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台灣擁有許多優良風場,尤其在彰化外海地區,離岸風電的發展潛力高。(莊坤儒攝)
2022年台灣舉行首屆「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集結產官學研究成果,展現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決心。攤位除了反 應減碳的國際趨勢,也陳列國內各縣市、大學、企業實踐「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的成果:淨水、永續城鄉、保育陸域生態等等。看似遙遠的政策目標,因為不同領域、層級單位投入的專業與創意,正持續落實於生活各個環節中。
越來越多台灣企業具備永續思維,如友達光電導入再生循環材料、建置碳管理平台與儲能平台。
在永續轉型高峰會,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蔡玲儀提及,台灣的碳排放約九成來自燃燒燃料,針對能源轉型,台灣已跟上國際趨勢,開始投入氫能、碳捕捉的技術,也針對國內的天然優勢能源:離岸風電與地熱,投入更多研發。
國際離岸風場統計公司 4C Offshore 研究發現,全球前 20 個優良的離岸風場,有16個在台灣海峽。台灣中央山脈與中國福建武夷山之間的狹道地形,加上強勁的東北季風,使台灣西部沿海地區蘊藏豐富的風能,其中彰化外海的風場更為強盛。
在亞洲地區,台灣的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排名第二,根據經濟部公告,今(2022)年底將完成200支以上的離岸風機,同時,相關單位近期也參與「歐盟台灣離岸風電會議」,向先行者取經。過去,台灣的離岸風電建置由外商主導,但近年來「在地化」的意識興起,國內開發廠商上緯新能源、雲豹能源、永冠能源科技、天力離岸風電等,與供應鏈合資,組成「離岸風電台灣隊」,致力產業鏈在地化,希望相關技術能扎根台灣。
今年的台灣永續行動獎,在SDGs的「可負擔能源類別」中,台電便以「離岸風電一期」項目獲得銀獎。在新冠疫情期間,台電克服外籍工程師與國外原物料無法入境的挑戰,在彰化縣芳苑鄉外海建造21部離岸風力機組,平均每年可發出3.6億度電,大約是九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施工期間,台電使用氣泡帷幕吸收工程噪音,並邀請在地漁民與鯨豚觀察員,實施鯨豚生態友善措施。也為避免影響附近養蚵收成,團隊改採其他鑽掘工法,避開沿岸養蚵區域,降低生態影響。
將永續概念帶入校園走走近展覽攤位細瞧,大學投入永續發展的成果不亞於政府與企業,反而因為學校更容易貼近在地社區,因此能夠去服務社區中的長者,協助地方創生,打造永續生態環境,達到SDGs裡的目標:健康與福祉、就業與經濟成長、永續城市等等。像是獲得「永續城市」項目金獎的陽明交通大學,推動「新竹生博物館」計畫,以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為中心,維護日治時期工業遺跡與後來的眷村歷史建築,並透過影展、互動劇場、VR導覽等方式讓民眾了解過去時光。來台參與劇場製作的德國導演馬克思.舒馬赫就表示,這場表演嘗試了相當先進的技術,邀請觀眾參與戲劇,決定當地要建立什麼樣子的二戰紀念碑,改變紀念碑為專制時代象徵的觀念。
在「永續能源」這方面,許多大學成立永續發展中心,將SDGs的目標融入學校經營,像是採用綠建築、實施碳中和等等,如:中國醫藥大學的水湳校區學生宿舍,不僅獲得國內低碳建築聯盟認證,也獲得法國建築設計NOVUM DESIGN AWARD金獎。台北大學商學院則設立企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創立「台灣永續評鑑」,以社會、經濟、環境、揭露四大面向,評鑑台灣推出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上市櫃公司。2021年開始,此評鑑開始與國泰證券合作,進行台灣上市櫃公司 ESG 表現的研究,供投資人參考。
除了增進國內福祉,台灣大學理學院、工學院及生農學院的教授,與台達電文教基金會合作,協助我國邦交國吐瓦魯解決環境難題,研發低耗能模組化的再生水系統、水耕蔬菜系統、水質與氣候感測系統,解決當地飲用水、食物與衛生等基本需求的問題。環境工程學研究所教授侯嘉洪去(2021)年也參與英國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展示並說明低耗能模組化再生水系統,以及如何協助吐瓦魯解決危機。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全台已經有45所大學與該單位簽署永續發展倡議及備忘錄,宣示投入永續發展的決心,將課堂所學回饋到社區,進行醫療服務或人文考察。
台灣的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結合不同領域業者,以加速創新能力。
在民間企業方面,有許多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團體成立,如:台灣淨零排放協會,透過倡議企業、協助政府達成台灣碳中和為目標。許多知名企業都為會員,如:台積電、台泥、玉山金控等等,會內舉行教育課程、研討會,讓成員彼此分享經驗。淨零排放協會也擔任中介者,觀察業界、社會趨勢,針對永續政策提出建議,成為產業與政府的橋樑。
比爾‧蓋茲在他的書中《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中提到:「有能力建立零碳排公司和產業的國家,將會在未來幾十年中,領導全球經濟。」
許多台灣企業也與大學合作,研發減碳技術,如:成功大學建立國內首座「負碳排示範工廠」。負碳排技術能將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甲烷與乙、丙烷,其中甲烷可實現台灣天然氣燃料自主生產技術。乙、丙烷經過脫氫、固碳的程序,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石化上游基本原料,顛覆傳統高耗能、高排碳的石化上游產業。成大化工系教授陳志勇也表示,一系列的核心技術,如:二氧化碳捕捉與純化、吸收材再生、氫化觸媒等等,已經獲得15項國際認證,證明台灣的負碳排技術已經跟上國際。未來,這系列技術亦將推廣至各產業,在中油、中鋼、台電、台塑等碳排大戶企業中建置。
在SDGs的可負擔能源項目中,其中一位獲得永續行動獎金獎的是國營企業台糖,獲獎項目是太陽光電的水陸建設。台糖將園區閒置土地轉換為光電專區、光電滯洪池,待全數完工後,預計將增加七億度的綠電,對碳中和助益相當大。
在SDGs另一目標:工業、創新基礎建設,鴻海精密企業以近年大幅投入研發的電動車,獲得金獎榮耀。鴻海於2020年成立MIH電動車開放平台,促進跨領域合作,以縮短開發週期,加速創新能力,迄今已超過2,200家國內外廠商加入。不到兩年的時間,鴻海與裕隆旗下鴻華先進開發的電動休旅車Model C,於近期開放預購,成為首個本土電動車品牌。
日前,鴻海於SEMI半導體展全球汽車晶片高峰論壇表示,台灣具備優異的資通訊基礎與半導體實力,如:台積電、日月光、友達、同欣、GARMIN等等,許多在各自領域都是世界第一,透過連結,將推動台灣的電動車革命。
正如副總統賴清德於亞太永續博覽會首日指出,總統蔡英文去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宣布2050淨零轉型的目標。行政院也在今年3月提出台灣淨零碳排的路徑圖,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還有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並在2030年前投入9,000億元預算,推動淨零轉型的工作。加上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持續向大學、企業倡議,實踐聯合國2030年SDGs目標,台灣的永續發展將持續邁進。
更多照片請至《亞太永續行動博覽會 發現與地球共榮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