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王存立從古地圖中探究台灣的歷史定位,並編撰成書,讓這些遍佈世界的文獻,有機會被大眾認識。(林旻萱攝)
「台灣第一次在世界地圖登場是什麼時候?」、「以什麼姿態現身?」、「台灣在古地圖上的名稱、位置、形狀等細節,又與這座島嶼當時的處境有何關聯?」這一連串的問題,是編輯出身、曾任遠足文化發行人的王存立,這20年間編寫《世界珍稀古地圖中的臺灣》時,無數次對自己的提問。他從世界各大圖書館、博物館裡的古地圖尋找答案,爬梳歷史文獻,查找地圖繪製當時,世界及台灣正發生什麼樣的變動。王存立以編輯之眼,為大眾描摹國際目光中的台灣,探詢台灣的身世之謎。
15世紀中期,原本經由陸路前往亞洲的歐洲國家,因無法通過鄂圖曼土耳其的疆土,而改從海路尋找前往東方的新貿易路線與據點,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伊比利半島上的葡萄牙與西班牙,便是第一批崛起的海上霸權,一批批的船隻和艦隊出發前往被稱為香料群島的摩鹿加群島,逐漸揭開印尼群島、馬來群島的面紗。而船隊繼續前行,欲與中國沿海港口、日本貿易,必定會從台灣旁邊經過。
以「福爾摩沙」之名首次登場王存立表示,早在1513年葡萄牙船隻即開始出現在中國沿岸,1553年取得澳門居住權的葡萄牙,便陸續經過台灣海峽前往日本,途中必定會看到台灣這座島嶼。船員們從海上眺望這座林木蓊鬱的島嶼,在航海日誌裡以「Ilha Formosa(美麗之島)」,盛讚台灣。
而當時的地圖繪製,多是參考航海日誌、國際的地理新發現等文獻而來。1554年由葡萄牙皇家製圖師羅伯.歐蒙繪製的《球體投影航海圖》,便在日本往南延伸的群島中,一座緊鄰北回歸線之上的島嶼,標示了「I. Fremosa」。由於航海日誌還會經刻版師傅鐫刻後印刷,再加上這幅地圖問世的四年後,羅伯.歐蒙的兒子迪歐戈.歐蒙在《瑪麗女王地圖集─亞洲》中改正為「Fermosa」,嫻熟台灣古地圖研究的歷史學家曹永和推論,Fremosa是Formosa的誤寫,並認為這是台灣首次有島名登上世界地圖。
台灣在哪裡?從事編輯工作多年的王存立,在洽談國際版權或寄件往返時,台灣經常被誤認為泰國,讓他不禁思考,「究竟在世界的眼光中,台灣在哪裡?」於是他開始在世界各大圖書館、博物館的網路典藏資料中,查閱古地圖,找尋台灣的蛛絲馬跡。
縱使沒有被明確標示出名稱,王存立仍能從古籍約略的線索中,推敲出台灣的位置。「台灣是亞洲第十大島,又有北回歸線經過,再對應跟泉州的距離,就知道這個島應該就是台灣。」例如目前留存最古老的地球儀、由日耳曼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地球蘋果》,地圖右邊畫出了中南半島東邊和日本西邊之間的眾多島嶼,「就相對位置而言,北回歸線沿著中國南方海岸向東延伸,經過古名『莿桐』的泉州後所穿越的紅綠二島,應該就是常被誤繪成南北雙島的台灣。」王存立在書中如此描述。
王存立研究古地圖20多年,早期開放數據的觀念並未普及,有些地圖只提供低階小檔下載,想看大圖必須用縮放檢視器一格格放大。王存立就曾把《西西里國王羅傑二世地圖》分成80格放大後,再用螢幕截圖下來,逐一拼接組合成大圖。
這幅由西西里國王委託穆斯林學者繪製的地圖,完成於1154年。不依循北方或東方朝上的傳統,改以南上北下,且跳脫過去認為印度洋是封閉型內海的觀點,在地圖左側與印度洋相連的海洋,便是當時還未被發現的太平洋。而地圖左上角的中南半島,東邊畫了眾多無名小島,王存立認為,其中一個或許就是台灣。信奉天主教的西西里國王卻有廣大的胸襟,聘請異教徒繪製,打破西方觀點的世界地圖。西西里是比台灣小的島國,都能如此,「從這個地圖去思考,台灣小雖小,其實眼光可以大的。」王存立說。
從南島民族的語言、植物、貝類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發現台灣與世界各地南島語族的關聯。(林旻萱攝)
在17世紀荷蘭佔據南台灣之前,世界地圖中的台灣,多被繪成雙島,甚至三島的形式出現。由於航海家們多是從海上遠眺台灣,並未登島實測,「四、五百年前的台灣,山林還未被開發,濁水溪、大甲溪等大河的出海口沒有泥沙淤積,所以河口非常寬廣,從海上看過去,就像是島跟島之間的海峽,因而產生了誤解。」王存立表示。
而台灣雙島的名稱也變來變去,有時被稱作「小琉球」,有時是「福爾摩沙」,也有時候是兩個名稱被各別用來稱呼南北雙島。面積比台灣小的沖繩,在當時卻因為向明朝獻貢,而被敕封為大琉球;屬於化外之地的台灣則有了小琉球的稱呼。正因為實際面積大卻被稱作「小」琉球,而面積小卻被稱呼「大」琉球,讓外國的製圖師在參考中國文獻繪圖時,產生了混淆。例如,繪於1570年,現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寰宇概觀─東印度與附近諸島地圖》裡,北回歸線以北分別標示了雙島的小琉球、群島上的福爾摩沙,以及離日本本島不遠的大琉球。王存立爬梳史料文獻,發現這幅地圖中的福爾摩沙極可能是沖繩島,靠近北回歸線的橘色雙島才是台灣。而鄰近海域被畫上海怪與美人魚,以及被毀壞的船隻,不平靜的海象,更顯得歐洲船隊出航亞洲的不容易。
全島合一,嶄露頭角隨著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佔據台灣南部,建立與日本、中國的貿易據點,隔年荷蘭便環島航測,畫出了台灣全島地圖──《北港全島圖》,至此台灣的輪廓已越來越清晰。而163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繪製的《東印度與鄰近諸島圖》,北回歸線上的台灣,以單一大島的姿態呈現,形狀已與實際相去不遠。島上直接標註了島名「I. Formosa(福爾摩沙)」,連澎湖群島、琉球嶼、綠島、蘭嶼、龜山島都被畫了出來。「這應該是澎湖以外的四座小島,第一次被畫在西方的大型地圖上。」王存立表示。
這幅地圖描繪了當時國際貿易的熱門地區,印度、日本、香料群島,而地圖上交錯縱橫的航線,有好幾條都經過台灣。至此台灣在世界地圖上的形狀已不是《球體投影航海圖》裡的變形蟲、不是橫躺,也不是雙島或三島,而是一座完整,並展現貿易轉運地位的島嶼。
獨一無二的台灣島在大航海時代,航海家出航開拓未知,那時候的皇家地圖常常是國家機密,因為掌握地圖上航線,就取得了貿易的先機。而在19世紀,地圖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等用途,還多了研究的意味。例如,受聘於荷蘭皇家學院的德國地理學家海因里希.伯格豪斯,在1839年出版的《自然科學地圖集》。裡頭收錄的《世界主要作物分布地圖》,台灣不僅已出現在世界地圖中,還被畫入稻米的產區。而同樣出處的《人種分布地圖》,台灣則被畫入棕色人種的區域裡。王存立在書中提到,當時棕色人種以馬來人為代表,更精確的說法為「原馬來人」(Proto-Malay),屬於南島民族之一。
台灣為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而近幾年的研究,有許多發現都說明了台灣是南島語系的起源。大約5,000多年前,南島語族從台灣開始向東南亞與太平洋島嶼遷徙,往東來到南太平洋島國,往西到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往南則來到紐西蘭。而在東南亞及太平洋群島有超過三億人使用南島語言,彼此在單字和語言建構上有許多共通。語言學者認為,台灣是南島語言可追溯的最古老地點,因為南島語系的十大語支有九支都在台灣,有最高的多樣性。而與台灣原住民生活相關的構樹,也有研究發現,西太平洋地區的構樹起源於台灣,間接證實了南島語族源自台灣的假說。
而王存立在閱覽眾多世界古地圖後,是否找到了台灣的定位,他笑笑地說:「我看越多,越覺得台灣不該妄自菲薄。一個是南島語系最北端,另外一點,台灣是很難被征服的。就連兵強馬壯的元朝,可以征服歐洲,但台灣就是攻不下來。所以台灣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值得我們好好珍惜。」
更多照片請至《從邊陲走向國際 世界古地圖上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