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桑布伊(莊坤儒攝)
他是第28屆金曲獎的「大黑馬」,不僅贏得三座獎盃,還勝過當年獲獎呼聲最高的樂團五月天,打破國語歌曲掛帥的常態,奪下年度專輯獎。而這次獲獎也讓台灣人真正聽見原住民音樂的美,感受到歌曲中「山谷的微風與溫暖的陽光」,體會生命在大自然裡最純粹的力量。
桑布伊,來自台東卑南族,從小就被部落的古調深深吸引,每一首專輯歌曲都以族語來譜寫。這份對土地的熱愛,化作渾厚又溫柔的嗓音,不只感動了台灣人,也超越語言的障礙,引起國際音樂人的共鳴,讓他在2017年獲得第60屆美國全球音樂獎──金獎。
拍攝當天的地點,在樹林區的原住民主題部落公園,已經在當地生活十幾年的桑布伊,對公園裡的圖騰卻感到陌生,他感慨地說:「大家都以為圖騰才能代表原住民,其實,不用靠任何符號,原住民的精神就在我的歌聲裡。」
音樂就是生活褪去宣傳時的妝容,戴上黑色方框眼鏡,加上一頂鴨舌帽與一件迷彩長褲,私底下的桑布伊很隨性。回想起這一路歌唱的歷程,他以些許沙啞的嗓音笑著說:「我從來沒想過當歌手!」
「我也沒有特別學過唱歌,唱歌就是我的生活。」原住民的文化裡,沒有文字可以記錄歷史,所以用雕刻、紡織、歌唱等方式來傳承生活經驗與智慧。在部落裡,不同的場合與情緒,就會唱不同的歌。也因此,歌唱成為如呼吸一般,必要且自然的事情。
小時候的桑布伊,常會與朋友及親戚小孩一起練唱。大家相約好帶著樂器,到某個人家裡集合。當時誰也沒想到,這群孩子裡,會出現未來的金曲歌王歌后──陳建年、張惠妹,以及當今許多出色的幕後音樂人。
「那個時代,寫歌是一件很臭屁的事情。哥哥他們高中就創作了很多歌,我就跟著他們走,寫自己的歌。」當時在台東,有個火紅的歌唱比賽「飛揚的一代」,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參賽,也培育出現今許多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創作歌曲。
珍惜文化,嚮往自然桑布伊形容他的成長階段,是個「充滿誘惑」的時代,大約在1990年代,電視、電動玩具與其他休閒娛樂產品,逐漸在部落興盛,年輕人跟老人家相處的時間也因此減少。
「但我就比較特別,喜歡跟他們在一起。」桑布伊看見老人家身上有一個珍貴的寶藏,他們所吟唱的古謠,撼動著他靈魂的深處,發出共鳴。為了跟老人家學習族語及古調,他總是格外珍惜與部落長輩相處的時間,也會定期去拜訪耆老們。
對自我文化的肯定與榮耀,讓桑布伊被推選為部落青年會會長。連任一屆,總共六年,桑布伊在這段時間,沒有工作也沒有補助,全心全意地奉獻自己,帶領青年會服務部落。
直到任期結束後,他才終於走出部落,實現到社會闖蕩的願望。桑布伊選擇家人在北部的聚集地新北樹林,作為落腳處,也開始在工業區裡作鐵工。閒暇時,就騎著車沿著海岸線欣賞大自然美景。即使到都市生活,仍然無法掩沒他骨子裡對大自然的嚮往。
騎車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是桑布伊創作的精華時刻。平常喜歡哼哼唱唱的他,只要心中浮現旋律,就會用手機錄下來,如果聽見特別的聲響,也會蒐集起來。手機資料夾裡的旋律,每個檔案的名稱都是路名:忠孝東路、復興南路,由系統自動偵測地點命名,桑布伊並沒有定義創作當下的旋律。
也許這樣的隨性,才能讓音樂展現生命真實的樣貌。專輯《椏幹》中的歌曲<溫暖的光>,描述人在月光下舒服的感受,雖然溫度不比陽光強烈,卻是黑夜中明顯的存在。
桑布伊在2017年世界音樂節,吹奏部落傳統樂器鼻笛。(莊坤儒攝)
同樣也來自台東的原住民歌手巴奈,當時已經在台北發行唱片,偶然想起桑布伊的歌聲,於是邀請他到女巫店當演唱會特別來賓。
「她找我當特別來賓,也不跟我講要做什麼,只說『來看姐姐唱歌』,結果我去之後發現整場爆滿!我隔著玻璃門看著滿屋的觀眾,她就喊『桑布伊!』,然後把我請上台。」當下還搞不清狀況的桑布伊,隔著玻璃牆,向觀眾揮了揮手,走向舞台。
原來當時懷孕的巴奈,突然腹痛,所以需要桑布伊代班唱兩首歌。一時反應不過來的桑布伊,隨便拿了把吉他,唱出最熟悉的部落古調,沒想到觀眾反應熱烈,也吸引了台下音樂製作人的興趣。這場意外的演出,就此成為桑布伊出道的起點,開啟與其他歌手現場合唱的契機。
後來,另一個幸運的意外,更讓桑布伊踏上海外演唱之旅。
原住民歌手王宏恩推薦桑布伊參加試音,就有機會成為張惠妹出道十周年演唱會的特別來賓,當天試音時,張惠妹正好經過,桑布伊充滿故事的厚實嗓音,讓她想起剛去世的父親,不禁落下眼淚。當她抬頭看見桑布伊從錄音室走出來,張惠妹驚訝地說「是你!」原來,這催淚的歌聲是來自於部落裡相識的弟弟。
接著,桑布伊跟著張惠妹開始將近40場的巡迴演出,擔任開頭及串場的表演。演唱會的工作,讓他每個月有足夠的生活費,因此他辭去鐵工的工作。結束大約三年的巡迴演唱之後,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桑布伊,決定著手整理自己創作的歌曲,發行第一張專輯。
為了籌措經費,桑布伊自己寫計畫,向原住民委員會申請補助。後來雖然只獲得50萬元的補助,他還是在拮据的經費下,用心完成專輯製作。沒想到,如此精簡的製作,卻入圍2013年第24屆金曲獎五個獎項,讓桑布伊感動地說:「只要用心做音樂,雖然沒有龐大經費,還是會被聽見。」
多元的音樂展現在金曲獎的舞台上,身穿卑南族傳統服飾的桑布伊,半跪在地上,讓母親為他戴上榮耀的花冠。他也邀請其他入圍最佳原住民歌手獎的參賽者一同上台,手拿「守護東海岸」的牌子,為家鄉的環境發聲。對桑布伊而言,這個獎項不是競爭的結果,而是屬於土地的榮耀。
第一張專輯《路》,有一半的歌曲都是古調翻唱,桑布伊想透過這張唱片保存部落的文化,讓年輕人可以隨時隨地聆聽自己的語言。
對於土地的熱情,讓桑布伊結識了一些具相同理念的歌手:生祥樂隊、滅火器樂團、謝銘祐等等,彼此互相鼓勵,透過音樂,為台灣這塊土地留下時代的歷史與記憶。與音樂人的交流,讓桑布伊發現更多樂器融入音樂的可能性,就像在第二張專輯中,他使用月琴當作配樂,讓原住民音樂呈現新風貌。
桑布伊平常會蒐集獨特的樂器聲,希望能加入創作中。採訪當天,他興奮地拿出手機,點開YouTube,分享他最近迷上的樂器──杜讀管,陶醉地讚嘆「好好聽喔!」
「我喜歡去找古老的聲音、幾乎不再使用的聲音。」桑布伊坦言,他現在很少聽流行音樂,卻很欣賞義大利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這類型的歌手,不知名日本奶奶的吟唱也會吸引他,因為兩者都透過歌聲,展現了生命的態度。
語言是與大地的連結看見桑布伊收藏這麼多音樂影片,忍不住問他:「最喜歡哪一首呢?」他停頓一會,想不出來最喜歡的音樂,後來如開竅一般,啊的一聲,想到一部紀錄片。他點開影片,只見白皚皚的雪地裡,喜馬拉雅山的民族正在牧羊,沒有任何配樂與文字,只有環境的聲音:羊脖子上的鈴鐺聲、人類喘氣的聲音、雪地裡的風聲,深深吸引著桑布伊。
「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隨便拍都好看。」傳統民族的生活,讓桑布伊想到原住民的過去,以前布農族與泰雅族也有類似游牧的生活,不過後來因為日治時期政府規定原住民要集中居住,這項傳統就此消失。
對傳統的懷念,反映在桑布伊專輯語言上,每一張都堅持使用族語創作。「語言是與土地連結最重要的一環,失去語言,就像離開土地。」他認為族語雖然還沒消失,但正逐漸死亡,不再被人使用。為了保存這項無形的世界資產,他平常與原住民歌手聊天時,就會使用族語,雖然對方已經不太會講,他還是會開玩笑地說:「你們至少也要回答我幾句嘛。」
這個時代,許多部落裡的年輕人,已經不太會講族語,但是,桑布伊從不擔心族語創作會影響專輯銷售量。他瀟灑地說:「我就做我該做的事,不擔心市場。」的確,銷售量對桑布伊不是個問題,第一張專輯已經三刷,第二張專輯也正在進行二刷,他向這個世界展現了「超越語言的感動」。
「語言,其實只是你不想去認識一件事情的藉口。」桑布伊認為現在年輕人即使不懂韓語,也能享受韓國歌曲,因為真正吸引人的,是旋律本身與背後的態度。
「音樂,其實,直接感受就好。」這是桑布伊對不懂族語的歌迷的建議,也是他一路走來的創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