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聽見南島的歌聲 南島音樂計畫:小島大歌

發起人陳玟臻與音樂製作人Tim走訪南島國家,以台灣為起點,連結南島文化。(林格立攝)

發起人陳玟臻與音樂製作人Tim走訪南島國家,以台灣為起點,連結南島文化。(林格立攝)
 

「小島大歌的計畫教我的一件事,就是拋開國界的限制,因為海洋是沒有國界的。」以音樂串連南島島國,討論環境議題的小島大歌音樂計畫發起人陳玟臻如此說。

 

睽違三年,「小島大歌」音樂計畫於今(2022)年一月推出第二張新專輯《Our Island》,並於去年底開始36場至美國、義大利的巡迴演出。

第一場由台灣發聲,在文化內容策進院主辦的2021創意內容大會(TCCF)的展演場上,2021年金曲獎最佳原住民專輯「漂流出口」樂團主唱Putad以阿美族語唱〈Pinagsanga〉(大自然),創作歌手戴曉君加入了排灣族哀弔的吟唱,馬達加斯加島的音樂家Sammy與模里西斯歌手Emlyn也遠距共演,伴著如澎湃海濤的鼓聲,宏亮高亢地唱出對海洋的尊重,撼動人心。

用音樂與南島連結

「小島大歌」第一張音樂專輯是製作人陳玟臻(以下稱「BaoBao」)與她的先生、澳洲籍音樂製作人Tim Cole,以三年的時間,實地走訪16個南島國家、拜訪超過百位音樂家,作成了18首歌的音樂專輯。而促成這個計畫的開始,是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一位長老的話。

2012年,BaoBao與Tim造訪萬那杜,當地長老說:「我們的祖先是從台灣來的。」

難以置信的BaoBao說:「我跟他確認,是Taiwan,不是Thailand。」她發現,原來台灣真的是南島文化的起源,從植物、語言可以證明,但大多侷限在學術上的討論,很少現代的對話。因此2015年起,她展開「小島大歌」專輯的募資計畫,想用音樂串連南島的音樂家;20多年前就從事錄製澳洲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各原住民音樂的 Tim,負責簽訂跨文化的合約、音樂製作與影片的拍攝。

科班出身的Tim堅持不在錄音室錄歌,而是不遠千里到夏威夷基拉韋厄火山口,在日出時由歌手Kekuhi吟唱古調;在萬那杜的藍洞旁錄製打水音樂;到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紅樹林、紐西蘭的雨林裡,用傳統的樂器,錄製歌手的樂音,展現人與土地的連結、人與文化的連結。聲音輕柔的Tim難掩激動地說:「這樣所展現的音樂,是對大自然的一種宣言,是非常有力量的。」

Tim也根據公平貿易音樂與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理念,將唱片淨利所得回饋部落,落實保護原住民傳統智慧財產權的精神。

海洋沒有國界

2018年出版的《小島大歌》音樂專輯,不僅在2019年入圍美國獨立音樂獎「最佳概念專輯」,亦獲德國樂評人選為「年度最佳專輯」,是亞洲唯一獲選者。他們接著在四大洲16個國家巡迴演出50多場,現場觀眾超過17萬人。

「小島大歌」巡演時,開幕式由排灣族歌手戴曉君演唱〈為彼此歌唱〉:「讓我牽起你的手,看著我的眼,如果你悲傷難過,我就為你歌唱,讓你歡欣……」她渾厚悠遠的歌聲,為台灣牽起世界的手,跟著「小島大歌」一起巡演。

作為謝幕壓軸的一首歌〈Uyas Gerakun〉,則是由台灣太魯閣族音樂獵人彼得洛.烏嘎彈奏傳統樂器口簧琴為主調。在砂勞越、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有他們的口簧琴,層層疊起,再加入毛利戰舞Haka、峇里島Kecha舞吟唱的節奏,所有音樂元素加總起來,縱使口簧琴只是如此單薄的聲音,就像大洋裡的水滴,也能成就澎湃洶湧的樂音。

BaoBao說,當她 22歲到澳洲渡假打工,還在探索自我的階段時,心中有著想為台灣做些什麼的夢想,透過「小島大歌」的行動,摸索出一條更清晰的夢想之路,「圓劃得很大,就有愈多的空間讓更多人進來。」

小島大歌不止串連南島,更實際印證了南島原住民從太平洋遷徙至印度洋的過程。BaoBao舉例說,馬達加斯加島有一項當地人都會彈奏的國民樂器Valiha。音樂家Tarika Sammy 告訴她說,他們的祖先剛移民到島上時,Valiha是沒有弦的,後來有了腳踏車,當地人才用煞車線作弦來彈奏。沒有想到,當他們到了馬來西亞的砂勞越,音樂家Alena Murang帶她們去訪視祖母用竹片挑撥彈奏Pagong時,眾人才恍然大悟,Pagong就是Valiha的原形,一模一樣的樂器也出現在菲律賓、印尼,台灣也有文獻的記載,卻已失傳。

2018、2019年在歐洲巡演時,小島大歌夾雜在大型搖滾樂團之間演出,當Pagong與Valiha如此傳統樂器合奏出熱情與挑動人心弦的樂音時,對現場的觀眾帶來的感動,無比動人。
 

小島大歌2022年的全球展演,第一場由台灣開始,由原住民歌手戴曉君(右一)、Putad(右二)領銜演出。(林格立攝)

小島大歌2022年的全球展演,第一場由台灣開始,由原住民歌手戴曉君(右一)、Putad(右二)領銜演出。(林格立攝)
 

大洋上的家人

專輯中有一首歌〈我把慧言智語傳送給你〉(Naka Wara Wara To'o),是索羅門群島排笛音樂家Charles Maimarosia用古語做的,他曾說,參加小島大歌就好像找到大洋上的家人,這首歌就是他為家人寫的。

巡演彩排時,來自不同國家的歌手,雖然各自的母語都不一樣,他們卻意外地發現,「從一數到十」,從復活節島到阿美族的原住民,都有類似的發音,連肢體語言都類似。

不只音樂的交流,馬達加斯加島的Sammy與戴曉君也成為忘年之交。每當小島大歌巡演結束,Sammy會跟著戴曉君回到牡丹鄉的石門部落,住上一~二個月,跟著她下田,到小學與古謠班介紹南島的音樂,Sammy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樣。

連續14年在屏東縣牡丹鄉舉辦Kapanan部落文化音樂節的戴曉君說:「我發現我們有很多類似點,生活離不開土地,也同時面臨土地與傳統音樂流失的問題。」

台灣不只是亞洲的一部分,也是南島的一部分。訪談時BaoBao有感而發地說,最近美、澳熱絡地討論著「印太議題」,其實印太就是南島的區域。還有外國經常談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衝突與緊張,其實只要轉個身,面向太平洋,可以發現台灣與南島有更深與更久遠的連結。「從我們的計畫可以發現,台灣與南島固有的連結(indigenous ties)與脈胳,也能重新定義台灣自身的認同。」

用音樂改變世界

「小島大歌」計畫亦傳達了對氣候變遷的關注,像〈Gasikara〉(中文歌名:馬達加斯加)這首歌,由六個國家的音樂家共同透過歌聲與傳統樂器,訴說家鄉海岸面臨珊瑚白化的危機。對浸淫音樂事業30年的Tim來說,他想透過專輯歌曲中的故事與音樂,為環境發聲,為海洋發聲,因此他取名為「小島大歌」,在英文名的小島是單數,意指「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可以說帶著歌曲旅行,到各島國錄製音樂的BaoBao與Tim即親身經歷氣候變遷對這些島國的影響。當他們搭著「計程小飛機」造訪萬那杜的Torba藝術節,萬那杜的長老帶著他們,探查受到海平面上升改變的海岸線。長老告訴他們,以前居民隔幾年才需要到森林的「食物銀行」裡,採集野生山藥,這幾年因為密集遭受熱帶氣旋的侵襲,每一年季節交替的時候都要去食物銀行一次。萬那杜離島上的居民,因為頻繁發生的颶風與海平面上升,被迫遷徙,是最早被聯合國記錄的氣候難民。

BaoBao與Tim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Bougainville離島,錄製傳統竹子樂器時,正好遇到一位澳洲籍的人權律師,正在協助當地居民洽購土地,居民因為土地鹽化,無法耕種,河水鹹化,沒有飲用水,可以說氣候變遷正在發生。

2022年新專輯《Our Island》中,阿美族歌手Putad與模里西斯歌手合唱〈我們的祖先〉(Liswar Zanset),歌曲的末了,則由2015年在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致詞的Selina Leem以詩入詞:「她們的族人流離失所,她們的土地被竊,我的族人和土地正被淹沒。」道出狹長的馬紹爾群島,面臨氣候變遷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可能在2035年無法居住,被迫離開自己島嶼的心聲。

回歸共享的島嶼

受到疫情的影響,Tim為了專心製作第二張專輯,這兩年跟著BaoBao住在台灣。他們每兩週與各國音樂家們視訊,共同寫歌,相互疊加、共同協作,所錄製的新專輯《Our Island》,每一首歌都談及環境與土地的問題、共享的南島文化,以及原住民的志業,未來計劃與澳洲大型展演的公司合作,進行國際共製。

參與共製共創的阿美族歌手Putad分享說:「縱使是線上會議、遠端創作,覺得與這些歌手『這麼像,這麼熟悉』。從沒有見過的外國人,卻如此了解我。」

戴曉君說:「當每次巡演時,彼此手牽手、祈福,我心中總有著『被揀選』的光榮與感動,常是淚流不止地唱出想拯救環境的心聲。」

接下來從2022年1月底開始,小島大歌團隊到美國紐約百老匯、賓州大學等地巡迴演出,歐洲最後一站是義大利2022年的文化首都Procida島。BaoBao說:「目前還在安排,希望最後一場的巡演在台灣,畢竟台灣是南島文化的起源,這也是台灣獻給世界的歌聲。」

更多照片請至《聽見南島的歌聲 南島音樂計畫:小島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