線一地難求,連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想新闢停車場都不可得。但2009年八八風災造成阿里山公路封路半年,蕭條的景氣讓原本惜售的地主願意賣地,黃昶升不僅實現開店的夢想,還捐了一小塊土地給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作觀景台與停車場之用,並且「有捨必有得」,來到觀景台賞景的遊客,也為飲山郁帶來過路客群。

飲山郁以種植有機玫瑰、製作窨花烏龍茶,吸引年輕消費者賞花喝茶。飲山郁以種植有機玫瑰、製作窨花烏龍茶,吸引年輕消費者賞花喝茶。

有了自己的店面,飲山郁以種植有機玫瑰、製作窨花烏龍茶,吸引年輕消費者賞花喝茶。同時想突破阿里山沿路茶莊經營的方式,藉由品評體驗,消費者不用擔心來茶莊喝茶,不買茶會有壓力。遊客也可以選擇單杯品茗,感受不同泡的茶湯所呈現不同的層次與韻味,尤其是高山茶的清香滋韻;消費者也可以共飲一壺150~180元的阿里山茶,再去遊步道、觀象山。

紅玉、紅韻都相宜

南投魚池鄉則是台灣日月潭紅茶的故鄉。領略了日月潭的瀲豔湖光、山光水色之後,趁著十里春風晴方好之際,造訪省道台21線旁、香茶巷上的茶莊,橘紅色建築外觀的和菓森林。

「製茶體驗」提供自己動手做紅茶的揉茶體驗,每人可以親手採摘一心二葉的台茶18號「紅玉」,或是阿薩姆老欉的茶菁,親力親為,用雙手揉捻、解塊,再交由茶工廠發酵、乾燥,不僅了解製茶過程的繁複,最後還可以帶走一罐融入自己感情製作的茶。

不想這麼辛苦,在二樓的紅茶品味館,遊客也可以像品茗紅酒一樣來喝單品紅茶:5克紅茶、180CC的水所泡出的台茶21號「紅韻」,啜飲金紅明亮的茶湯,感受前、中、後的果香、蜜香與茶香;也可以品聞台茶18號「紅玉」,輕微天然肉桂與薄荷的香氣,亮紅甘醇的茶湯,層次豐富,曾被世界的紅茶專家喻為「台灣香」,也可嚐嚐紅玉茶粉所做的冰淇淋與鬆餅等茶點。

長年硬功夫,行銷軟實力

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左)與莊主陳彥權是讓日月潭「紅茶精品化」、「茶廠茶莊化」的主要推手。(林旻萱攝)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左)與莊主陳彥權是讓日月潭「紅茶精品化」、「茶廠茶莊化」的主要推手。(林旻萱攝)

站在六十多年生的老欉大葉種喬木旁,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是讓日月潭「紅茶精品化」、「茶廠茶莊化」的主要推手。她透露,2005年返鄉接班時曾面臨紅茶滯銷的窘境,「想做『紅茶酒莊』,主要原因是當時沒有人要喝紅茶,我左思右想便認為把茶做成酒,這樣才可以增加紅茶的壽命與銷路。」

石茱樺當時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紅茶產業沒落的大環境有關。 她的父親石朝幸曾是台灣農林公司「持木紅茶廠」的茶師與廠長,歷經台灣紅茶的興盛與沒落。

日治時代,日本人看上魚池鄉的緯度和印度阿薩姆省相同,風土條件與微型氣候適合種植紅茶,也跟著帶動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紅茶外銷的榮景。滿山的紅茶,在民國50年種植面積達到最高峰,魚池加上埔里、水里共有1,700多甲。

「在我父親的年代,紅茶不是種來喝的,是要外銷、賺外匯的。但到了我接班時,台灣正值紅茶外銷的底谷,官方統計魚池鄉紅茶的種植面積只有100公頃。」家學淵源的石茱樺,原本不想再辛苦做茶,只因父親年邁,加上公務員家庭出身的先生陳彥權嚮往田耕生活,志願負起種茶的責任,才讓石茱樺決定回鄉。

造訪往日月潭的省道台21線旁的茶莊,讓日月潭之旅增添茶香與找茶趣。(林旻萱攝)造訪往日月潭的省道台21線旁的茶莊,讓日月潭之旅增添茶香與找茶趣。(林旻萱攝)

因為921地震,日月潭遭受重創,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魚池鄉鄉長致力扶植紅茶為地方特色產業;同時茶葉改良場陸續開發台茶18號、21號、23號等有「台灣味」的新品種,賦予紅茶新風味;加上茶農改以人工採摘一心二葉,取代機器採摘,讓紅茶有了從商用茶變成精品茶的契機。

石茱樺感恩地說:「我們也搭上了這班順風車,進行轉型與升級。」如今日月潭不但已經走出地震後的陰霾,魚池鄉種植紅茶面積,也增加至600~700公頃。日月潭紅茶歷經轉型與華麗的變身,原本機器採摘的紅茶茶菁每公斤12元,只能作成絞碎型的紅茶;現在人工採摘的茶菁,每公斤價錢200~250元,也讓北漂青年有了可以返鄉種茶的動機。

亮點茶莊,深化茶產業

擅長行銷的石茱樺不僅讓和菓森林得到雙品牌的認證,一是日月潭紅茶產地證明標章;另一是產銷履歷;她也透過精品化的品茗、茶莊的體驗與推廣,讓年輕族群或原本不喝茶的人能更簡單地進入茶葉的世界。連外國遊客喝到日月潭紅茶,不禁驚呼:「這麼好喝的紅茶!」紛紛反映回國後如何能再買到茶?

用喝紅酒的方式來啜飲紅茶,感受茶湯前、中、後不同層次的茶香。(林旻萱攝)用喝紅酒的方式來啜飲紅茶,感受茶湯前、中、後不同層次的茶香。(林旻萱攝)

和菓森林因此在2018年底開始將日月潭紅茶上架至Amazon 與eBay等全球性的電商販賣,「我們吸引了全球的客人,包括直接寄送至俄羅斯。」石茱樺說。

阿里山的飲山郁與日月潭的和菓森林,均獲選為農委會2014~2018年評選的28家亮點茶莊之列。這28家亮點茶莊,涵蓋了台灣北部的文山包種茶、桃竹苗茶區的東方美人茶、中部的凍頂烏龍茶、日月潭紅茶、南部的阿里山高山茶,以及東部地區的蜜香紅茶、紅烏龍等不同茶區,消費者可以擇一茶莊,結合茶山附近的景點規劃茶莊之旅,到茶園採茶、親手製茶、吃茶點與茶餐,享受品茗鑑賞的樂趣,佇足茶山開闊碧綠的天地中,享受人文深度的旅行。

農糧署雜糧特作科科長鄭永青認為,台灣小農很會種茶、製茶,但是不懂行銷。亮點茶莊的概念,除了發揚茶農長年製茶的硬功夫,希望培力茶農行銷、包裝的能力,讓茶農從一、二級生產與加工產業,跨界整合至三級的服務業、旅遊業,朝向六級化產業發展,藉此提升台灣茶產業附加價值,讓茶莊成為銜接茶藝與功夫茶之間的媒介,並且透過茶莊的經營,帶動週圍的觀光產業,也讓台灣的茶產業、茶文化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