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古典雅樸的北門車站,百年來,見證阿里山林業興衰的歷史。
曾經以為要穿越時空才能看到的影像,2021年春,在阿里山上重現了。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處」)和嘉義林區管理處合作,由已高齡105歲的蒸汽火車SL-31進入水山支線,載出疏伐木,重現百年運材的場景。
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至今(2022)年已110年了。從1906年動工,1912年12月25日,第一車原木被運送下山,阿里山林業鐵路如同一條生命的臍帶,帶動了嘉義城市的發展,也是提升國家GDP的重要產業。1914年「嘉義製材所」完工啟用,擔負原木加工的重責大任;根據1935年的資料,嘉義市每十人就有一人從事木材相關的工作,遂有「木都」之名。
後來林業政策轉型,又遇阿里山公路加入競爭,鐵路事業日漸蕭條,期間又逢多次重大天然災害,也歷經BOT及委託台鐵營運,直至2018年,行政院衡酌文資保存等多方因素,決議由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專責機構,將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以「文化景觀」的概念保存活化;文化部2019年公告「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為台灣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我們方找到一條與自然、歷史、庶民記憶、永續共存之路。
小火車的行旅採訪當日,晴天朗朗,我們從嘉義北門站上車,搭上往十字路站的阿里山小火車,一路有導覽老師伍于堯(人稱小伍哥)與我們同行。他成長於蒸汽火車將退役的時代,火車的鳴笛聲是他兒時的回憶,追火車則是青春期的印記。
「阿里山林業鐵路是一條厲害的路線,」小伍哥說,當年從海拔30公尺,爬升到2,000公尺的二萬平站,途中經歷熱帶、暖帶和溫帶,窗外的景色也由熱帶常見的龍眼樹、檳榔樹,途經茶園、竹林,再進入柳杉、紅檜、扁柏的世界,一路樹景丕變,生氣盎然。
伴著列車隆隆的行進聲,小伍哥說,從北門到竹崎是平地段,1960年代,公路運輸尚未興起,鐵道運輸還很繁忙,每逢甘蔗產季,林鐵每天要開出四個班次,載運甘蔗送往南靖糖廠,他和同學會三五吆喝騎著自行車,在鹿麻產站到竹崎車站間等火車,追火車偷甘蔗是那段青春期的記憶;許多年後,由官民共同出資,沿著鐵道闢建的「滿竹自行車道」,讓居民重溫了當年追火車的回憶。
火車過了竹崎站,便開始爬坡。途中會經過多個180度的彎道,小伍哥提醒我們探向窗外,看車身成U字形的曲線,車頭可以跟車尾打招呼的有趣景象。
進到獨立山後,小伍哥不時以遠處的地景為定位座標,讓我們了解火車是如何繞著山邊迴旋爬升,盤旋到山腰間,行過山背,再迴轉到山的這一面,每繞一次,火車就爬升近百公尺,然後離開獨立山。第一次搭林鐵要了解火車怎麼轉怎麼繞,著實不容易,「多來幾趟就可以懂了」小伍哥笑著說。
屏遮那站到沼平站間,採用多個一進一退類似爬樓梯的「之字形」工法,也是為了克服山區腹地不足、降低軌道坡度而設計的工法。
小火車最終停駐在十字路站,目前林鐵本線只行駛至此,前方42號隧道因杜鵑颱風損毀尚在重建中,全線通車預計等到2023年。
小火車穿梭在樹林間,童話感十足。
返回山下,拜訪鄰近北門站、有「東洋第一」稱號的「嘉義製材所」。由導覽老師婁成國講解,製材所園區包括製材工場、動力室、鋸屑室、乾燥室等建物。山上的原木會進到廠區進行加工,是嘉義木材產業的基礎。婁成國說,當年吊運原木用的天車高有20公尺,在廠區內移動吊運原木,進到製材工廠裡加工。
廠區內有自給的發電系統,安裝從英、美、德各國進口的製材機器,在百年前,原木能自動送進產線的自動化流程,是多麼先進的光景。乾燥室則是採自然循環推進式熱氣乾燥法,利用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的循環方式來調節風速、溫度、溼度,乾燥木材。而今,諸多場域已修復保存並登錄為歷史建築,讓後來的我們能夠在原址遙想當年的榮景。
一趟跟著原木的小旅行,回首來時路,以當年的人力物力,架築了這條爬升到2,000多公尺高的軌道,百年前的工程得以保存維運至今,這一切著實不易。
登山鐵道之最嘉義木業的欣欣發展,一切的原點始於1899年,日本發現了阿里山地區豐富的林業資源,納用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建議興建登山鐵道,並採762mm窄軌、Shay火車,以利在窄隘的山區爬坡轉彎。
阿里山鐵路是台灣唯一一條結合森林鐵路與登山鐵道的鐵道系統,隔幾年成立的太平山、八仙山林場均採索道運材,鐵道專家蘇昭旭說:「這與科技史演進有關。」1903年,飛機方問世,汽車公路到1920年後才普及,鐵路可說是陸地運輸的動脈,阿里山採用美國森林鐵道的開發技術,以今日觀之,雖非最經濟有效的方式,但實是當時科技與工法之集大成。
蘇昭旭說:「世界登山鐵道的五種工法中,阿里山就用了四種,180度的馬蹄彎路線是其一,第二是獨立山的螺旋型路線,第三個是之字形折返路線,第四則是Shay蒸汽火車。」要爬山,火車要有一定的本事,美國Lima公司出品的Shay蒸汽火車,是專為登山鐵道而設計,將汽缸直立減省空間,且十足有力,山上的巨木都是靠著Shay載運下山。
儘管製造Shay的美國母公司早已歇業,但靠著北門修理工廠自行鍛鑄零件、維修,阿里山的Shay火車們,一直服役到1969年才開始逐一退休。2000年,26號蒸汽火車修復成功,如今31號、25號也成功修復上路。全世界保有Shay的國家不多了,還能夠動態運行的更是少數,台灣保存的這批古董級的蒸汽火車,著實是世界的珍寶。
總結地說,「阿里山鐵道是當今世界集登山鐵道(坡度超過50/1000)、高山鐵道(海拔1000公尺以上)、森林鐵道(伐木)於一身的鐵道遺產。」蘇昭旭說。「同時也是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擁有世界最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世界762mm軌距、海拔落差最大的鐵路。」而且,阿里山林業鐵路與日本、印度、英國、瑞士及斯洛伐克等國多條路線結為姊妹鐵道,與國際交流頻繁。
小笠原觀景台所見的雲海。
去(2021)年,台灣設計展移師嘉義,林鐵處安排了百歲的蒸汽火車出場,行駛嘉義到北門區段,成為活動的亮點。
林鐵處成立不久,即迎回在嘉義公園長住44年的SL-21蒸汽火車,啟動修復行動,目標是讓火車回到阿里山運行,並且同步記錄修復作業,編撰維修手冊,傳承技術。這些努力,源自處長黃妙修到國外參訪時的體悟。她曾到歐洲拜會,遞出名片,報上台灣阿里山鐵路的名號,大家馬上眼神一亮,「我從別人眼神更知道我們是特別的」,黃妙修說。台灣能修復Shay火車是很厲害的一件事,「他們都感謝台灣這百年來的維護,希望台灣能繼續保存Shay火車,說有困難時他們願意全力協助,因為這是全世界鐵道的文化遺產。」也如同2018年,日本頒給台灣阿里山森林鐵路「海外鉄道特別賞」一般,破除了地域、所有權的概念,無庸置疑,阿里山林業鐵路是全世界的文化資產。
與山林共好阿里山的資產不僅止於鐵道、火車,「阿里山的魅力是串聯了森林生態、鐵道技術、林業生產、產業生活以及人文藝術的總和。」黃妙修說,「是所有有形、無形的,共同編織了阿里山的獨一無二。」
時至今日,阿里山的日出仍是許多中外訪客對台灣的記憶,每天凌晨早起的遊客摸黑到祝山觀景台等待日出;小笠原觀景台360度無遮蔽的視野,可以一覽玉山群峰,層層山巒、雲海,如潑墨山水畫。春天是櫻吹雪的時節,秋天的阿里山是銀杏、楓紅的舞台,夜晚的小笠原是天文的講堂,還有千年的神木群,經過多少風雨飄搖還屹立在此。
近年來,林務局推動「森林療癒」,阿里山是其一的示範場域。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副秘書長林家民指出,從科學的實證顯示,參加一回森林療癒,通過專家的引導,用五感來體驗大自然,能夠緩解憂慮、降低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在生理方面也能有效降低心跳、血壓等。林家民會安排成員漫步在少人的水山步道,享受山林的芬多精;在賞日出的人潮散去後,留駐在祝山、小笠原平台,獨享一整座山的悠閒與寧靜;赤足踩上草地,打開聽覺,聆聽流水、鳥鳴的聲響,以五感體驗自然;或是找一棵大樹,或環抱、或倚靠,跟它靜靜相處一刻鐘,阿里山有十足的潛力成為國際級森林療癒基地。
阿里山區域開發得早,當地生態調查也起步得早,許多新發現的物種都以阿里山為名,林務局出版的《以阿里山之名植物圖誌》書中,蒐羅自1896年有正式植物調查記錄的120多年來,植物分類學者以「阿里山」命名的120種維管束植物,其中又有55種屬於台灣特有種。如阿里山繁縷、阿里山當藥、阿里山十大功勞、阿里山油菊等。
海拔904公尺的梨園寮車站是螢火蟲名所,有「螢河鐵道」之稱,阿里山區域終年有螢可賞,黑翅螢、大端黑螢、端黑螢、山窗螢、鋸角雪螢及神木螢,從春初到冬末,隨季節上場,螢火蟲是水質和環境指標昆蟲,當地生態復育足見成效。梨園寮站至交力坪站之間的太興村,每年有上千萬隻黃頭鷺由北往南遷徙,是秋天限定的特色生態景觀,壯觀的景象被稱為「萬鷺朝鳳」。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台灣特有種藍腹鷴、台灣山鷓鴣、帝雉不時在園區裡不懼人地閒晃,眠月線的路徑上有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小笠原觀景台有山羌自由踱步。這一派和諧共存的景象,讓人遙想一路來的林業政策;昔日以開採山林為重,今日以「永續林業」為本,而我們,正尋著與山林共好的方向邁進中。
更多照片請至《阿里山百年林業鐵路 世界共享的文化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