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古調吟出太魯閣族生命故事 音樂獵人彼得洛.烏嘎

彼得洛吹奏的口簧琴,透過琴聲傳達內心的感受。

彼得洛吹奏的口簧琴,透過琴聲傳達內心的感受。
 

「圖騰刺在臉上,代表著勇敢!一個好男人有著學習的精神是必須的。帶著沈穩的心,愉悅的去狩獵,傳承自父親勇士的精神,……一生學習山林的智慧,我是太魯閣的子民。」〈獵人之歌〉,取自彼得洛.烏嘎製作的古調專輯《太魯閣傳說》。

 

太魯閣族的音樂獵人彼得洛.烏嘎,隨手用獵刀砍下樹枝,簡單修整成Y型的支架,不到五分鐘,即做好了一個石板陷阱,在空隙中放一塊地瓜或蟲餌,誤闖的老鼠或竹雞,就會落入陷阱之中。

彼得洛說:「這是縮小版的陷阱。我再告訴妳一個老人家說的真實故事。」日治時代,20個日本兵為了抓太魯閣族的勇士,來到太魯閣山區,走到半路又餓又渴,發現一處傳統屋,裡面居然有水有地瓜,還有煮好的肉,一群人全部進到屋內後,有人誤觸機關,瞬間崩塌成平地,屋內所有的人全部陣亡。這個傳統屋就是一個大陷阱,與縮小版陷阱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壓在屋頂上的,是一塊大石板。

額頭、下巴紋面的彼得洛,神情嚴肅地訴說著祖先的智慧,讓聽的人有點不寒而慄,傳統屋灰飛湮滅的場景彷佛再現眼前。

親情回鄉,蒐集古調

由於父親在彼得洛五歲時過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的他,只會說族語,不太會說華語,接受國民教育時,在「禁講方言」的政策下,彼得洛念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跟著大人跑到山裡去造林,他接著在台北做救生員,由於三位兄長早逝,成為獨子的他1994年決定返鄉,回到秀林鄉照顧母親。

1996年,彼得洛與主修鋼琴、作曲的音樂家太太薛國芳開始投入古調蒐集。兩人將收錄的古謠,重新編曲,製作《太魯閣傳說》、《東拓》專輯,分別獲得法國坎城Midem國際唱片參展,以及2015年傳藝金曲獎最佳創作獎。

會開始收集原民古謠,其實是薛國芳受花蓮一家唱片行之邀,協助蒐集泰雅族傳唱的民謠。薛國芳負責記錄,請會說族語的彼得洛訪談,這項工作進行了三個月,唱片行無預警倒閉,兩人非但沒有停止這項工作,反而自費貸款上百萬元進行調查。

是什麼樣的動力支持他們20多年不輟地尋訪古調?嫁至太魯閣的漢人薛國芳,聲音低沈沙啞,簡潔有力地說:「我不為名不為利,就是想打抱不平,了解真相。」

她解釋:「訪談耆老時讓我產生許多疑點,想追究下去。」例如明明訪問的是泰雅族,老人家們卻一直說自己是「德魯固」;有血緣的遠親是住在數十公里之遙的萬榮鄉,而近在咫尺的鄰居卻是不同族群。

原來「德魯固」就是太魯閣族,雖然與泰雅、賽德克族皆有紋面、出草(獵首的行動)的習俗,但三族語言、居住地都不相同,直到2004年政府為太魯閣族正名。

被迫遷徙,還原歷史

薛國芳與彼得洛先從訪談臉上全紋的老人開始,當時年紀最輕的是98歲,年紀最大的是105歲。接著是被日本人要求除去紋面,臉上半紋的老人,最後階段才是訪查曾經歷太魯閣族遷移下山、7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所收集的資料,包含許多珍貴的口述歷史,與族人的生命故事。

薛國芳以訪談秀林鄉和平村的一位老奶奶為例,老奶奶出生在Grushiya,15 歲全家搬到了巴達岡,日本人來了又被迫搬到海邊,國民政府時期,父親想帶她回到中橫時,在路口被攔下,再搬到和平村。

為了解開太魯閣族遷徙之謎,薛國芳調閱中研院的文獻資料與學術研究,對照耆老的田調,還原出了太魯閣族遷移家園的歷史。

16世紀前後,住在南投仁愛鄉合作村(Truku Truwan)的「德魯固」,由南投翻越奇萊山,遷徙到花蓮立霧溪、木瓜溪、三棧溪一帶,拓建部落。

日治時期,太魯閣族為反抗日本的侵擾,1906年發生砍首日本軍兵的威里事件,接著七腳川事件、1914年太魯閣戰役,許多族社被迫遷移他處。1930年南投賽德克族爆發霧社事件後,日本人為加強管控,1938年強迫全部的太魯閣族集體下山,遷移至平地。國民政府時期又有另一波強制遷徙的政策。太魯閣族被迫遷移的歷史,與和平村老奶奶的訪談,不謀而合。

馳騁山林,逍遙自在

薛國芳也在訪談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丈夫。她說:「Teyru的思考邏輯、生活習性,活生生就是一個太魯閣族的驗證。」因此她也更能體會彼得洛想回到山林的渴望。

她舉例說,兩人剛結婚時常常有口角,例如他開車前往加油站時不走捷徑,原來他用獵人迂迴前進的思考來決定路線;彼得洛死都不肯帶著妻女進去獵場打獵,因為根據祖訓(Gaya),女人不能進到獵場;他亦遵循Gaya,只教男孩製作傳統陷阱,不教女孩。

對彼得洛而言,在訪談耆老的過程中,亦是他尋根的觀照,他看到紋面老人的凋零,文化的失傳,2007年,決定淡出救生員的工作,返璞歸真,成為文化獵人。

由於象徵著男子勇武、女子善織的紋面習俗,在日治時期遭到全面廢除,紋面的老人大多凋零。2009年彼得洛決定用文化獵人的身分紋面,將族群的圖騰刺在臉上,他不僅覺得驕傲、感動,這也是他展現族群認同的一項行動。

成為在森林中生活的獵人,彼得洛總是獨自一人,攀越九道山稜線,以三天兩夜時間,回到海拔2,000公尺的祖居地。「對我來說,祖居地就是天堂、是仙境。」彼得洛看起來狂野肅殺,言語之間卻能感受他溫和內斂的一面。不論在攀爬危險懸崖峭壁時,或是在七人合抱的紅豆杉下,享用他打獵所得,內心不時的祈禱,與祖靈對話,相信祖靈也一路護庇著他。

蒐集古調,文化復振

2004年彼得洛以當地為名,成立了葛都桑音樂工作室,陸續出版了《太魯閣傳說》、《東拓》專輯。其中由他演奏獵首笛(Utu Pegagu)的〈招魂曲〉,樂音低迴淒冷,這是勇士出草獵人頭時,召魂慰靈的音樂。

法器獵首笛原已失傳,彼得洛與薛國芳以六年時間尋訪不著,最後在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中看到屬於太魯閣族獵首笛的實體,彼得洛不斷試做,超過上百支,終於成功地復刻了獵首笛,得以再度吟唱悠遠繚繞的〈出草〉、〈招魂曲〉,讓古調原音重現。

曾編纂太魯閣族語辭典與翻譯族語聖經的田信德老牧師,聽了這些古調後十分感動,並肯定地說:「已經把太魯閣的文化都放進去,可以吸引年輕人尋根。」

彼得洛除了開設製作直笛、口簧琴的課程,召集部落青年一同學習太魯閣族傳統文化,2012年擔任駐村藝術家期間,發表樂舞作品〈獵魂〉、〈躍動山嵐〉,他也連續五年參與「小島大歌」的歐洲巡演,向世界友人介紹太魯閣族的文化。

由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製作的《森境太魯閣──太魯閣森林生態紀實》的紀錄片,更藉由彼得洛現身說法,道出傳統太魯閣族人與山林共生的智慧,獲得2020年第53屆休士頓國際影展紀錄片最高榮譽的白金獎。

文化傳承,後繼有人,彼得洛就讀東華大學的女兒杜們.彼得洛,從小耳濡目染,今(2021)年8月演出《古往今來》的舞台劇,呈現太魯閣族東遷的故事,更讓參演的族人了解歷史與族人的智慧,找到認同的自信。正如彼得洛所吹奏的古調〈祭神歌〉吟唱著:「我是德魯固子民,任何困難我都不怕,我謹記祖先的教訓,從來不敢忘記。」

更多照片請至《古調吟出太魯閣族生命故事 音樂獵人彼得洛.烏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