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吳洛纓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課,傳承編劇的實務經驗。
近年台灣的影劇創作量能盡出,《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作品創出高流量及高度討論。台灣擁有華人圈公認最自由、最民主的創作環境,公私部門正合力提升影劇的產業化模式,期盼孵育打入國際市場的華語原創內容,以拓展國際觀眾。
回顧台灣影劇演變,1960年代起,瓊瑤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愛情文藝片《窗外》、《庭院深深》等攻占戲院與老三台,締造四、五、六年級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瓊瑤」的青春回憶。但是,1980年代兩岸開放後,瓊瑤劇組轉赴中國拍攝,台灣影劇仰賴外購補足缺口,卻也創造自製題材轉向在地取材的機會,台劇類型變得更多元。
例如,描述省籍隔閡造成衝突的悲情故事《愛》,敘述罹癌寡母送養五子的親子故事《星星知我心》,以詩詞文采及詼諧搞笑鋪陳魔幻武林故事的霹靂布袋戲,都令人印象深刻;以辛辣誇張的劇情與對白引發熱議的《台灣霹靂火》,更締造鄉土劇的高收視率。
偶像劇創造台劇黃金期此時校園、青春偶像劇也蓬勃發展。改編自日本漫畫的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不僅刷新台灣收視紀錄,版權還外銷至日、韓、泰、印尼等地,轟動亞洲,更帶動台灣偶像劇黃金十年的輝煌時期。
中華編劇協會理事長、金鐘編劇吳洛纓觀察,台灣偶像劇走紅亞洲時,亞洲各國也開始發展影視產業,甚至後來居上,例如韓劇《太陽的後裔》、《來自星星的你》、宮鬥陸劇《後宮甄環傳》等接連在台創造高收視與話題。
台灣民主自由的環境,不乏影劇創作題材。吳洛纓認為,好好製作,有助提升台劇的國際能見度。
戲劇除了傳播文化認知,亦是向全球行銷在地文化的媒介。有鑑於韓劇在國際間掀起風潮,不僅觀眾透過劇情認識韓國文化,也帶動文創產業及旅遊經濟,因此促使政府積極打造「台灣影視國家隊」,並透過前瞻計畫資金及政府資源,形成支持產業的力量。
另一方面,2016年國際影音串流平台(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簡稱OTT)進入台灣,挹注台劇資金製作,例如HBO Asia與台灣影視圈合拍的宮廟文化故事《通靈少女》、Netflix以 2.5億元,買下條通文化女侍愛恨情仇的《華燈初上》的全球獨家播映權等,政府也補助拍攝《茶金》、《我們與惡的距離》。公、私部門資金到位,提升台劇品質及高收視率,給了台劇「春燕來了」的希望。
編劇人才養成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說,「戲劇濃縮並反應人生故事。」而說這齣人生故事的推手——編劇,又該如何將故事說得引人入勝、說得動人?
「編劇一定要是熱愛說故事的人,我一想到好的故事,想像呈現後觀眾感受到它的精彩,就會很興奮。」電視劇《我的野蠻千金》的資深編劇王瑋說著編劇應具備的特質。
以《白色巨塔》獲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的吳洛纓,今年還加入《我願意》的編劇、拍攝及宣傳行銷工作。這幾年她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教授編劇課,傳承編劇實務經驗,學生不乏來自業界且獲短片輔導金者,也有立志想當演員但想斜槓編劇者,以及想轉行當編劇的特教老師。
《光華》團隊採訪吳洛纓的這天,她正以《絕命毒師》電影為例,與學生一起腦力激盪,發想30歲的黑幫女老大治理幫眾的劇情:如何建構戲劇的衝突情節、如何鋪排人物角色的反差感、如何創作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吳洛纓說,編劇課是有系統地從基本的人物角色設定、故事情節、結構與大綱、「開始、衝突、結局」的三幕劇等教起,最終仍須創作一個故事、一本劇本,而要寫出有血有肉的劇情,還需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田野調查的能力。
她以醫生爭奪權力與名聲的電視劇《白色巨塔》為例,當時她僅32歲、育有二子,經歷結婚、離婚、罹癌的生命轉折,因而劇情中對醫療事業、人生意義與人道關懷多了一些省思,但她認為,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之下,多數人循常軌升學、就業,反而失去獨特的生活體驗。「為何不是先工作再返校唸書?」她反問。
吳洛纓還形容自己的童年是在「瘋狂看電影」中度過,從大量觀看電影開拓眼界,並累積創作能力。她並鼓勵天天寫作,以保持書寫的溫度,以及勇敢冒險、旅行、擴展生活經驗與人脈,培養寫出戲劇張力的實力。
目前,台灣扶植編劇人才、製作的提案管道多元,例如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徵選、短片、長片輔導金補助,北、高市府主辦的台北拍、高雄拍影像徵件與獎助等,在在提供編劇多元的揮灑舞台。
另一方面,文策院於2019年11月掛牌,與文化部引入國發基金及民間資金,可彈性地挹注電影、動畫與劇集製作、發掘新銳,催生台灣文化內容產業。北藝大研究生、以《親愛的我》獲得短片輔導金的陳家宜就說:「政府補助超級多,與陸、韓相較相對優勢。」
為了留住編劇人材,保障專業領域人士應有的權益,中華編劇協會、文化部、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等單位推動的「表演藝術編導合約範本」,於2022年實施,規範編劇、編舞、導演的工時、報酬、著作權歸屬等,盼逐步健全產業的勞動條件。
資深編劇王瑋認為,編劇一定要是熱愛說故事的人。
雖說有人才培力、國際平台挹注資金製片,購買全球版權,但這股力量能否持續仍有待觀察。
王瑋說,台灣的影視環境,從早期就講究人文素養並延續至今,與美劇、韓劇、港片講究感官刺激的商業劇風格大不相同。台劇一旦進入國際市場,面對全球競爭、第一線的大製作,要能以「小蝦米對戰大鯨魚」,就要有足以引起國際共鳴的故事、題材、製作美感的作品,才能吸引觀眾目光。
2022年,文策院也邀好萊塢 Imagine Entertainment 團隊與亞洲製作公司「陸匠製作」(Sixty Percent Productions),共推「EMERGE華語原創內容開發計畫」,由好萊塢類型戲劇的製作人與資深編劇,提供產業化的開發經驗、國際市場觀點,促進國內建立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並與台灣編劇學員一同孵育具有商業潛力的華語原創內容,有志朝向製作受國際觀眾歡迎的熱門作品。
民主環境滋養台劇創作題材2017年,HBO Asia節目部暨節目製作副總陳威聖(Andrew Chin)接受《娛樂重擊》訪問時表示,「劇的重點還是回到故事和角色本身,只要夠強,我們一定能夠帶領觀眾穿越這些障礙,進入這個故事。」。
知名作家兼編劇、筆名小野的李遠,近日在觀看《哈勇家》、《流麻溝15號》、《我心我行》三部電影後,在他個人臉書寫下「一覺醒來,台灣電影已經走得很遠很遠了」,致敬電影人努力完成不同體裁的突破與創新的感想。
吳洛纓說,華人圈公認台灣的民主自由度最開放,影劇題材最不受限制,如今客家、原住民等少數群族文化、性別性議題也有發聲的空間,創作題材更多元。近兩年新冠肺炎的抗疫成績,台灣成為國際叩問的焦點,值此政府積極領航產業參與國際市場展,製片商有向國際發聲的機會之時,她認為台灣已逐漸走出單一市場的依賴,朝向開拓更廣的觀眾群與題材,她相信,「好好做,台灣影劇產業有機會走向國際。」
更多照片請至《編劇練功 打造台劇的跨國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