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種樹,為地球降溫 公私協力播下永續種子

程禮怡秉持著「不問難不難,只問該不該」的精神,投入海岸造林,她帶領的團隊用了四年的時間,把樹種到台灣12個沿海縣市。

程禮怡秉持著「不問難不難,只問該不該」的精神,投入海岸造林,她帶領的團隊用了四年的時間,把樹種到台灣12個沿海縣市。
 

輕輕地把樹苗放入挖好的小坑裡,再拿土覆上樹苗根部壓實,取水來讓樹苗喝足,植樹的動作很簡單,在當今的世界卻很迫切。因應溫室效應、極端氣候帶給全球的衝擊,種樹是最土法煉鋼,又最有效、低成本的解法。

在全球種樹的行列中,台灣不落人後。全台的森林覆蓋面積達65%,我們更努力找出能種樹的地方,就如「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在條件嚴峻的海邊,種起保衛海岸線的保安林;「台灣好植地專案」在都會裡找地種樹,為灰色叢林添綠意。

 

► 慈心基金會

不問難不難,只問該不該

2010年,慈心投入種樹志業,剛開始是與私人地主合作,民間的私有地想要造林的,慈心的志工通通去幫忙,當時一年可以種上四萬棵樹。投入海岸造林是慈心參加林務局海岸造林工作坊,發現台灣海岸造林的急迫性,「台灣是個海島,四面受海洋侵蝕沖擊,再加上經濟活動開發對海岸林的破壞,天然的防風林生成不易,一旦遭受破壞,幾乎是不可逆的。」慈心種樹專案總監程禮怡解釋。林務局主掌全台的種樹業務,但是預算有限,不可能全數投入在海岸造林,「這卻是民間可以著力的點,如果我們領頭,帶動民間資源投入,應可加速改善。」程禮怡說。

只是海岸造林難度指數超高,光是想像海邊狂刮的風、地層下陷造成地下水鹽化、灌溉水源問題,台灣又是多颱風的島嶼,諸多關卡,光想就讓人頭皮發麻。「但是慈心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曾經說過一句話:『不問難不難,只問該不該』,只要是該做的,但別人沒有做,那我們就去做」,慈心就此踏上勇者的旅程。

海岸種樹的考驗

慈心海岸種樹的首站是雲林縣台西鄉的海園海埔新生地,剛好就遭遇到植樹的大敵:欠缺水源和土壤鹽化。雲林已是低窪之區,再加上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因此站在基地外的海堤,可以發現海水與地面兩邊的落差有兩米深。漲潮時,海水淹進基地,退潮後,留下一窟窟的水窪,日曬後,地上殘留的白色粉末是鹽的結晶。雖然是老和尚的訓示,但程禮怡碰上的第一塊練兵場卻是史無前例的「難」。「我站在海堤上,海風大到讓人站不住,然後望著一望無際的枯草,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做?只能先哭再說。」

抹乾了淚水,程禮怡四處討教詢問,正好有濕地專家張文賢能一起解決難題,但過程中還發生超多難以言說的「奇幻歷程」,最終是張文賢在基地挖了一個生態池,承接雨水,同時提供植樹所需的水源,再利用工法,淡化土壤的鹽度;之後,「無情荒地變有情天」,在原本荒廢的土地上,長出了綠洲。此後,程禮怡更用了四年的時間,把樹種到台灣12個沿海縣市。

種起海岸邊的綠色長城

挑戰完雲林台西海園的惡地,海岸造林的成果也讓企業主看到了。一天,程禮怡接到電話,和泰汽車(TOYOTA)想贊助,每賣一台車種一棵樹,初不識對方是何許人也,程禮怡還問對方,一年賣幾台車,對方回覆:十萬台。一口氣接下十萬棵樹的業務,程禮怡去哪兒找地,於是她找上了林務局合作,此後還有更多企業響應,程禮怡和團隊也一步步地累積了海岸造林的know how,沿著海岸的綠色長城就這樣一棵一棵地種了起來。

種樹絕不只是掘一個洞,把樹苗投下去,之後靠天公伯養了。種樹的條件不僅祈願風調雨順,種樹更要因地制宜。程禮怡像在點兵似的,說起台灣各地環境的症頭:東北角迎東北季風,如果沒有做防風籬,樹幾乎是種不起來。同受東北季風招呼的宜蘭,因為多雨,不愁水源,但多颱風,要種能耐強風的樹種,「就是林投了,當地的居民說,只要颱風掃過,只有台灣原生種的林投會留下。」中南部則要注意土壤鹽化的問題,要種耐鹽的樹種;慈心也跟台江國家公園合作,「海水的侵蝕一直在改變沙洲的地形,因此要設置堆沙籬,把沿海的地增高,再來種樹,這樣海潮的侵蝕才不會那麼快。」屏東的海岸則是移除外來種的銀合歡,重新植上相思樹與苦楝樹,當地是高位珊瑚礁地層,土壤層很薄,要選用不需太多土壤、扎根不深的品種。

捍衛海岸最前線

想要親眼看看海岸造林的成果,我們來到新北市萬里的海邊,慈心種樹專員丁玉峰帶我們探訪,在一片土黃色的沙灘上,出現一道綿延近兩公里長的綠色防風林,真是不可思議,這是慈心在2015年種下的保安林,丁玉峰指著這片綠意,裡面有鳥兒棲息,已經形成小型的生態系了。

丁玉峰又指著沙灘上,一格格以竹子圍起的方格解釋,在萬里金山海岸種樹,必須先設好「防風籬」及「堆沙籬」。防風籬是第一線保護海邊植物的屏障,為種下的樹苗阻擋強風。「堆沙籬」則設在防風籬的前線,作用在於攔截當地秋冬季的積沙,使其慢慢堆積成沙丘,對於不斷消退的海岸線來說,堆沙籬能夠將沙大量的留在原地,慢慢的鞏固作為海岸造林、外推海岸線的基礎。

我們看到防風籬背後,林投打前鋒,中段有草海桐,後段是身長最高的木麻黃,丁玉峰解釋通常會這樣配置,是因為林投最耐風襲,他們也曾試過其他的物種,但就這三種長得最好;看到保安林如此扎根土地,台灣的海岸線就這樣被守護起來,讓人忍不住想歡呼致敬。

水寶盆的奇蹟

海岸種樹首要解決水源的問題,程禮怡想到國外有類似水寶盆原理的器材,但材質是塑膠,不符合慈心的理念;慈心於是攜手仁舟社會企業共同研發台灣版的「水源寶植樹盆」(簡稱「水寶盆」),形似傳統元寶,以回收紙漿為主要材質,盆體可儲15公升的水,可提供樹苗至少一個月所需的水分;盆裡透過導水繩毛細原理導水到樹苗根部,持續提供樹苗水分,大量節省人力澆灌,有效利用水資源;盆蓋可避免水分散失,降低夏季日曬後地面的溫度,上頭設計的孔洞可以收集天然雨水,水寶盆使用後約一年會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環境額外的負擔。

多年來,水寶盆已加入台灣沿海的植樹行列,樹苗的存活率達九成以上。今年,水寶盆還渡海到水資源取得不易的離島金門、澎湖等,有了水寶盆的幫助,植樹的存活率高達七成。2021年水寶盆獲得日本「crQlr Awards全球循環經濟設計獎」中,Bio-Renewal Prize(生物革新獎)、Regeneration Award(再生創新獎)以及Pioneer Pot Prize(先鋒獎)三項殊榮,並在台灣「金點設計獎」中奪得「年度特別獎-循環設計」,更獲得擔任評審的英國工業設計大師Tom Dixon特別肯定,「以低成本、低科技設計,針對生長環境不良的植物養護,提出簡便有效又兼顧環保的解決方案,低調謙卑的設計精神值得鼓勵。」
 

台灣好植地專案集結了多元背景的志工投入,劉哲瑋(左)為景觀規劃師,李思賢(右)的專業則是程式設計。

台灣好植地專案集結了多元背景的志工投入,劉哲瑋(左)為景觀規劃師,李思賢(右)的專業則是程式設計。
 

► 台灣好植地

在都會找地種樹

您是否曾經走在路上看到荒廢的空地,想著如果拿來種樹,樹長大了有綠蔭可以乘涼,在都會區是多麼幸福的事。這樣的願望「台灣好植地」想到了。

台灣好植地專案的發起人劉哲瑋解釋,台灣有六成的土地是公有地,分屬許多管理單位,因為業務屬性,並非每個管理單位都有能力與預算投入綠化;但民間又有許多企業及NGO有意為淨零固碳盡力,但卻苦無資訊,不知有哪些空間可以種樹。

台灣好植地的創意點子,是利用衛星遙測資料與地理圖資,套疊分析,盤點出綠覆率仍可提高的公共用地,找出各縣市還可以綠化種樹的空地,建立屬於台灣的找地種樹平台,進而媒合有意願投入綠化植樹的企業,投入植樹造林。

團隊成員八、九人,有生態、景觀規劃、程式設計等多元的背景,並各自發揮專業,比如遠在英國工作的林浩雯,她設計程式為基地導入氣象、日照時數、風向、地形等資料,輔助景觀設計的決策。在中研院工作的李思賢則運用自己的程式專業,將盤點出來的資料,建立個案基地的資料頁面,整合政府其他公開資訊,如林務局公布的台灣原生植物指南,使其視覺化,更便於搜尋。劉哲瑋本身即是景觀規劃師,更是諸多空間議題的倡議者。

他們將此創意報名參加2020年總統盃黑客松,獲選為卓越團隊。桃園市政府採用好植地的點子,進行市地的盤點,完成「森愛桃園」整合平台,讓企業或團體只要想種樹,進入平台就可尋找適合的植樹地目,只要找到主管機關,就能啟動媒合機制。

樹與人的關係

好植地團隊作為一個倡議者,「我們並非自己去種樹,而是促成地方政府提出一個全面性的政策,與企業合作。」劉哲瑋說。

植樹也是一個多方協作的過程,政府、企業、甚或是使用者,各方都有對植樹的想像,企業的CSR部門也有各自的關注議題,有的以數量為依歸,有的企業則聚焦在生態保育,也有企業著重與社區的互動,劉哲瑋舉了以生產戶外穿戴式裝置的Garmin在桃園地區設有工廠,因此企業的植樹活動就希望跟當地學校或社區合作,融入環境教育課程,讓植樹後的養護與永續能生根地方。

當初專案估算,台灣尚有種植270萬棵樹的潛力,但是劉哲瑋解釋,並非要把這270萬棵樹種好種滿,而是希望藉此機會思考,找出每一塊基地的特質,「我們有點像在幫『地』代言」,讓植樹不只是單純的植樹,而是透過行動創造「與樹相融」的環境願景。

種下希望

朗朗的初春,劉哲瑋邀請我們參加新北市淡海新市鎮的植樹活動,這處位在公司田溪口右岸,淡海汙水廠旁的淡海段255地號,是一塊填海造陸的綠地。團隊主動去媒合汙水廠與民間扶輪社認養植樹,並就近取用水資源中心的放流水澆灌綠地。看著許多家庭窩蹲在地,一起種下樹苗,這些行動不只是多種一棵樹而已,更是種下人與自然的新關係。

而人稱「種樹女王」的程禮怡在2018年代表台灣參加在摩納哥舉行的「全球兆樹計畫」,她在會議上一時口誤,一億說成十億,許下了種下十億棵樹的目標。事後程禮怡說,從一億變十億,並非不可能。慈心的網站上,累計著參與種樹的人次已超過11萬人次,總種植數量超過71萬棵樹,號召了50多家企業投入。程禮怡回顧她種樹的啟蒙,是在美國留學時,實習的長官帶她到加州海岸邊種樹,「那片海岸林是那位長官年輕時執掌的業務,數十年來,他仍維持每個月來這邊種樹的習慣。」程禮怡想著那片美麗的海岸林帶給她的體悟,「種樹的人就是要持之以恆,你會看到成果的。」回歸她的初心,當海岸大地以滿眼的綠意答覆她時,這就是解答。

更多照片請至《種樹,為地球降溫 公私協力播下永續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