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有一種實現夢想的旅行,叫做單車旅行。」這趟說走就走的騎行,輕量簡裝,並將夢想路線拉得很長,長到一輛雙輪在宜蘭縣的土地上,騎出一個閃電。在緊緊貼沿著低平的海岸線後,以流暢的Z字形穿過平原,爬升至海拔650公尺的福山植物園。
「找輛單車,活著就不會後悔。」這句話來自於一生書寫探險與旅行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想必他也是個單車旅行愛好者。如今交通工具比起那年代來得更發達、更多元化,速度快而且旅費相對便宜,因此人們似乎變得急切到達目的地,而逐漸遺忘了沿途的風景與觀賞的心情。這次,我們決定要花些時間,用腳踏雙輪的速度,不疾不徐,自在地繞遊宜蘭。
新舊駁雜,頭城老街我們以頭城歷史上最早發展的街道「頭圍街」(現今為和平街)作為起點。帶點寒意的清風微拂在臉上,這裡適合放慢速度,隨著車輪緩進,探索許多藏在彎繞小道裡的老建築,從清末閩南風格、日治中期磚造洋樓到後期的鋼筋混泥土。特別是和平街上的第一代街屋,雖然磚砌的亭仔腳牆上爬滿青苔,屋前銅製的老腰門早已無人再去開啟,但這裡在因淹大水而沒落之前,曾經是清末時期靠海大鎮,古稱頭圍的「開蘭第一城」中最繁華的街道。
從和平街尾端離開,便會看到隱身狹長巷弄裡,由藝文創作者們以當代藝術的方式,保留頭城歷史與文學的「藝文街」和「文學街」,展示出身頭城的已故作家李榮春,以及頭圍登瀛吟社最後一位成員的詩人游象新等在地文學家的作品。豔陽照耀下,金屬鏤空的文句字詞,在牆上落下光影斑斑,以閃亮的方式,記錄下頭城的變遷。
20公里的三景變幻「魏家食府」位於頭城文創園區的正對面,是米其林摘星主廚江振誠定居宜蘭後,收進口袋的七家美食名單之一的館子。我們在這裡飽餐一頓,為接下來的騎行儲備體力。
過了二龍河後左轉,由竹安海堤開始,眼前的這條「宜蘭溪北濱海自行車道」,與台2線大致平行,沿途不但可隔著層層白色浪頭和一望無際的蔚藍大海,遠眺龜山島;中段轉騎進壯圍沙丘的防風林內後,一路綠意,海風微鹹,低矮灌木叢中散落著曾為了防止敵軍搶灘而建造的碉堡;到了尾段還能在陽光正好的橋上,一覽蘭陽溪入海的壯闊景色,同時收獲海、林、溪所有景色,感受海風、樹香及陽光,可說是萬裡挑一的騎行路線。
接著從車道轉去省道,尋杯平日絕對喝不到的咖啡。附近的「旺山南瓜園」,用南瓜泥代替鮮奶做成拿鐵,口感滑順而均衡。世界五大南瓜種類,旺山都有種植。南瓜園的二代媳婦彭淑惠,教我們如何判斷好吃的南瓜後,說起旺山堅持的自然循環生態:「用『籃耕種植法』,讓瓜藤攀上鐵架,就形成了掛滿南瓜的隧道。授粉原先只依賴人工,後來決定請來專家。」她指著瓜園內比南瓜還多的各種花草,「這些都是為了讓專家有多樣化的選擇。」授粉專家是誰?彭淑惠一笑,指著正對面的自家溫室,「那裡有一整區是蜜蜂的家喔。」
勉勵鎮民入吾堂沿著台7丙進入羅東鎮覓食,深藏在羅東夜市內的特殊古蹟勉民堂,就這麼躍入眼簾,頓時讓人邁不動腳步。勉民堂占地不大,卻是清朝在台灣東部設立的重要鸞堂,自古便立下的堂規如今仍貼在牆上,以漂亮的清朝公文字體,寫明其肩負的使命,除公家行政事務外,還藉由信仰方式傳播儒教。堂內沒有華麗磚雕,色調樸實,就連供奉的三恩主所坐的椅子,也只是三張木椅而已。然而勉民堂擁有全台獨一無二的「九門三窗」,這種設計在清朝屬於官式建築,在日治時代時,唯有勉民堂作為廟堂類而被保留了下來。
拐過幾個街區便是讓江主廚讚不絕口的知足豬腳。店家用美味的祕傳滷汁,將豬腳的膠質與肉質燉得入口即化,軟嫩鮮美,即使吃下一整盤,口中也毫不發膩,齒頰留香。
我們心滿意足地踏著夕陽餘光,再度踏上旅程。這次,目標是輕鬆騎行便可到達的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來看藝術與光影共舞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前身,是曾經繁盛到生產量稱霸東南亞的中興紙業,在歇業後,只剩牆垣、成了廢墟的建築搖身一變,在2015年作為藝術展示園區重生。原先的低矮連排廠房化為最好的藝術空間,而高聳的灰牆大樓與煙囪鍋爐室則是「光」藝術的燈罩或畫布。白天時每棟建物對外開放,藝術作品充滿童趣;入夜以後園區亮起零星的燈光,建築虛虛實實地掩映在黑暗中,產生了另類的魔性之美。
園區裡常設的碎石淺池,讓光的影子在清澈水面上跳舞。頭頂懸掛著一顆顆小白球燈泡,不時隨風飛揚,宜蘭詩人吳緯婷的詩作〈夏景〉成了燈景立於池邊。水上倒映出白光恍若繁星點點,黃光宛如雕梁畫柱,水波蕩漾帶著光點搖曳生姿,產生一種奇妙的吸引力,令池畔的人們癡癡佇立。
其中一棟兩層高,牆上寫著「有料倉庫」的建築中,赫然出現一座看起來既像只巨大茶壺,又像宮崎駿動畫裡圓胖飛船的空中茶屋。這個展至今(2021)年底的作品「老懂軒」(「老懂」在羅東地區原住民語言裡意為猴子),特別請來日本建築設計界的老頑童藤森照信,利用宜蘭在地優良的木頭材料,與當地民眾共同打造。這可是一座要踩梯子上去,真的能在裡面擋風避雨,生爐煮茶的「屋子」喔!
溪畔涼風帶著青草香,耳旁傳來落羽松樹葉細碎的密語,騎在安農溪自行車道上,讓人身心舒暢。
天色濛亮,山嵐散去,窗外的安農溪露出它陽光底下的美貌。騎行至河堰邊道,一棵枝椏舒展的巨樹立在石梯旁,以優美姿態邀請著單車上來。堤上便是安農溪自行車道,一側是開闊的田野,一側則是時而湍急時而緩流的安農溪。
車道的規劃就彷彿是用毛筆沿著溪岸,畫出一條白色粗線,線條蜿蜒間會經過一整片橘黃色的落羽松,而隔著田野可與忽左忽右的台7丙相互遙望。一路前行,逐漸靠近安農溪的上游,這裡是三星蔥之鄉,蔥田翠綠,迎著落坡而下的山風,長長的青蔥會不斷地跟車道上的人們點頭。遠處層疊起伏,相連到天邊的山巒形成絕美景色,平穩的車道令人無需費力踩踏,能聚足精神,邊聆聽著溪水嘩嘩的樂音,邊與河岸旁高大的樹木們對話。
宮廟之美,美在簡樸沿著蘭陽溪旁小徑往北走,左轉回到台7丙,我們騎進宜蘭市,來到東部第一座古廟「昭應宮」。我們在此碰見專門研究文資古蹟的文史專家葉永韶,他說昭應宮雖然不大,卻是他心目中最美的宮廟。
對宜蘭古蹟瞭如指掌的葉永韶,就像美國大文豪海明威一樣,喜歡以單車行旅的方式走遍每個角落,藉以了解自己的故鄉。「每個時代的宮廟其實都能反映該時代的審美感。昭應宮之美在於每處設計都簡樸內斂,起因於它的特別之處,」葉永韶比劃著昭應宮的方位,「既然是供奉護航神明媽祖,它原本應該坐西朝東,面海才對吧?」他這麼一問,我們才發現三開三進的昭應宮,居然是面山的。
「清道光時期,昭應宮需要重新整修,風水師一看就說,保持坐西朝東能賺大錢,而若改成坐東朝西的面山方位,就能子孫興旺,人才輩出。」這番話讓昭應宮在1834年,被修建成全台唯一面山的媽祖廟。「清道光時期的建築美感設計偏向古典,」葉永韶走到龍柱旁邊,教我們如何欣賞宮廟之美,「以龍柱為代表來看就很清楚。這根柱上僅有一條栩栩如生的龍,沒有其他裝飾。為了彰顯財力之富,建築設計往往偏向華麗繁複。但清道光時期不同,這種雕法簡單中帶著細緻,整體美感很平衡,很流暢,」葉永韶偏著頭斟酌詞句,「就是恰到好處。」
葉永韶又帶我們抬頭看宮廟裡最常見、也最容易展現師匠功力與美感的員光,它是短梁下較長的木造構件,用以保持結構穩定,又稱「通梁」。「這裡採用『透雕』手法,雕成一幅卷軸模樣,均富含寓意。」鑽研古蹟也修復古蹟的葉永韶,見過無數古蹟之美,他最喜歡的卻是能呈現人性的設計,「人其實很簡單,在建築宮廟時,很直接明瞭地將最大願望雕刻在構件上,大多不脫離福、祿、壽三個字。」他指給我們看,「比如雕老鼠是因為老鼠很會生,雕葡萄是因為葡萄一結就是一串。多子多孫多福氣嘛。」葉永韶笑道。
多霧森林環繞的植物園騎離宜蘭市後銜接上台7丁,我們直奔需提前網上預約入園的福山植物園。上山僅有一條聯外山路,路窄坡陡,十分耗費體力,進入園區後只能選擇步行。(因此路偶有落石,建議開車上山)
福山是一座保育、研究和教育三位一體的植物園,有著約1,000公頃的天然闊葉林區,雖然開放參觀的範圍僅有30公頃左右,但其豐富的森林生態,便已足夠吸引人們一再回來。經過園區入口那顆歷經歲月淬鍊的木化石,前往自然中心,透過聲音、標本和科學的介紹,初步認識福山的森林特色與遊園規則後,帶著望遠鏡,隨著木棧道走入園區。
首先看到一整片水生植物池,池中滿布不同水生植物,給池中生物創造極佳的生存環境,引來了多種以此為食的鳥類。據說水池會隨著天氣變化出不同風情,晴天時水面上倒映著綠樹藍天豔陽,小鸊鷉下潛濺起水花,景色明亮;雨天則霧氣迷濛,雨點落在池面,水波盪漾,水鳥優游池面畫出弧線,煞是迷人。正在池邊觀察池中植物的助理研究員林建融告訴我們:「冬季還能見到來此避寒的鴛鴦在此棲息,透過望遠鏡,便能看見正處求偶期的公鴛鴦,羽色豔麗無雙。」
由於每年年均降雨量已達四、五千毫米,再加上屬於低海拔,這讓福山植物園成為附生植物的天堂。「被各種附生植物攀附盤著的巨大樹木,被稱作『大樹公寓』,是雨林生態中極為重要的共生現象。」林建融說,並建議我們拿起放大鏡和望遠鏡,分別仔細看一看在一棵大樹上不同尺寸的「房客」,以及整座森林裡的「公寓群」。
林建融還說來這裡就是要慢步行走,因為隨時有可能與生活在低海拔森林裡的野生動物們相遇。我們眼前幾公尺處,便有幾隻山羌一邊低頭覓食,一邊悠哉路過;轉角過個橋,草地上坐著體型不一的台灣獼猴,趁著午後集體出來曬太陽;水池邊輕巧竄過兩三隻伸直了尾巴,顯得身形更加修長的食蟹獴。
背著淡淡柿紅色的夕陽,帶著前所未有的滿足心情,一路下山回程。這趟雙腳配上雙輪,說走就走的騎行之旅,除了車道、景色、歷史與建築,我們還沿著海岸,上到山脈,進了森林,遇見動物,吃過美食,創造了永存腦中與照片裡的難忘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