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陳炳元對磨石子工法特別下苦心鑽研。
挑高的民宅,黑白灰的磨石子地板,孩童時坐在地上玩耍,感受到地面傳來陣陣的沁涼,紓解了海島的燠熱。這樣的回憶,成為特定年代裡人們共享的生活場景,至今仍倍覺懷戀。復古的磨石子,曾是台灣最常見的建築表情,雖然逐漸從生活中退場,即便如此,它仍以不同形式常相左右,你發現它們了嗎?
位於大稻埕的「迪化207博物館」,是一幢建於1962年的四層樓老宅。留有傳統建築之美的屋子,圓弧形的外牆上,貼滿了亮眼的橘紅磁磚,大面積的開窗足以眺望外頭街景,鋪滿四層樓的磨石子地板更是吸睛,遊客往往為腳下的蜜蜂、葡萄、呼應著老宅前身「廣和堂藥鋪」的人蔘等圖樣所吸引。這些散發著淳樸美感的工藝,或許也是屋主、前國藝會執行長陳國慈,當年慨然購入,甚至無償開放、與民共享的原因吧。
召喚常民文化記憶磨石子是建築工法的一種,對於台灣人而言,也是深植於心的文化符碼,對其懷抱情感的人實在不少。「踩在磨石子地坪,有著階段的沉浸感,像回到媽媽的懷抱那樣的熟悉。」石材業者「正峰行」負責人陳炳元,寥寥數語就道出了磨石子在台灣人心中的形象。
因為對磨石子的情有獨鍾,他特別費心鑽研這項工法,「但身邊建材領域的父執輩都說,這是我們過去玩到已經不要玩的東西,你怎麼還來玩這呢?」
冬日溫暖的高雄,楠梓區裡的鐵皮工廠裡堆疊滿各種碎石,陳炳元娓娓道來背後的初心。約在40年前,原本在南澳工作的陳炳元父親,相準了蓬勃發展中的營造市場,毅然離職,舉家遷居到港都,創辦了「正峰行」。
那是台灣經濟大好的年代,一幢幢由建商主導的「起販厝」四處興建,老老闆扛著由東台灣砂石場運來的石料,賣給一家家營造業者,以此撐起家業。那時,木材、磁磚還未興盛,石子獨領風騷,洗石子的外牆、磨石子的地坪,「用同一種材料,就能蓋完整間房子。」陳炳元說。
從小在石子堆裡長大,「我是被這些石頭養大的,也想看看這門技術,可以走到什麼程度。」作為家族企業第二代的他,相當感性地說。因此,自十多年前回家接棒,除了維持原本的石料買賣生意,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他也以其室內設計的專業,承接若干磨石子施作工程,雖然陳炳元不諱言,缺工、工法不若從前流行,都是不爭的事實,但能順利達成許多業主天馬行空的想法,仍讓他成就感滿滿。
磨石子的圖案往往呼應屋主背景,展現獨一無二的表情。
磨石子的技術,並非台灣原創。據文獻紀載,磨石子起源於義大利威尼斯,在日治時代由日本人引進,至於引進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葉俊麟解釋,磨石子與洗石子、抿石子、斬石子近似,都屬於仿石材的「人造石」,「台灣石材的產量不豐,加上天然的石材,在加工、運輸上成本高昂。磨石子雖然也使用天然石材,但另外混合大量的水泥砂漿,可以大幅減少石材的使用量,光滑的質感,遠看也與石材無異。」他說。
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磨石子的清潔相當容易,幾乎不存在使用年限;就算破損、龜裂,並不需要大面積重新施作,可針對局部修補;老舊了,經過重新研磨,又能延展壽命,可說是相當耐久的一種材料。另外,冰涼的質地,尤其適合台灣的炎熱氣候,還有不吸濕、不容易反潮等優點,種種因素,使得磨石子在台灣民間普及開來。
日治時代興建的總統府、監察院、新竹州廳等老建築裡,都有磨石子的蹤跡。呼應著陳炳元所述的「正峰行」創業歷史,1950~80年代,是磨石子在台灣的鼎盛年代,民宅、廟宇、校園、公家單位紛紛採用,地坪、牆面地板間相接的踢腳、矮牆等位置,都常見到磨石子的蹤跡。
現今台灣人最熟悉、由黑、灰、白鑲嵌的地坪,象徵了幾種本土產的石材。黑色的,是來自宜蘭烏石港或者屏東三地門的頁岩,與原住民黝黑的石板屋是相同的材料;另外,還有來自宜花東的黑色大理石。灰色的「中白石」與白色的石材,同屬於大理石,都產自東岸。
嫻熟於石材產地的陳炳元也說,除了黑、灰、白以外,台灣還有新竹產的黃木紋石;以及備受歐洲及日本人喜愛,花蓮壽豐產的綠色蛇紋石,但這些稀有石材因環保理由已紛紛禁採。
廟宇中的高超藝術磨石子的施作方法並不複雜,土水師傅先將碎石與水泥砂漿依比例混合,待到乾燥後以磨石機研磨,從粗磨到細磨,再根據細部作修補,最後拋光上蠟。
但根據原料的種類、石頭與水泥的比例、石粉的調色,加上分隔用的銅線,磨石子有了千變萬化的表情,「你能說,磨石子每一片都很像,但每一片都不相同。」葉俊麟說。圖案的設計、色彩的調配與銅線的分格方式,決定了一片磨石子可以只是「工法」,也可以是富有藝術價值的「工藝」,「有些甚至可以稱之為『藝術』。」葉俊麟說。
台灣最能遇見磨石子工藝的場域,當屬集傳統藝術之大成的廟宇。台南蚵寮保安宮的地坪、牆壁與神桌;台南市定古蹟大仙寺的地坪、楹柱與牆面;以及嘉義雙忠廟裡的磨石子龍柱……都是磨石子工藝的經典之作。這些作品,融合了信眾的願力與佛道的宗教文化,由於作工精緻,施作時間動輒以年計算,圖案上,除了常見的幾何造型,還有花鳥動物與佛教故事等繁複構圖;造型上,工匠利用材料半乾狀態時塑形研磨,渾圓的曲面與精準的線條,尤其巧奪天工。
陳炳元示範磨石子的施作手續:水泥砂漿與石材以1:2的比例混合,待乾燥後再加以研磨,拋光後有著亮麗的光澤。
現今少人會在民宅中選用磨石子地坪。畢竟,磨石子動輒需要二至三週的施工時間,實在比不上磁磚,僅需三天即可完工的快速。或許,對於效率就是金錢的現代社會而言,可耐久達百年尺度的磨石子象徵的,是往昔生活的慢步調與悠長的韻味。
然而,磨石子終究不會全面消失。相較於磁磚與木地板,容易清潔、不會藏污納垢的磨石子地坪,仍被廣泛採用在強調食安衛生的食品加工廠與冷凍廠。也因著工法演進,在工廠預鑄好的「磨石子磚」普及,彌補了過往只能現場施工的曠日費時。
用來替代傳統石材的貝殼、色彩鮮艷的玻璃,乃至來自國外的進口石材;用以取代水泥砂漿的的環氧樹脂等,各種媒材的加入,都讓當代的磨石子有了更豐富的表情。近年精品品牌Valentino的羅馬旗艦店、Apple Store等大品牌的紛紛採用,象徵了磨石子以不同的審美與裝飾性的用途捲土重來,如陳炳元說的:「這個工法,已經到盡頭了嗎?噯!還沒有。」
探訪不同年代磨石子表情• 海港大樓
建於1930年的海港大樓,前身為基隆港合同廳舍,為基隆市歷史建築。西式圓柱底下的磨石子地坪,以銅線切割為幾何形。因日治時代磨石機尚未發明,需要仰賴手工,以磨石研磨,所以石材的粒徑較小。
• 大樓公共空間:大型花台
由陳炳元率領的工班經手,建在大樓公共空間的磨石子花台。全無接縫的光滑曲面,遠看以為是大型的石材削切而成,但造價更低。
• 商業空間
商業空間裡的磨石子,為節省工時,不少會選擇使用預鑄的磨石子磚,圖中磨石子的膠結材料並非傳統的水泥砂漿,而改用環氧樹脂,展現出輕盈時尚的現代風格。
更多照片請至《磨石子的日常與非常 碎石與清水混凝土構築的建築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