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歷史上,台灣漫畫曾有過兩次百花齊放的盛況,名家輩出,作品跨界轉譯不斷,甚至挺進海外市場,但因著各樣緣由,產業落入沉寂,而在近十年,縱然環境依舊艱難,但創意不死,讀者仍在,截然迥異於過去風格的原創作品紛紛誕生,台灣漫畫的第三波黃金時代,是否真的就要來到?
冬日的早晨,我們隨著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范欽慧的腳步,來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夢幻湖步道。「寂靜,是靈魂的智庫;聆聽,是連結的起點。」站在夢幻湖步道入口處,范欽慧輕輕地唸起了導覽牌上的標語,作為遊客入山前,一種溫柔地提醒,盼人們關掉擴音喇叭,把耳朵打開,用心傾聽腳下土地的聲音。而台灣寂靜山徑的故事,要從一顆石頭開始說起。
一顆許願石的旅行身為一名野地錄音師,工作讓范欽慧覺察環境的聲音,走遍台灣野地,聽見各物種發出最自然、原始的天籟,也在數十年的職涯中,覺察某些物種的聲音正逐漸消失。范欽慧說起,守護寂靜的起心動念,一開始是因為受不了錄音時永無止息的環境噪音,「但我卻忘了,這些喧囂不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來,卻又為了人類的感官,想收錄漂亮的聲音。可是生活在此地的物種,卻一點選擇的權利都沒有,只能默默承受。牠們聲音的改變或消失,對大部分的人來講是無感的。」因此,讓更多人回到自己聆聽的現場,這些物種才有機會被聆聽,進而被保護,成了她迫切的願望。
這番想法,在范欽慧遇到美國聲音生態學家戈登.漢普頓後,有了更多的發酵。同為錄音師,戈登花了近30年尋覓全美最自然、寂靜的場域,最終在奧林匹克國家公園的霍河雨林找到,並取名為「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為保護這片寂靜,戈登成功遊說當局改變航空路線,並將自己的行動寫成同名著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戈登的行動讓范欽慧備受感動,沒有多想便直覺地寫了封信給遠在美國的戈登,謝謝他為保護寂靜所做的努力。沒想到,戈登竟回信請她寄一顆石頭過去,他將帶著那顆石頭前往霍河雨林。
於是一顆台灣的石頭飄洋過海到了美國,戈登向范欽慧表示,這顆石頭太美了,上頭有獨特的紋路,按照他們當地的傳說,對著它許願,願望就會沿著線條展開自己的旅行,最終實現。於是戈登決定把石頭寄還范欽慧,並告訴她「Silence will come home. (寂靜將會回家)」。
范欽慧在野地錄音的經歷中,感受寂靜的力量,盼以寂靜山徑為平台,讓更多人聆聽自然,領略生命的本質與喜悅。
幾個月後,許願石回到范欽慧手上,戈登還送了一顆霍河雨林的石頭當作祝福,以及自己錄製的自然聲響,讓范欽慧透過音檔感受這顆許願石所經歷的旅程。范欽慧對著石頭許下尋找台灣寂靜山徑的心願,展開旅程。
看著戈登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靜」所拍攝的照片,讓范欽慧想起了太平山的檜木林。她突然明白,戈登所著迷的,正是在原始荒野的源頭,聆聽生命最純粹的本質,也就是戈登所闡述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萬物俱在。」
於是范欽慧帶著許願石來到太平山,向舊識羅東林管處護管員賴伯書,說起了石頭的故事。賴伯書帶著她走進翠峰湖環山步道。這裡不僅有曾讓18歲的范欽慧認為美到不可言喻的高山湖泊,從湖泊旁的步道往山裡走,沿途有各種台灣花草,野牡丹、過山龍等,還能聽到藪鳥、金翼白眉、冠羽畫眉等台灣特有種鳥類的鳴唱。而太平山終年多濕,孕育了吸水性極佳的苔蘚,成了最佳的吸音海綿,湊近聆聽,能將大地的聲音變得更加透徹而清晰。
環山步道的中心,是奧陶紀苔原,鬱閉的檜木林間,地面、樹幹上都長滿了厚重的苔蘚,成了最自然的音場,霧氣繚繞的此處,充滿遠古蠻荒的神祕,靜謐的彷彿只剩下自己的呼吸聲,剎那間似乎有種與天地萬物連結的自然力量直達內心。聽見此情此景的范欽慧,找到了她心目中、屬於台灣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將奧陶紀苔原當作聆聽寂靜的聖殿,並希望在此推展寂靜山徑。
范欽慧幾乎每個月都來太平山報到,錄下翠峰湖環山步道不同季節、不同時刻的聲音;她邀請生態聲學的專家、藝術家、身心靈工作者等不同領域的朋友,一起走進這條山徑,體會寂靜的美麗,為寂靜山徑帶來更多詮釋。
地景大家很容易理解,但聲景的概念,對多數人來說是既陌生又模糊,於是范欽慧帶著許願石去到義大利參加聲學研討會,飛到日本與日本聲景協會交流,近距離了解國際的專家學者,是用什麼樣的視野在保育聲音與自然。2015年范欽慧召集了一群理念相同的朋友,成立台灣聲景協會,深化聲景保育、教育的推動,盼能跟公部門有更多對話。2018年,在林務局羅東林管處的規劃下,台灣第一條國家級寂靜山徑在翠峰湖環山步道啟動,訂下不喧嘩、不踩踏苔蘚的寂靜山徑遊客公約。而那顆遊歷世界的許願石,也成為台灣寂靜山徑的視覺意象。
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花了六年時間走出第一條寂靜山徑後,范欽慧並未停下腳步。2019年戈登成立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Quiet Parks International, QPI),集結國際上關注聲音保育議題的各領域專家,范欽慧受邀加入董事會,擔任亞洲區的顧問。
QPI將寧靜場域分為荒野寧靜公園、都會寧靜公園、寧靜步道、寧靜旅館、寧靜住宅與社區,並推動認證。范欽慧表示,「寧靜(Quiet),是一種平靜與祥和,反映出對生命的關照與慈愛;寂靜(Silence),則是一種超然圓滿的境界,就算身處喧嘩中,仍可以安然於當下,是一種與內在更深度的連結,也是智慧的終極答案。要在大自然的繽紛當中感受生命的本質,必須先有寧靜的態度,才能感受寂靜的力量。」也因此QPI的認證是以寧靜出發,作為更易親近大眾的溝通語彙。
2020年六月,陽明山國家公園通過QPI認證,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像是在對國際宣告歡迎來台灣進行一趟安靜而有力量的旅行,也是給都會人進到自然一個很重要的邀請。同時,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還將夢幻湖步道打造為陽明山第一條寂靜山徑。范欽慧表示,屬於國家級重要濕地的夢幻湖,是協會經常帶民眾體驗的聆聽地點,這裡不僅是稀有植物台灣水韭的棲地,更是一個孕育眾生的舞台,范欽慧形容夢幻湖是最棒的音樂廳,只要願意靜靜地坐下來,側耳傾聽,冬日能聽到台北樹蛙,夏日有陽明山暮蟬等,都是全世界唯有這裡才聽得到的聲音,屬於台灣在地的旋律。
到訪這日,是台北寒冬的早晨,陽明山的遊客甚少,范欽慧笑說,這樣能聽見真正的陽明山,或許還能聽到數百年前、撰寫《裨海紀遊》的郁永河所聽見的聲音。站在步道上,眺望著眼前開闊的山林,閉眼傾聽是東北季風呼嘯而過的聲音,當一陣風吹過去,世界突然安靜,寂靜自心中油然而生,只要人們用心保護,不論歲月更迭,後代的子孫依然能聽見如此美妙的自然聲響。
范欽慧(左2)認為,集結公民的力量,共同推動聲景保育,讓台灣的寧靜步道發展成為世界的先行者。
繼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為世界第一座都會寧靜公園後,范欽慧表示,今年四月,太平山的翠峰湖環山步道將會獲QPI認證,成為全世界第一條寧靜步道。而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已在鋪陳園區裡其他步道的聆聽體驗,規劃以風、火、水、土、木作為聆聽主題。例如以小油坑的火山噴氣口作為火的聆聽,傾聽地底硫磺氣噴出的聲音,感受大地的力量。
又或是將天溪園生態教育中心作為「水」的聆聽場域,有內雙溝溪支流經過的天溪園,有各種水流的狀態,平緩的水塘、從巨石流下的瀑布、打在岩石上的急流等,站在園區內抬頭望,不見任何高樓大廈,放眼所及皆是綠意,讓人置身自然中,聆聽水的千變萬化。靜靜地聽著水滴是如何從葉梢垂墜到水潭,聽到水的共擊,聽到水的來龍去脈,「當能夠清楚聽見一滴雨水的聲音,就表示心是夠澄澈的。」范欽慧說。
沒有選擇橫向拓展台灣寂靜山徑的數量,而是一直想著下一步,從國際認證到主題式聆聽,范欽慧表示,接下來還能發展生活美學的教育,啟發更多哲學與靈性的思考。台灣正在慢慢形塑聲景保育的模式,過去的環境保育,台灣總是追隨著其他國家策劃的白皮書,而這次,在聲景保育議題上,台灣成為先行者,讓國際見識台灣是如何為寂靜發聲。
從2012年的一顆許願石作為開端,台灣推動寂靜山徑,今年已邁入第十年,聽范欽慧欣喜地說著想將許願石送到下一個通過寧靜步道的國家,讓台灣的寂靜山徑走向世界;又或是她想為馬來西亞的雨林舉辦募款活動,協助他們成為野性寧靜公園,進而保護當地的蛙類……。我們由衷期盼,這些想望一步步實現,每個人都能在台灣的寂靜山徑中,找到那條通往自己內心的道路。
更多照片請至《走進太平山翠峰湖 傾聽全球第一條寧靜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