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黝黑的皮膚、深邃的褐色大眼與濃密的自然捲髮,黃雅憶的外型極具特色。
邁入第七年的國藝會「海外藝遊專案」,是扶助年輕藝術家圓夢的重要推手。在截然不同的社會文化衝擊下,卸下禁錮的思維,六覺全然釋放,汲取異己元素,發酵內化,邁出全新步伐。
具有布農與阿美族血統的黃雅憶,以無畏的尋根精神,勇敢地全球探索。在海外藝遊專案中,她驚嘆紐西蘭毛利人傳統會所,竟與南島根源萬里相逢;善用肢體展演藝術的張堅豪,2017年透過亞洲文化協會到紐約駐村期間,與泰國舞者相遇,開啟他在2018海外藝遊專案中,進一步探索東南亞舞蹈元素,與深層的民族意涵。
跨海尋根:黃雅憶
黝黑的皮膚、深邃的褐色大眼,以及濃密的自然捲髮,黃雅憶笑著說:「我本身就很有特色。」天生運動健將的體型,她的父親是阿美族,而她的外型則是遺傳了媽媽布農族的特徵。「曾經在機場被安檢人員誤認為是外籍移民,鬧了很多笑話。」就讀東華大學原住民族相關科系時,有許多接待各國來訪學者的機會,開啟宏觀視野。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冰島、紐西蘭的文化工作者黃雅憶,沉浸在探索民族根源的廣漠天地中。
曾經在東華大學國際事務處工作三年,黃雅憶深刻體會到,使用對方的語言交流時,親切感瞬間升溫。「我會對民族語言有興趣,其實是受到爸爸的影響。」從小看著父親在工作場域,隨時切換五、六種語言與人交談,讓黃雅憶崇敬又羨慕。
「沉浸式教學是訓練語感最好的方式。」2018年在第六屆海外藝遊專案中,參加「紐西蘭毛利族Marae傳統會堂藝遊」的黃雅憶,對毛利族傳承族語的認真態度非常感動。她在台灣從事口述吟唱文學,對族語獨立出版研習持續關注,深刻體會族語保存的重要性。「爸爸曾經笑我講得太生硬,像是沒有鹽巴的語言。」經歷過禁止方言的年代,無法流利的用族語溝通,講不出母語的味道,讓人無奈又沮喪。「我很害怕有一天我們的身分會消失。」當原住民離開棲息地到外地謀生,祖先的傳承逐漸模糊,連族語也會淡忘。「雖然有原住民的臉,卻沒有原住民的靈魂。」一種流失的焦慮,讓黃雅憶憂心。
然而看到毛利族由幼稚園到大學,一貫沉浸式語言教育,開啟黃雅憶對復興族語的夢想。「他們進入學校後,就只能使用族語。」打造單一語言環境,極具學習效率。「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建構完整的沉浸式教學空間。」
祖靈的召喚,尋覓族源「每一項活動,都蘊含著深遠的意義。」毛利人所崇敬的貝殼樹,象徵撐開天地的祖靈。當黃雅憶隨著毛利族人在漆黑的夜色中,肅穆行進,抵達祖靈面前時,燈光瞬間打亮,那種五感全開,毛細孔在樂聲中一開一合,一股靈氣由頭頂串流全身的奇妙體驗,只有身歷其境才能感受。
「走進毛利人的會所,會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與太巴塱Kakita'an祖屋極為接近的外型與功能,黃雅憶感受到回家的親切。「它是族人的精神核心,婚喪喜慶都在這裡舉行。」建築意象彷彿是張開雙臂的祖靈,慈悲的俯視,包容接納族人的一切。雖然不同區域的會所,建材和色澤會有些微差異,但是整體型式都有固定的規範,是族人精神團結的象徵。「我們布農族的石板屋是會呼吸的房子。」祖先的智慧和文化遺產,不能在歷史中消失斷層。「看到他們對會所的保存與尊重,讓我非常感動。」見賢思齊,讓黃雅憶更覺得對守護傳統,有一份無可推諉的責任。
「長弓」團員流暢俐落的肢體語言,張力十足。
「毛利人和台灣原住民一樣,非常敬畏大自然。」首次接觸,那種相識多年的親切感卻油然而生。「曾經有學者研究,南島族群有共同的血源。」那種血濃於水的連結,冥冥中牽引著黃雅憶去探索。黃雅憶別出心裁地把大自然的種子包藏在她的名片中,落實珍愛自然的理念,「如果有一天,名片被丟棄了,只要遇到適當的環境,它就會發芽。」生生不息,在每一個機緣中發生。
每個民族的語言、音樂、舞蹈、飲食、生活型態、信仰,都是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我覺得發展觀光,不能只著眼在消費,而是要突顯文化,讓遊客認識它。」黃雅憶認為,只有以文化作為主商品,彰顯價值,成為文化監護人,才能贏得恆久敬重。
黃雅憶用一首詩〈一把火的故事〉,表述她對發揚原民文化的使命。
我們的語言和文化就像這把火一樣~
起一把文化的火在我們的家中,
是傳遞語言和文化的火;
起一把文化的火在我們的社區,
提倡母語和原住民的文化。
當我們心中都有這把文化的火,
世界將會看見
原住民美麗、多元、有智慧的文化。
黃雅憶望著遠方,喃喃地說:「回家的路很難走,但那是我們自己的家。」
基因天賦:張堅豪空蕩蕩的舞台上,緩緩走進四個人,成為視覺焦點。沒有喜怒哀樂的表情,更突顯眼神的專注。「長弓舞蹈劇場」(以下簡稱「長弓」)正在排練一支感情豐沛的當代舞。
2011年張堅豪和弟弟們共同成立「長弓舞蹈劇場」,初試啼聲,就引起當代舞壇的注目。「我們四兄弟不約而同的都走上舞蹈的路。」張堅豪說,大哥和小弟年齡相差10歲,卻先後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接受舞蹈專業教育。「媽媽是我們的啟蒙者。」人稱「宋老師」,在雲林斗六教舞數十年的宋秀君,對舞蹈有極大的熱忱。「媽媽希望培養我們有『帶得走的能力』。」雖然沒有強制四兄弟以舞蹈做為職業, 而今卻總以孩子在舞蹈上的成就為榮。八年來,「長弓」不僅在台灣各地巡迴演出,更數度受邀在法國巴黎、蘇格蘭藝術節、西班牙馬德里希古洛藝術中心、巴勒斯坦伯利恆、香港等地演出。2017、2018連續兩年獲得文化部評選參加「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的殊榮。
藉由舞蹈,體現親密手足間競合的矛盾關係。
2017年張堅豪獲選ACC亞洲文化協會獎助,在紐約駐村半年,和韓國、泰國、柬埔寨舞者,共同創作發表「Boundary」。「一直以來,我的目光都專注在歐美,但是駐村後發現,原來東南亞也是那麼有深度。」一種未竟的探索,促使張堅豪進一步向東南亞邁進。2018年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灣、泰國當代與傳統探究」海外藝遊專案,得以一圓心願。藉由和泰國女舞者Kornkarn Rungsawan合作,完成雙人舞。
「我第一次參與泰國舞團每天例行的基礎訓練時,真的被震撼到。」紮實的訓練,將傳統與當代結合。在那種看似違背常理的扭轉和延伸中,了解到原來肢體還有很多可以開發的空間。「我在Kornkarn身上看到東方的特質。」這個熟悉的影子,讓張堅豪更深層地檢視舞蹈的內涵,思考如何運用身體做為媒介,在傳統和當代的碰撞間,取得平衡。
藝遊的一個半月期間,張堅豪把舞蹈、走動、靜止、對話,藉由影像紀錄,體現生活中的慣性和重複,找到雙人舞的主題「日常」。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和對肢體與傳統的解釋不同,在東方與西方的對比中,深層體悟舞蹈的本質,是在演繹生命的淬鍊。透過理解和空靈的想像,用肢體傳遞重量、速度、溫度的同時,尋找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換位思考的智慧曾經多次共同在海外演出的四兄弟,雖然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共同愛上舞蹈,但是卻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認知。老三張堅貴擔任舞團團長、老二張堅志是藝術總監、大哥張堅豪與小弟張鶴千為駐團藝術家,四個人在舞團中各司其職,相互尊重。「我們都有其他的工作在進行。」或是教職,或是編舞,或是表演。除了團練,四兄弟每天都各自奔波忙碌。
經歷海外藝遊的洗禮,體悟回歸本質是最質樸的原點。之前的舞碼是敘述兄弟成長的幼年和青少年時期,撼動人心的演出,引發觀眾的共鳴,這次兄弟四人再次描繪成年後的相處模式。「我們想要表達手足間競合的矛盾。」回歸到排練半年多,精雕細琢的舞碼中,時而躑躅獨行,時而列隊前進;相互擁抱,彼此撲打,每個人的角色不停地轉換,學習調整自我,配合對方。「我們都是舞者,在職場上是無情的競爭對手,但是在血緣上,又是無法切割的親密手足。」藉由舞蹈,體現換位思考的智慧,內斂和外放不停地交替。
舞台就像一個遊戲場,在音樂的牽引下,流暢俐落的靈巧翻滾,即興而優美,張力十足。除了舞蹈之外,「長弓」也多次與戲劇、馬戲以及新媒體跨領域合作演出。在藝遊中打開視野的張堅豪不斷地提醒自己,藉由舞蹈,檢視生活上的體驗和挫敗,沉醉於透過練習的總和,重新回到自己和創作本身。「這是媽媽給我們的終身禮物。」珍惜母親的栽培,珍惜手足之情,「長弓」就是家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