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屏息以待的掌聲 臺灣特技團‧驚艷國際

去年8月1日接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劉晉立,致力提升軟硬體教學品質,積極推展國際化。(莊坤儒攝)

去年8月1日接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劉晉立,致力提升軟硬體教學品質,積極推展國際化。(莊坤儒攝)
 

揪著一顆心,微微張著口,連呼吸都不敢大氣,手心冒著汗,眼珠子緊盯著舞台上驚險刺激的變化。這場表演,坐在台下的觀眾,和台上揮汗如雨的演員們,一起感同身受。

臺灣特技團是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校團之一,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專業雜技表演團隊,今年三十而立。半甲子的傳承,開枝散葉,造就了無數精英。隨著時代演進,積極走向國際化,加入聲光科技和虛幻劇情等元素,在創新和傳統間,要給你好看。

 

基本功,用血汗扎根

柔光輕舞的晨曦間,綠意盎然的碧湖旁,偌大的操場上,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的學子們,從早上5點50分,已精神抖擻的開始日復一日的堅實操練。「我每個星期,至少要抽一到二天,提早到校,來看孩子們晨訓。」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校長劉晉立,用行動力表達對師生的關愛。

「基本功是不進則退,不能停的。」現任團長王動員,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前身——復興劇校綜藝科第一屆畢業後,和李棠華劇團出身的副團長王希中,同時入團,三十年如一日,到今天都堅持每天練功。

位於內湖校區中興堂的團練場地,幾乎天天從早到晚都上演著疊高、平衡、彈跳、翻滾等高難度的雜技訓練。「我們是專業演員,一定要保持在最佳狀態。」在團長、副團長及藝術總監的督促下,每一位在線的團員都不能有絲毫鬆懈。

「還記得小時候,訓練倒立,從踢著牆五分鐘開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招收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入校,過著住校集訓的規律生活。「因為孩子的筋骨軟,等到年紀大了,有些動作得花更多的時間訓練,還不一定能做到。」

臺灣特技團的LOGO,有如一隻展翅的飛鳥,正是寓意柔軟度在雜技中的重要性。「它是以七巧板堆疊的意象,來表達一位雜技演員的身體,可以做出很多變化。」該團行銷經理黃復君還由此發想,創作了精美的文宣詩句。

無論是高舉抬腿,平躺扭轉,即使是與人對話,節目編創石婉琦手中的「轉盤」動作,沒有絲毫停歇。訓練的要求,就是如此嚴苛。躺在地板上操練「蹬鼓」的團員,把直徑超過60公分的沉重大鼓,輕巧地在腳尖上隨心所欲的滴溜轉兒。「他們最少都經過八年的基本功磨練,光是練出手腕和腳踝的勁道,沒有一年半載,是沒有辦法穩定的。」培育一位雜技演員十分不易,王動員以每一位團員的敬業精神為傲。

「老師的眼光很準,你一進學校,很快就知道將來你適合練什麼。」雜技的項目眾多,一個人能夠專精三到四項,就已經非常難得。「扛杆是我的專長。」身材壯碩的王動員露出操練多年的肩頭,厚實而粗糙的老繭,是用血汗磨練出的痕跡。「一開始是扛沙包,穩定後,才能扛人。」由早期的竹竿進化到鋁杆,光是空杆,就已經很吃重。訓練過程中,瘀青挫傷,在所難免。

「我們叫在上面表演的是尖子,扛杆的人是底座,兩個人要有絕佳的默契。」藝術總監楊益全指著將近六米高的長竿,「不要說是一般人,連我們沒有練過這個項目的人上杆,都會暈眩呢!」女團員背後綁著粗大結實的棉繩,靈巧的順杆而上,在杆頂做肢體的展現。「一開始練習,當然是有保護措施,但是真正表演時,就全靠真本事了。」副團長仰著頭,專注地看著杆頂上的團員,隨著她上升和移動的角度,青筋畢露的雙手,奮力地配合拉放保護繩。

雜技原本就有很高的風險,再加上表演現場存在不可預期的變數,每一次都是搏命演出。尤其是高空項目,例如極受歡迎的「綢吊」表演,不僅要有強健的體力和柔軟的技能,還要有過人的勇氣和膽識,表演者之間更要完全信賴,配合得天衣無縫。而愈是危險的節目,愈是吸睛,總是讓觀眾揪著一顆心,屏息以待。膽小的人,還會用手把眼睛遮起來,從指縫裡偷偷的看。
 

「敖鷹展翅」講求團隊合作、力量的均衡與協調度。(莊坤儒攝)

「敖鷹展翅」講求團隊合作、力量的均衡與協調度。(莊坤儒攝)
 

經典雜技,慰藉鄉懷

「敖鷹展翅,是我們的經典節目之一。」經常在大排場節目中成為焦點,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大小不一的木椅,靠椅腳支點層層堆疊,高度接近二層樓,雜技演員用核心和手腳並用的力量,在搖搖欲墜的椅背上,進行倒立疊羅漢,並且排出炫麗的圖案。「這些道具和人員分配,都要經過比例和力點的精算,取得平衡。」龐大的形體,只要一點兒風吹草動,就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擔任「保托」任務的團員,站立在一旁,全神貫注地負責同伴的安危。藝術總監楊益全則是在台下緊盯著排練。「這種團隊項目,一定要練個上百次,養成絕佳的默契。」無論是在空中還是地面,數十人的心,在演出的當下,要完全合一。

王希中認為,「所有的變化,都由紮實的基本功出發。」雜技演員的舞台生命短暫,超過35歲,體能就開始走下坡。唯有把體力維持在巔峰,才能再談技巧。

30年間,臺灣特技團歷任了八位團長,由創團的李棠華到後來擔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首任校長的鄭榮興,每一位都兢兢業業地帶領著特技團做出最佳的表現。

臺灣特技團配合外交部、僑委會、文化部等單位,以及國內外商演,光是2017到2019的三年間,在國內有75場次,國外46場次,非常密集。精心編排的節目,總是帶來歡樂、喜慶和祥和的氛圍,不僅達到宣慰僑胞的功能,也用璀璨的雜技,傳遞台灣精神。

自2001年開始,三度接受美國哥倫比亞藝術經紀公司邀請,每次赴美加巡演三個月,達80多場次,三年累計逾250場次,場場叫好又叫座。密集的訓練和演出,每個人都覺得像出國進修,功力大增。「僑胞好熱情,真的好感動。」王動員還記得有一場表演,當地華僑送來熱騰騰的家鄉味給大家解饞。表演結束後,還帶大家去餐廳吃消夜,歡笑到天明。「餐廳四周掛滿國旗,那種氛圍,一輩子也忘不了。」

新馬戲思維,躍升國際

「新馬戲在國際間,愈來愈受到重視。」去年(2019)11月22日邁入第四屆的衛武營馬戲平台,劉晉立與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及法國當代馬戲人才搖籃──法國國家馬戲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吉哈.法索里(Gérard Fasoli)共同簽訂三方合作備忘錄,針對台灣與法國馬戲專業人才技能培育,以及創作職涯發展,進行三年三方人才合作培訓計畫。

「這也是首次把工作坊放在校園內。」去年8月1日接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劉晉立,不僅爭取到教育部「特色躍升計畫」四年一億元的培訓經費,提升軟硬體教學品質與師生安全訓練環境,更積極推展國際化。未來也期望透過參與「亞洲馬戲網絡」,與泛太平洋地區的國家,聯手建構當代馬戲創作永續發展環境。

「我希望能提升全民美感」,專精劇場藝術的劉晉立,覺得理論要回歸生活本質,他呼籲認同藝術有價,雜技或新馬戲成員才能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以文化和美學做基石,不斷提升精緻度和藝術價值,是雜技藝術和新馬戲未來的走向。

臺灣特技團努力推動雜技與其他表演藝術,像是音樂、舞蹈、戲劇的跨領域創作,激盪出新的火花。該團自編、自導、自演的《豬咪姑娘招親賽》,就是在兒童舞台劇裡,融入大量的雜技演出,讓視覺感官更加豐富多元。
 

臺灣特技團團員每天都排定規律的訓練,保持最佳的體能與技能。(莊坤儒攝)

臺灣特技團團員每天都排定規律的訓練,保持最佳的體能與技能。(莊坤儒攝)
 

雜技科技化,創造無限可能

「劇團運用科技手法和拍攝技巧,讓觀眾體驗演員在雲端和火山口表演的虛幻場景。」劇團運用多媒體,在傳統藝術中,以科技手法,創造出別開生面的立體感官,劉晉立深以為榮。

因為每年都要籌募不算少的營運經費,劇團必須廣開財源,不斷創作新劇碼,爭取商演。「我們是代表學校的劇團,有許多公演必須配合。」公私兩忙,30位團員和十餘位行政人員,在夜以繼日的訓練外,還負責編劇和演出,幾乎全年都忙到人仰馬翻。

「我的身體,就是藝術。」力與美的結合,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鹹澀的汗水飛颺,不斷地刺痛雙眼,依然要面帶微笑的咬牙苦撐。唯有熬得了磨難,才能成就大業。每一位團員,真的要對這份職業有高超的熱忱,否則如何面對艱苦又單調的長期重覆磨練?

用最精實的操練,換得台下的驚嘆喝采和不息掌聲。血脈賁張的飆雜技、尬功夫,是雜技演員最大的成就。「當觀眾用心給你回饋時,就覺得自己是個藝術家。」雜技演員,要的不多,只是一份尊重和鼓舞,「所有的苦,在觀眾如雷貫耳的掌聲裡,全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