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AI引領感測科技新趨勢 CES 2022創新獎

智慧熱影像安護系統,結合「熱影像偵測技術」與AI人工智慧辨識,打造出個人看護秘書,可以補足照護人力短缺的缺點。

智慧熱影像安護系統,結合「熱影像偵測技術」與AI人工智慧辨識,打造出個人看護秘書,可以補足照護人力短缺的缺點。
 

每年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消費性電子展,是觀察科技趨勢的前哨站。今年的CES 2022,台灣工研院的感測科技一枝獨秀,在全球1,800件參賽產品中脫穎而出,有三件創新科技獲頒「CES創新獎」(CES 2022 Innovation Awards),讓台灣科技研發的創新能量再次在國際舞台發光。

 

今年CES消費性電子展,一共有來自全球58個地區與國家、2,279家國際大廠與新創業者參展,不僅SONY、IBM、LG等國際大廠,藉此展現最新研發的科技產品,新創業者亦藉此平台吸引國際買家。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目前世界的趨勢,是用新創來創新,大公司的創新研發,逐漸被新創公司所取代,這是我對CES 創新獎的解讀。」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目前世界的趨勢,是用新創來創新,大公司的創新研發,逐漸被新創公司所取代,這是我對CES 創新獎的解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2018年,前科技部產學司司長邱求慧廣發英雄帖,邀請32家新創公司組成TTA(Taiwan Tech Arena)台灣隊,到新創界的殿堂,也就是CES新創區Eureka Park參展,以設立「台灣國家館」的方式,希望台灣在國際新創舞台上增加能見度。

自此,台灣參加CES的規模逐年擴大,並且自第二年起開始嶄露頭角。2020年,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工研院」)、新創業者、宏碁與華碩等科技大廠有超過20個產品拿到創新獎;2022年台灣力拚荷蘭、以色列等Eureka Park展區霸主,組成100家新創隊伍參加,成為僅次於法國的全球新創第二大參展國家。

現為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邱求慧認為,台灣的技術與研發體質本來就很厲害,只是以往不擅於包裝,不擅長告訴別人我有什麼創新的點子,在政府的鼓勵與帶動下到CES參展,很容易讓國際看見,從經濟部科技專案的法人研發創新技術,屢獲國際大獎肯定,亦可驗證台灣的創新能量。

以工研院為例,2022年參展的十件設計產品,就有三件拿到創新獎,而且均以AI引領的感測科技取勝。讓我們來看看工研院2022年在全球新創科技舞台發光發亮的三件作品:

首創微型雷達感測技術的智慧項圈: iPetWeaR

為家中的寵物戴上「iPetWeaR」項圈,或是讓它躺在寵物墊上,主人即可以透過手機等行動裝置,隨時掌握毛小孩的心跳、呼吸與活動力。

這麼酷的裝置,是因為工研院的研發人員將感測雷達天線縫在項圈內,透過低功率的雷達技術,進行生理偵測;而主人行動裝置顯示的資訊,則是來自後台AI演算法的分析,得以告訴主人,寵物的健康與情緒是否出現異狀,項圈還有定位的功能。

這項發明,不僅獲得CES創新獎,同時被英國權威科技評論網站TechRadar,評選為CES 2022「最令人期待的五大新奇展品之一 」;亦被印度最大入口網站BGR,將iPetWeaR與LG曲面OLED螢幕,並列為CES 2022「最酷的五項產品」之一。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以下稱「服科中心」)執行長鄭仁傑,點出這項發明受到歡迎的關鍵──這是國際上,首創以對寵物完全無害的微型雷達感測技術,應用在寵物健康照護的產品,目前已完成技術授權,由設備商進行生產製造,不久就會在寵物醫院、寵物旅館看到實際的應用。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iPetWeaR具有簡易操作、即時監控,以及人文關懷的商業價值。」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iPetWeaR具有簡易操作、即時監控,以及人文關懷的商業價值。」
 

結合端網雲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工研院服科中心「智能穿戴系統」的應用,已連續三年拿到CES創新獎。2020年研發的「iStimUweaR」,穿上它,不用插電,即可以根據疲勞的程度給予刺激,減緩疼痛。2021年設計的iDarlingWeaR,放在嬰兒圍巾上或衣服口袋內,在不需接觸到寶寶皮膚的情況下,透過低功率生理偵測雷達技術,可以24小時記錄寶寶的心跳、呼吸與活動力。

今年iPetWeaR受到國際媒體注目的原因,鄭仁傑分析,除了智能穿戴系統是服科中心持續養成的核心能力外,主因是選了一個好題目。

他認為,過去台灣很會解題,工程師擅於用技術去解決問題,用現有的技術去製造產品,但不會出題目。「這次,我們是從需求端去發現問題,從選題到解題,以領先世界的『低功耗雷達偵側』技術,結合網(網路)、雲(智慧),設計出end-to-end total solution(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

從柴犬到狼犬,從鴨子到兔子

會從寵物著手,其實一開始是因為工研院服科中心的組長林宏墩,家中的大橘貓有天突然抓狂,身為「雷達感測」專家的他,想到可以將此裝置應用到寵物身上,偵測它那裡不對勁。

不過,縱使服科中心對「低功率雷達偵測」技術深入專精,由於寵物有毛髮,會活蹦亂跳,容易滑脫,仍必須克服不把寵物的毛剃光,也能偵測到數據的挑戰。

還有後端的智慧分析,必須從無到有根據不同寵物的脈搏、心跳、活動力建立模型,但後台寵物的智慧資料,也不能只有「阿貓阿狗」的資料,為能擴大應用,從柴犬到狼犬,也選了常見的兔子等寵物。

iPetWeaR另一項厲害之處,是工程師寫出具有很高正確率與穩定性的演算法,可以根據偵測的資料,有效判斷寵物的健康,希望可以做到預知寵物的情緒反應,預測與預防疾病的發生。

寵物如家人,執行長鄭仁傑說,未來可以據此建立寵物從出生、疫苗到病痛的電子健康存摺,連結寵物醫院、旅館的整套服務。同時,不只布局全球寵物的穿戴式經濟商機,目前也在洽談美國與澳洲等大規模的畜牧業,針對牛隻的生理、泌乳、疾病等需求,進行畜牧管理,商機無限。
 

寵物戴上iPetWeaR,主人可以從APP查看它牠的心跳、呼吸與活動力。

寵物戴上iPetWeaR,主人可以從APP查看它牠的心跳、呼吸與活動力。
 

有內涵的協作型機器人: RGB-D AI機器人

工研院智慧感測與系統科技中心(以下稱「感測中心」)打造的MIT協作型機器人,獲得CES 2022創新獎,是全球第一台將3D智慧視覺感測與智慧取物,做為標準配置的機器人。

換言之,這個工業型機器人,不只有一顆可以看到全彩色、立體畫面的眼睛,同時內建端運算,可以快速調整不同取物的工作,知道自己要「抓」什麼。

這麼聰明又會做工的機器人,來自台灣、全球第二大協作機器人製造商──達明機器人已實際運用在產線上。

能夠在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武林中勝出,感測中心執行長朱俊勳指出,就在工業型機器人的眼睛──感測器。

放眼全球國際大廠生產的商用感測器,也就是工業3D攝影機,至少有11×3×2立方公分這麼大顆。

感測中心以全新的技術,研發出更小的1.4×0.8×0.35立方公分3D感測器,體積縮小168倍,速度更快上38.6倍,成本則減少五成以上。因此,除了可以將感測器裝在一公尺長的大型機器手臂,來製造機車引擎外殼,也可以用在幾微米小的IC晶片接腳的封裝上。

朱俊勳指出,20多年來,工研院感測中心持續投入感測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應用,每位研究人員平均累積十年以上的經驗,根扎得深,掌握最關鍵的核心能力,才得以在全球競爭中勝出。

配有AI頭腦的機器手臂

這個工業機器人站到全球創新的舞台上,究竟有多亮眼呢?

工研院感測中心研發組長陳柏戎指出,人眼對很亮或很暗的物件,沒有分辨的困難,但感測器從習慣看很吸光的黑色物件,突然看很亮光澤的金屬,就會有困難,過去工程師要花一至二天時間,重新導入光學參數,才能讓感測器分辨得清楚。經團隊將視覺參數直接內建在感測器中,讓材質反光的重建率提高2.1倍,經測試,原本要八小時的調校時間,可以縮短到15分鐘內完成。

目前全球各產線的工業型機器人,還做不到「眼到心到」,因此當廠商想更換產線,升級機器人功能時,工程師要花一至二週的時間重新寫程式。

感測中心的團隊優化演算法後,讓AI機器人得以自主學習取放技術。因此,當廠商想更換產線或物料時,軟體工程師只要花15分鐘調校參數,機器人便可以快速決定取物點,達到精準辨識工件、靈活取物、聰明分類的目標。

這個可以「手腦並用」的RGB-D AI機器人,雖不到替代產線工程師,讓現場工程師失業的地步,但已大幅減少產線工程師的工作負荷。目前這個機器人也已實際落地應用在工具機、製鞋與衣服、汽機車零件、電子業PCD的產線上,成為智慧製造的一大助力。
 

工研院感測中心團隊,平均每位研究人員累積十年以上在感測技術的經驗,掌握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得以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前排左4為執行長朱俊勳。

工研院感測中心團隊,平均每位研究人員累積十年以上在感測技術的經驗,掌握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得以在全球競爭中勝出。前排左4為執行長朱俊勳。
 

暖心的個人健康監測祕書 ─ 智慧熱影像安護系統

工研院另一專精的感測技術──熱影像感測,除了廣泛運用在科技防疫,可同時偵測多人臉部額溫,進行門禁管制,輔助疫調外,感測中心將此技術運用在居家照護領域上,獲得CES 2022創新獎。

根據感測中心向護理之家、長照中心、醫院等進行「遠距健康照護」的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被照顧者,都不希望自己的隱私,透過彩色影像的遠距生理監測裝置,將脫衣、穿衣全都錄進去。

感測中心執行長朱俊勳指出,若要兼顧隱私與健康照護,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紅外線,但目前市場上運用紅外線的感測系統,無法做到準確判讀所得的資料,這也成為感測中心研發「智慧熱影像安護系統」的動機。

紅外線技術發展受限,是「不能講的秘密」,因為紅外線在各國屬於管制的戰略物資,美國與法國擁有全世界發展最好的紅外線技術,均用在飛彈、夜視儀等國防設備上。朱俊勳認為,如果台灣能夠自己掌握從晶片到應用的紅外線技術,不只量測溫度、科技防疫,也可以廣泛運用到智慧城市、居家安全、健康照顧等多種領域上。

支援喘息服務的照護秘書

將紅外線運用在健康照顧的好處,在於晚上關燈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監測,並且兼顧隱私,但監測的影像解析度不如彩色影像。

研發組長陳柏戎舉例說,人躺在床上,起身時,熱影像會看到「兩個人」,一個是「起床的我」,一個是「躺著的我」,因為床墊上還有殘留溫度的影像。

感測中心的技術突破,在於對AI進行「殘留溫度」與「環境溫度」的訓練,讓熱影像偵測技術達到高精準度的要求,可以準確測量「真正的我」──即受照顧者的呼吸、心跳與溫度,以溫度為例,可以達到量測溫差小於攝氏正負0.1度的標準。

目前這個設備與台大、秀傳與嘉義基督教醫院合作的照護單位合作,並且鍵入剛開過刀、高風險的病人的資料,將AI模型內建在攝影機內,可以即時通報跌倒、離床等異常示警,這台「個人健康監測祕書」,可以大幅減少照護人力,作為喘息服務的支援。

最特別的是,感測中心創新的熱影像掃描影像的技術,達到百萬畫素的影像要求,大幅降低採購費用的門檻,協助偏鄉診間和家庭的遠距醫療需求,為全球照護人力短缺提供解方,未來計劃擴展到運動、健身的健康監測,讓科技可以服務人性,世界可以更美好。

更多照片請至《AI引領感測科技新趨勢 CES 2022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