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對世界作出貢獻 2020年唐獎

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唐獎「永續發展」大師論壇,場外展出珍古德投入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果。(林旻萱攝)

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唐獎「永續發展」大師論壇,場外展出珍古德投入野生動物保育的成果。(林旻萱攝)
 

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新冠肺炎」)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發展、人類安全創鉅痛深。第四屆唐獎的宣布,卻是紛亂世局中鼓舞人心的消息,尤其是本屆唐獎首創將法治獎頒給孟加拉、黎巴嫩與哥倫比亞的三個非政府組織,在疫情嚴峻之際,唐獎的獎金與肯定,不啻為及時雨;「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持續在發炎性疾病的研究,更是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新希望。

 

台灣企業家尹衍樑於2012年創立唐獎,每兩年頒發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法治獎四個獎項,各獎項獎金新台幣4,000萬元,另補助得獎人研究補助費1,000萬元。

第四屆唐獎率先公布的「永續發展獎」,頒發給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Jane Goodall),表彰她一甲子來獻身地球環境保育的工作;「生技醫藥獎」頒予查爾斯‧迪納雷羅(Charles Dinarello)、馬克‧費爾德曼(Marc Feldmann)及岸本忠三(Tadamitsu Kishimoto)三位科學家,彰顯其促成細胞激素成為生物製劑之作用標的,用以治療發炎性疾病的貢獻。著名歷史學家王賡武(Wang Gungwu)榮獲「漢學獎」,以表彰他對中國變動的世界地位詮釋有新穎重要的貢獻。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認為,唐獎是華人對世界的回饋,也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林旻萱攝)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認為,唐獎是華人對世界的回饋,也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林旻萱攝)
 

以知識為力量,用法律改革社會

今年唐獎首度頒發給三個草根性的非政府組織。台灣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葉俊榮指出,這三個位處南方國家(Global South)的NGO,各自處在法治條件面臨嚴峻挑戰的環境中,仍努力不懈地向法院提起策略性訴訟,要求公部門實現法律保障的目的,並且致力於公眾教育及公眾倡議,提倡人人都能為法治理念的實踐作出貢獻。

創立於1992年的孟加拉「環境法律人協會」,面對國內嚴重的環境污染與貪腐不法,卻能以堅實的學理基礎,藉由對憲法的創新詮釋,將環境汙染與國民生存權作連結,成功突破孟加拉法院過去的解釋,自1994年起打贏第一場公益訴訟後,至今已成功提出超過300個環境公益訴訟與多項立法提議。

創立於 2005 年的哥倫比亞「實現正義:法律、正義暨社會中心」,成員多為人權、憲法及轉型正義的頂尖學者及法律實務工作者。雖然哥倫比亞有著血腥動盪的過去,社會問題叢生,成員們仍堅信學術工作能夠實現社會正義,帶動改革。該組織2018年成功地獲得勝訴,要求哥國政府積極保育亞馬遜雨林,創下拉丁美洲首例。

第三個獲獎的黎巴嫩「法律實踐進程組織」成立於2009年,在難民湧入、政府貪腐,以及社會普遍瀰漫著不相信司法的氛圍下,爭取保障移工、難民、LGBT社群等群體的關鍵判決,不僅是黎巴嫩國內相關倡議之先驅,也不斷拓展其理念至阿拉伯世界其他國家,並在突尼西亞成立分支辦公室。

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指出,法治獎頒給三個非政府組織,讓唐獎的影響力擴及阿拉伯世界,也引起孟加拉媒體大幅報導。在疫情嚴峻之際,許多NGO面臨募款不易等財務上的困難,唐獎的獎勵,不只表達了對這些國家的關懷,更是成為鼓舞這些在前線奮鬥的NGO持續前進的力量。

以積極行動,投身生態保育和環境教育

受到疫情影響,受獎人無法親自到台灣領獎,唐獎教育基金會於9月21日至22日在台大、清華、成功及政治等四所大學舉辦「大師論壇」,透過線上直播及結合現場的實體論壇模式,邀請本屆與歷屆的得獎者共同探討生態保育、人權與環境正義等變革的可能性與創新思維。

曾訪台18次的珍古德博士,在英國家中遠距連線直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正是人類不尊重動物與自然環境的後果,人類若無法與其他生物和諧共處,便會增加病毒或細菌自動物傳遞給人類的機會,繁衍出人畜共通傳染病大流行的問題。

在台灣享有高知名度的珍古德透露,因著母親的支持,1960年僅26歲的她,前往坦尚尼亞投入黑猩猩研究。珍古德在靈長類動物的開創性研究,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她不僅有步驟地為黑猩猩設置庇護所,並且付諸實際行動,從科學家化身為行動倡議者,1977年她成立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Jane Goodall Institute),在全球30多個地區設有辦公室;1991年她再推動「根與芽」國際環境教育計畫(Jane Goodall’s Roots & Shoots Program),目前超過65個國家參與,輔導成立10,000多個根與芽小組,推動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

高齡86歲的珍古德說:「我的工作就是點燃人們希望。」她積極投身環境保育的行動,確實帶來地球更美好的盼望。
 

王賡武在政治大學舉行的唐獎「漢學」大師論壇遠距連線指出,漢學多元化面臨新的挑戰。(林旻萱攝)

王賡武在政治大學舉行的唐獎「漢學」大師論壇遠距連線指出,漢學多元化面臨新的挑戰。(林旻萱攝)
 

以原創性研究抑制發炎疾病

當唐獎評選委員會通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總校教授查爾斯.迪納雷羅獲得生技醫療獎時,卻總是連絡不上他,甚至透過中研院院士私人的關係也找不到,原來迪納雷羅教授鎮日都在實驗室裡,正為協助分離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忙得不可開交。

當他得知,相同研究領域的二位老朋友: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馬克.費爾德曼、日本大阪大學前校長岸本忠三,共同獲得唐獎時十分高興。他們不約而同發現免疫疾病關鍵細胞激素(IL-1、TNF、IL-6),成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免疫失調疾病藥物的重要推手及基石,也造福了成千上萬因自體免疫或發炎性疾病而受苦的病患。

在成功大學舉辦的大師論壇中,三位得獎者透過國際連線,一同回顧過去科學家們為人類找尋自體免疫疾病誘發機制的歷程,並且展望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找到抑制體內過度發炎反應進而產生「細胞激素風暴」的有效療法,曙光在望。

執行長陳振川透露,唐獎歷屆的生醫得獎者,都是斜槓專家,本屆的教授查爾斯.迪納雷羅是個巴哈迷,他參加合唱團長達十年時間;第一屆的Jim Allison亦是吹藍調口琴的高手。

以見解取勝,追古溯今

獲得漢學獎的史學家王賡武,是研究中國及東南亞關係的專家,他透過細究中國歷史上與南方鄰國的複雜關係,以此獨特的視角理解中國。相較於傳統上從中國內在觀點或由西方相對視角來觀看中國,他以豐富多元的視角觀看世界秩序,在海外華人相關領域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王賡武1930年生於荷屬東印度泗水(現在印尼),父母親皆為中國人,雖然因工作來到英屬馬來亞,但仍重視他的華文教育。王賡武接著到英國受高等教育,此後學術生涯足跡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並在香港大學擔任九年校長。唐獎評選委員會認為,正因為歷經多元文化的洗禮,讓他既是中國儒家文化與英國菁英學術傳統的「圈內人」,也是從境外看中華的「圈外人」。

王賡武以嚴謹的思辨能力跳脫二元對立的框架,回溯「僑」的歷史流變,進而提出「海外華人」的概念,力主華人的多元認同;他精通東南亞各國歷史,細細考究古今海外華人在地區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著作現已成為這個領域中的經典。

陳振川指出,王賡武與唐獎第一屆漢學獎得主余英時、第三屆的斯波義信,剛好出生在1930年,他們經歷動盪的時代,以嚴謹治學,豐富漢學研究的視角,貫通古今。

除了獎金,唐獎另補助得獎人研究補助經費1,000萬元,期待他們運用自身的影響力,進行學術科技交流。陳振川指出,第一屆永續發展獎得主Gro Harlem Brundtland 用於肯亞大象保育、綠能供應水電、提升開發中國家女性科學家在公衛研究的水準;漢學獎得主余英時成立余英時人文研究獎,獎勵華人年輕學子;法治獎得主Albie Sachs成立信託,在南非記錄黑白種族隔離後制定新憲歷程與改建監獄為憲法法庭的目的。另法治獎得主Louise Arbour及Joseph Raz分別捐助加拿大及英國大學從事法治研究。

唐獎特別強調得獎者的研究成果,對社會作出實質貢獻,在人心恐慌與國際動盪中,愈發看見得獎人在人類互助的努力與光輝,為重建世界秩序尋找永續發展的新方向,這也正是唐獎的精神,發揚至善至美的德行,追尋共生共好的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