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點綠成金 重啟台灣國產材

重啟台灣國產材 (林旻萱攝)

重啟台灣國產材 (林旻萱攝)
 

鋼鐵總是冷凜堅硬,塑膠顯得廉宜輕巧,更貼近於自然的木頭,則是多了一份溫潤與沉穩。木材是一種古老的素材,與人類文明相濡以沫,從千年古剎,到大船小舟,不同的地域經緯、風土民情,都懂得善用來自大地的恩澤。

鋼鐵總是冷凜堅硬,塑膠顯得廉宜輕巧,更貼近於自然的木頭,則是多了一份溫潤與沉穩。木材是一種古老的素材,與人類文明相濡以沫,從千年古剎,到大船小舟,不同的地域經緯、風土民情,都懂得善用來自大地的恩澤。

 

踏入國境之南的恆春半島,離開人潮洶湧的觀光熱點,來到了車城。此刻正是盛夏颱風季,外圍環流讓細雨綿密如織,然而一下車,迎接我們的永在林業副總經理林家鼎,臉上卻盈著笑。

就像農業必須「看天吃飯」,滋潤大地的雨水對林農來說,帶來著適宜播種的好消息。雨歇而後天晴,草木快速抽長,不僅工廠裡野草茂盛,山上林場裡的樹苗也快速茁壯。

林業新論述

走過將近半世紀,歷史悠久的永在,早年以協助林務局造林,並以培育苗木為主,直到1990年代,隨著政府頒布禁伐天然林政策,沉寂一時。大約十年前,破釜沉舟一般,第三代負責人蔡瑞鴻決定重擬發展方向,在同樣也是林農子弟的林家鼎加入後,更為企業提出了一套有別以往的新論述。

「來吧,我讓你們看看,林業跟你們想像的有多不一樣!」林家鼎吆喝著,領著我們走入了今(2020)年五月才剛建好的智慧環控溫室。在這裡,人工降到最低,日照、遮蔭、風扇、灑水,全部交由電腦。放眼望去,高架床上的穴植管,縝密栽植著桉樹、耳莢相思等苗木,掐指一算,不算大的溫室,足以同時容納9萬棵。

下一個場景,是設在溫室旁的木屑廠。永在的林場集中在車城鄉、獅子鄉、恆春鎮與牡丹鄉,海拔一、兩百公尺的山上,900公頃的林地,種植著相思樹、苦楝等樹種。樹木經定期撫育、疏伐,在砍伐以後,不僅大徑材被拿去使用,常被視為廢棄物的枝條、下腳料統一收集,送來這裡打成細碎的木屑,而這些木屑,化身為養菇業者爭相搶購的產品。

這得歸功於林家鼎的遠見。老家在南投的他,觀察到當地興盛的菌菇產業,當他發覺養菇必須使用到太空包,太空包的重要成分就是木屑,讓他靈光一現,「太空包在台灣發展卅年,每年就要使用到5億個,大約50萬噸的木屑,這些木屑從哪裡來?」林家鼎反問。

可想而知,從該砍的、可以砍的,到不該砍的、偷砍的,甚至坊間傳聞,有不少木屑源於報廢的家具,但家具常有化學塗層,拿去養菇,衍生出另類的食安問題。

養菇業者的痛點,讓永在林業有了發揮空間,他們講求「全株利用」,不僅讓木材發揮最高價值,也讓垃圾翻身,「100%純」的木屑產率是坊間其他木屑的兩倍,因此即便價格最高,仍供不應求。

「砍樹」,救地球

出於環保意識的普及,以及過去對山老鼠的壞印象,讓「伐木」這個詞,聽上去總有些刺耳。尤其生活在都市的我們,常見齊頭截斷的大樹,在我們的想像,林業似乎與濫砍濫伐、裸露崩塌的地表脫不了關係。

事實並非如此。林家鼎提出林場的空拍照為證,才「採收」完的林場,經過即時復舊造林,一年後又能恢復一片綠意盎然的榮景,「這和挖山取石的『開發』並不同。」他強調。

尤其,恰如在竭澤而漁的今日,養殖漁業才是能落實海洋保育的永續之道,林業亦如此,在人類無法放棄使用木材的大前提下,除了放下對原始林的磨刀霍霍之外,也應積極改以計劃性經營的人工林取而代之。

尤其台灣每年木材需求量高達600萬噸,自給率卻還不到1%。當訴諸保育的同時,卻大肆進口其他國家的木材,遙遠的航運大大增加碳排放量,且因著銷售過程經重重轉手,難以掌控生產履歷,甚至不乏非法伐採的木材流通於市面。

也是在幾年前,遠從馬來西亞來的環保團體來台抗議,控訴台灣作為馬來西亞原木出口的第二大國,成為破壞雨林的幫兇,終於喚醒國人對於國內林業的關注。

況且,已有不少客觀研究數據可供佐證,樹雖擁有良好的固碳能力,但碳吸存效率會在老化後逐漸趨緩,老樹遠不如新樹。再加上捨木材,改選用傷害環境甚鉅的石化產品,更是本末倒置。樹木是可再生的資源,砍伐後再種植,大地仍能生生不息,《孟子‧梁惠王上》裡載記:「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的道理,依舊適用於今。

睽違卅年,2017年林務局重新以「國產材元年」之名,推動人工林產業振興政策,林務局局長林華慶甚至表示:「不覺得,不做才不正常?」確實,作為地球公民的一員,是該肩負起責任,「砍樹」救地球,已然勢在必行。

市場導向的林產業模式

不過,台灣林業沒落已久,不僅人才、技術斷層,如何與價格低廉、選擇多樣的進口材互相競爭,更是考驗重重。尤其林業經營成本奇高,生產週期也相當長,若不打開市場需求,徒然生產,依舊無法振興產業。

而較之美國、德國、澳洲等林產大國,造林甚至超過百年歷史,台灣林業除了起步得慢,與國外林場甚至單一家林場就可比台灣總國土面積,規模難以相比,台灣林業的劣勢在於人工昂貴,並且產地破碎,地形起伏大,砍伐相對困難。

然則,當近年「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思維逐漸普及,加上東南亞國家工資不斷上漲,以及受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大環境影響,進口材價格連年攀升,以上因素也成為林產業轉型發展強有利的契機。

對此,林務局打出團體戰的策略,不論國有林,或者私有林,甚至各縣市的公有林,通通以「國產材」之名集體行銷。「政府必須作為林農強有力的輔導者與後盾。」林華慶這樣認為,因此2017年,林務局率領八家業者,首度以國家隊名義在建材大展亮相,至今連年不缺席,除了以此引發廠商、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等專業人士關注,面對廣大民眾,則藉由森林市集,廣邀木創業者參加,對外形塑國產材的整體品牌形象。

林華慶回憶起四年前剛上任時,親自拜訪老字號的新竹正昌製材廠,廠內四條產線,卻僅剩一條在運作,當場三名老師傅,加起來年紀超過兩百歲,「現在生產線上有卅幾個人,廠內都是機器運轉的聲音,跟過往的慘澹完全不同。」前一日才前往正昌一趟的他,講來語氣振奮。

林農的遠見

雖說重重艱難,但台灣林業仍存有不少利基優勢,林華慶曾以「捧著金飯碗要飯」來說明台灣人捨近求遠、木材自給率低的事實;換言之,地處熱帶、亞熱帶交界的台灣,國土六成為森林所覆蓋,資源其實相當豐富,只是尚待全面性地調研、盤點與梳理。

好比在過去,國產材過去多被認為是劣等材料,多使用作為礦坑支撐架或者農業資材,如今卻有不少業者觀察到,台灣產的柳杉比日本產的,在耐候性上更勝一籌,能在戶外挺過數十年日曬雨淋,也不腐爛;還有過去賤價,多作為薪炭材的相思木,因有著硬度高的優點,加上粗獷的色澤紋理,備受歐美市場歡迎;另外,紋理美麗的苦楝、台灣杉等,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品種。

也許是時間尺度的拉長,面對大地無償給予的資源,新一代林農在摸索生計、營利與市場的同時,也更願意審慎考量人與自然如何能長久共存,重新也實踐了先民「靠山吃山」,擅用風土資源的生活哲學。

「我希望公司是百年企業,作為經營者,看的是未來性。」踏在宜蘭五結的土地上,昆儀實業總經理郭宗欽這樣說。

昆儀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木材處理廠,為了替將來的國產材市場鋪路打底,近年推出新品牌「根源」,主力產品就是國產相思木,當質地堅硬的相思木經過獨家的熱改質技術處理後,成為物性穩定的良材,古典優美的釀酒桶與木吉他,是根源的代表產品,正與郭宗欽口中「百年企業」的價值相互輝映。

又好比現今已將事業觸角延伸到香菇生產的永在林業,不僅取得了FSC森林認證,又再結合奧丁丁區塊鏈技術(OwlTing Blockchain Services™),將生產履歷全面公開。如此一來,森林永續不僅是生產者的事,消費者認明標章選購產品,同樣能為環境保育盡上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