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為孩子留下那片湛藍,陳琦恩要做一名守護海洋的潛水人。(林旻萱攝)
「噗通」一聲,翻身入海,你可曾親眼見過台灣海面下的世界?在那透澈湛藍的世界裡,有海龜優游、梭魚大軍成群、珊瑚搖擺、親人小丑魚等等,海面下的世界安靜、瑰麗又神秘,讓人著迷。身為全台最具規模的潛水教育機構「台灣潛水公司」有一個掛在心上的使命:Bring the ocean into your life,讓每一位台灣人親身體驗台灣海洋的美麗,讓見識過的人都成為守護海洋的一份子。
1980年成立的「台灣潛水」,早年以承接海事工程起家,後來逐漸轉型為休閒潛水。台灣潛水公司執行長陳琦恩從小跟著爸爸做工程潛水,小時候他認識的海洋是灰濛濛的,淒風苦雨中,還冒著生命危險;當時的他打從心裡不喜歡海洋,想要逃離,但從大學經濟系畢業的他,沒有考到任何一張保險、金融證照,只考到一張潛水教練證照。於是他從海洋創業,人生也因為海洋連結到更廣大的世界。常說自己一輩子只會潛水的陳琦恩,也花一輩子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大。
做大才有影響力陳琦恩在2005年考取全球最大潛水訓練機構PADI的潛水教練執照,經營著一人的潛水工作室,生意穩定,維持一人溫飽。生涯的轉折是2009年的一通電話邀約,讓陳琦恩打包行李到澳洲凱恩斯打工度假,工作內容是他最擅長的潛水,在那裡他見識了國外海洋旅遊產業一條龍的服務。扎實的人員訓練、完善的服務流程、教練生涯養成,甚或對環境的保護,都開了他的眼界,讓陳琦恩許願,回台灣也要把公司做大。「做大,第一才有獲利的可能;第二才有話語權,對外產生影響力,有可能跟政府、產業對話;第三最重要的是才有機會照顧員工。」
從澳洲回國,陳琦恩在2011年考取PADI課程總監,代表他取得訓練潛水教練的資格,可以培養自己的團隊;2014年他再進階成白金級課程總監,當時全球只有66位,會講中文只有3位,陳琦恩是其中之一。2012~2015年間正逢中國大陸旅客來台的尖峰期,公司曾經在十一連假黃金週,十天內接了1,000人次的潛水體驗。機緣加上準備好的實力,台灣潛水業績蒸蒸日上,陳琦恩遂在恆春後壁湖打造「台灣潛水渡假村」,三層樓高的白色建築在藍天下,充滿南國風情,而且是一間友善環境的綠建築,任何細節都從「關心海洋」為出發點。「因為扛著『台灣潛水』的名號,當然不能讓台灣的潛水產業被看扁。」陳琦恩說。
台灣潛水的教練群不只把關水下活動的安全,Bring the ocean into your life,是他們更想帶給每位體驗者的經驗。(林旻萱攝)
2016年起因兩岸氛圍,來台中國大陸訪客數量銳減,陳琦恩不願削價競爭,開始思索企業轉型;這時期也是他的充電期,向外伸展觸角,學習經營管理、品牌經營等新知。陳琦恩先從品牌著手,他誠實的表示,一開始做綠色包裝,是為了品牌轉型升級,並非打從心裡真正想做,「真正的轉變是小朋友出生了。」
曾經陳琦恩也覺得「永續」慢慢來就好,十年還很長,不急,但是朋友的一席話驚醒了他。「小朋友幾歲可以學潛水?」「十歲。」「那一刻起,十年和十歲的孩子才有了連結。」「我們可以留一筆錢、留一棟房子、留一份工作給孩子,但是我們可以留下這片海給他嗎?」「十年後我的孩子還能不能看到這麼漂亮的海洋呢?」想到這裡,陳琦恩跟妻子抱頭嚎啕大哭。
有了動機,改變的行動即鳴槍起跑。陳琦恩規定同仁任何一次性物品都不能帶進公司,但同步提供配套措施,如提供環保餐具供學員使用等等。陳琦恩也努力轉型,讓台灣潛水成為亞洲第一間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潛水教育中心,所謂B型企業,是相信企業不僅只在乎營利,更有善盡社會責任的義務,要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
為此,他重新定調,「台灣潛水服務的對象是『海洋』,而不是『人』,對海好的事情我們就做,對海不好的事情我們就不做。」他不放任遊客做出傷害海洋的事情,譬如塑膠的管控,禁用對海洋有害的防曬乳等。台灣潛水每年捐出潛水旅遊營業額的1%,回饋給海洋;將獲利20%成立藍色基金,以此投入海洋環保活動,包括淨灘、淨海、海洋巴士的巡迴演講;以及環台潛旅或是海底畢業典禮等海洋計畫;和支持海洋相關非營利組織,成為永續海洋的推手。
陳琦恩每次演講都會先以「海洋謝謝你」開場,因為他所擁有的一切─事業、妻子、兒子─都是海洋給他的,他會用「海洋對不起」結尾,因為知道再多的唇舌可能都阻止不了大多數人對海洋的不重視。「我不期許自己成為一間最賺錢的潛水店,但我期許自己成為一間讓小孩引以為傲的潛水店。」
環台「潛」旅,潛出產業深度廣度當年在澳洲打工度假,陳琦恩的年薪將近台幣150萬,業主也願意提供長期工作簽證,「在澳洲雖然薪水很好,生活也很舒服,但是老實說,我沒有付出什麼。」「在台灣我有機會付出,有機會改變,讓台灣的海變得更好,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2019年,透過肯夢AVEDA創辦人朱平牽線,陳琦恩邀請了國際潛旅達人Simon Pridmore來台環島潛旅,並撰寫《Dive into Taiwan》一書(中譯本預計六月由城邦出版)。一行人一路從東北角、恆春、蘭嶼、澎湖、小琉球、綠島,下海潛探。陳琦恩一一細數台灣六大潛點的特色,東北角海岸適合短期停留台灣的商務客,當日往返最方便。恆春算是當中旅遊元素最豐富的地點,可以看生態,走古蹟,一家大小都有得玩,都不無聊。「小琉球的標題就用海龜能見度90%好了」他說。蘭嶼的海底能見度深達40米,當地的文化豐富又能讓你遇見不一樣的台灣。澎湖的珊瑚覆蓋率極高,且有許多沉船潛點,絕對值得一潛再潛。綠島曾是世界十大潛點之一,更是不可不訪。
而因為疫情之故,海洋得以休養生息,這期間居然在台灣海域通報看到錘頭鯊和大翅鯨,讓陳琦恩大為振奮,「這些在國外想看到的夢幻神獸都在台灣出現了。」台灣的潛水有十足潛力。
但是,一路的探訪也讓陳琦恩重新思索「海洋旅遊」的範疇,「我們必須用世界的角度來思考。」當初東北角行程原本不在名單內,但Simon解釋,台灣的國際旅客以商務客居多,停留在台北洽公,僅有一兩天的空檔,這時候東北角是體驗台灣潛水的最佳選項。而介紹給國外潛客的不該僅止於海洋,台灣的風土文化更該在海洋旅遊中呈現出來。
Simon還指出,目前台灣僅適合背包客旅行,缺少整體的統籌規劃。高階的潛水旅程應該從交通接駁、住宿、餐旅、潛水、海洋導覽都被妥善關照。陳琦恩更見識到Simon的妻子Sofie Hostyn的專業姿態。她曾在峇厘島服務高階潛水客,對於海洋生態的博學多聞,幾乎可稱是海裡的活字典了,客人對於海中生物的疑惑都能夠馬上得到解答,滿足潛客的好奇,提供如此專業的服務,才能與市場區隔。
這些產業升級的概念,讓陳琦恩想到之前城邦集團何飛鵬社長對他的期勉:「開創台灣潛水產業鏈」,不僅止於潛水,而是更大的「海洋旅遊」,陳琦恩決心把服務做廣、做深。
曾經到各國潛水,見識如西巴丹島的魚群風暴或是陣容壯大的梭魚,是陳琦恩引以為傲的經歷;但如今他最享受的是和兒子一起在海裡戲水的時光,「我希望台灣可以成為世界潛水選項之一,讓更多的外國人可以藉由潛水認識台灣。同時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留在這裡,像我一樣在這邊安居樂業。」這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陳琦恩守護著這片湛藍,希望有一天,台灣可以成為世界潛水的選項之一,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安居樂業。(林旻萱攝)
疫情從去年延續至今,國門出不去,國內旅遊熱門且搶手。「我們是受惠者,2020年我們的業務成長30%,今年也蠻看好的。」
才聊著潛水機構經營、趨勢的現況,陳琦恩話題一轉,突然講起歷史,「你知道1624年是什麼年?」「那是荷蘭人占領台灣的一年,也是台灣被世界發現的那一年。」「那2024年呢?」「那是台灣被世界發現的400年。」
陳琦恩引用了近期魏德聖導演提出的台灣發現400年和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所提出的「台灣文藝復興」觀點。因為疫情之故,長年流散在海外的人才、資金和資源都匯集回台灣,目前台灣人文薈萃、海內外精英群聚,條件就像當年歐洲的文藝復興。
旅遊業評估,全球國境直到2024年才有可能全面開放,「如果這三年台灣能創造改變,那旅遊業有可能從海嘯第一排,變成海景第一排。」三年的時間,陳琦恩打算努力投資自己,投入產業的革新,從潛水學院、餐廳、渡假村各面向,把軟硬體準備好,「等到2024年國境再開的時候,那一年就是我們被國際看見的400年,台灣有機會再被世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