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為偏鄉孩子闢路 博幼畢業生追蹤報導

(莊坤儒攝)

(莊坤儒攝)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於2002年創辦偏鄉教育機構「博幼基金會」前,在天主教德蘭兒童中心教學多年,有人問他為何不捐錢就好,要親自教書?他以德雷莎修女的話回應:「愛的種子,必須親自撒出,而且每次一粒。」

將近20年的歲月,李家同與博幼老師們不只帶給學生課業上的協助,還有溫暖生命的正向力量,陪伴他們度過迷惘的青春。

 

2009年,《光華》曾作過博幼基金會的專題報導,11年後,本篇採訪三位就讀過博幼課輔班的學生,談談博幼如何影響他們的成長歷程與人生道路。

林昊星:讓孩子看見自己的價值

今年28歲的林昊星,曾在博幼台東課輔中心,擔任數學專職老師三年,目前是埔里中心的行政組採購專員。從當年聽課的學生,轉變為講台上的老師,林昊星深刻體會在第一線教學現場,要付出許多努力與耐心。

林昊星在小學五年級時進入博幼,當時他只覺得那是間「免費的補習班」,可以認識來自不同學校的朋友,而老師也很耐心地依每個人的學習狀況,給予不同教學方式。「我記得那個時候,一直在換班。」當時博幼會定期舉行小考,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效,並依成績變化分班。

不過,面對一週五天,每晚三小時的密集課輔,林昊星其實也有想過離開。但是在升國中前,他的心態開始改變,面對競爭激烈的升學考試,博幼免費又豐富的學習資源顯得更為珍貴,他不再視為理所當然,而是珍惜所有的學習機會。

升上國二後,林昊星的成績大幅進步,「雖然我平常沒有特別認真念書,但是晚上都會去博幼。同學看我常常在玩,可是每次考試還是第一名。」他開心地回憶著。

深感在博幼得到的一切,他決定回饋社會,從高三下學期就開始擔任志工老師,教導越南籍的學生學習中文。大學期間的每年暑假,他也到博幼的南投信義中心與澎湖中心,教導偏鄉學生。甚至學期間,他也透過永齡基金會的計畫,教導弱勢學童課業。林昊星希望透過教育,幫助學生有更高的視野與更大的夢想,正呼應博幼創辦人李家同的教育理念。

大學畢業後,林昊星進入博幼的台東課輔中心,擔任數學老師。在他的班級內,總是有幾個學生會打架、頂撞師長、不遵守上課秩序,「他們太自我了,要先從改變價值觀開始。」林昊星除了指正他們的問題,還特別設計課前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試著從別人眼中看自己。

也許是受到博幼潛移默化,林昊星面對調皮的學生,也知道該如何因材施教。他跟學生約定好數學課結束之後,會帶著大家玩桌遊。原本課堂上愛嬉鬧的學生,開始認真完成練習題目,每天都期待遊戲時間。面對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他將每個觀念拆解成更小的概念,並放慢教學步調,學生成績因此有了起色。

雖然大學時期就投身教育,林昊星坦言自己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名教師,而是一個「傳道的人」。從小在教會長大的他,希望透過教育,幫助每個孩子找到他在世界上的價值。從受助者成為助人者,林昊星看見更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不是每個孩子回家,都有人在等他」,但因為博幼的課輔班,讓他們在黑夜裡看見了光芒。
 

博幼基金會創辦人李家同發現,許多偏鄉學童不清楚社會時事、缺乏國際觀,因此強調透過閱讀與各式體驗活動,來開拓視野。 (莊坤儒攝)

博幼基金會創辦人李家同發現,許多偏鄉學童不清楚社會時事、缺乏國際觀,因此強調透過閱讀與各式體驗活動,來開拓視野。 (莊坤儒攝)
 

陳薏婷:鼓勵學弟妹抓住機會

陳薏婷是林昊星的同班同學,年紀相同的兩人常常互相切磋學業。過去在博幼埔里中心時,她總是班上帶頭炒熱氣氛的那個人,但也是少數喜歡去找老師解題的學生。個性積極的她,很珍惜在博幼獲得的資源與鼓勵,當時在課輔班的回憶仍歷歷在目。

「陳薏婷又是妳!小聲一點。」吳文炎督導每天在走廊上巡邏,管理學生秩序,看起來不苟言笑的他,卻是陳薏婷心中溫暖的嚴父。他記得每個學生的近況,遇見時總會給予幾句關心,卸下督導的身分後,他也是一位可以聊天的朋友。亦師亦友的關係,讓離開博幼多年的陳薏婷,總是惦記著這位督導。「上次回到博幼,我還跟他要簽名!」陳薏婷得知督導出了新書《尋味:你沒有走過的社工路》和《解鎖:我的火火社工路》後,還興奮地請他在書上簽名。

博幼的課輔老師背景多元,對陳薏婷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有一位玩樂團的英文老師,頂著鳥窩頭,上課時講的人生道理永遠比單字多,「你可以玩,但是你要有本錢,要會玩又會唸書,像我一樣。」老師一番話從此烙印在陳薏婷心上,她盡情地玩,也盡力地讀書。

國中畢業後,陳薏婷進入暨大附中念書,她發現一般學科無法滿足她對知識的渴望,因此毅然決然轉入高職,學習應用層面的知識與技術。商業管理科的背景,讓她在飲料店工作時能從不同角度分析門市生意,於是在20歲時就成為店長。

在桃園工作了五年,原本是為了逃離失和的家庭,直到接到奶奶生病的消息,陳薏婷馬上申請調職,回到老家陪伴她的「阿婆」。

「阿婆真的很辛苦,是當時我們一家五口的支柱。她不識字,只能靠做工養家。每次家裡吵架,她永遠是最安靜的那一個。」陳薏婷說起奶奶的付出,心裡滿是不捨。隨著其他家人的離世與出外工作,現在只剩祖孫兩人同住,偌大的房子顯得空曠,卻充滿陳薏婷的笑聲與奶奶關心的話語。

「我覺得一路上遇到很多貴人,如果沒有他們,現在我不知道會在哪裡。」陳薏婷很感謝博幼的老師、打工時的老闆與現在飲料店的主管,他們分享的人生經驗成為她前進的力量。現在身為店長的她,尤其能體會經營的辛苦,她很尊敬李家同校長十幾年來對博幼的付出,讓繳學費有困難的學生,能接受免費的課後輔導,他們未來才有機會擁有不同的生活。

陳薏婷也鼓勵博幼的學弟妹:「無論是人或書,都會有一兩個可以學習的地方,要好好把握當下的環境和資源。」她記得有一回老師發給同學一人一本李校長的書,給同學半節課時間摸索,有人只是放著,但自己卻很認真地閱讀,如此積極的態度讓她往後的發展獲得許多機會。

梁郡家:用音樂傳遞愛

小時候,常常與阿美族的保母對著山谷唱歌,梁郡家練就了好歌喉,經常出現在博幼各類音樂表演:英語歌唱比賽與企業慈善演唱會。有次李家同聽了梁郡家唱的愛爾蘭民謠Danny Boy後,非常感動,還請大家未來在他的告別式時播這首歌。

舞臺上耀眼的梁郡家,在進入博幼之前,其實是個內向的孩子,在學校經常整天沉默。但是進入博幼的課輔班後,親切的社工與老師讓她敞開了心房,「我在博幼可以說一整個晚上的話。」而她的成績也漸漸進步,英文考試從國小八分提升到國中90幾分,名次也一直維持在全班前百分之五。

「博幼的鼓勵式教學讓我被激發!每次小考後會得到一張獎狀,讓我感覺被肯定。而且有很多英語朗讀比賽與歌唱比賽,參加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變好。」她認為一般學校的教學節奏太快,學生還沒釐清觀念,老師就開始趕進度,但博幼強調扎根基礎,確認學生懂了才會教新觀念。

即使已經離開博幼多年,梁郡家依舊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每天下班後會撥空背英文單字、練習會話。當初課堂上的電影心得寫作,也啟發她對創作的熱情,現在她會寫新詩、散文與歌詞,工作之餘,也會到餐廳駐唱,兼任吉他老師,累積教學經驗。

梁郡家很感謝當時的社工與老師,在學業與心理層面都給了她很多協助,曾經是隔代教養的她,很難與接受日式教育的祖父母溝通,但是博幼的大姐姐們不僅耐心聆聽,也鼓勵她多方嘗試,讓她成為今天的斜槓青年,身兼水電師傅、彩妝顧問與電商平台經營者多職。

今年,22歲的梁郡家舉辦了首場個人公益音樂會,將所得捐給博幼,她想告訴經濟弱勢的孩子,教育可以帶給人不同視野與希望,甚至可以翻轉原生家庭的貧窮,「我覺得我做到了,他們一定也可以!」

「我的大恩人是李家同,他是一個心很柔軟的校長。」梁郡家相信如果李校長沒有創辦博幼,許多偏鄉孩子的生命就不會被改變,她也永遠記得,李校長到課輔班上英文課時,眼裡盡是慈愛,不停地對孩子露出笑容。而這份愛,影響了一群孩子,他們正透過不同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