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畫我台灣的新美術時代 寶島藝術家──藍蔭鼎、廖繼春

藍蔭鼎的長孫女陳端姿(右二)一家,在長流美術館與外公的作品合影,並以外公一生的成就為傲。(林旻萱攝)

藍蔭鼎的長孫女陳端姿(右二)一家,在長流美術館與外公的作品合影,並以外公一生的成就為傲。(林旻萱攝)
 

在台灣的美術發展史上,日治時期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當時台灣崇尚傳統書畫的主流風格,卻有一群畫家接受日本來台教育者的薰陶,畫風受到新式繪畫技法的影響,因而誕生了所謂的「台灣新美術運動」。比如陳澄波、廖繼春、藍蔭鼎等名家,都是台灣美術史的中流砥柱。這群青年畫家在當時民間藝術偏好吉祥喜慶壁畫、雕刻、龍柱的氛圍中,拿起筆畫起西洋油畫與水彩畫,開啟了台灣美術的全新風格,也讓台灣美術走向一個全新的時代。

 

日治時期的美術教育,尊重個體,強調「文化向上」,鼓勵台灣藝術家展現出自我特色,許多畫家接受新的畫材與技法,在西風東漸的浪潮中,逐漸形塑出自己風格。天才型畫家藍蔭鼎用水彩畫征服歐美畫壇,被譽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廖繼春的明亮色彩與對南國印象的詮釋,令日本畫壇驚艷。這兩位藝術家剛好都出生在同一個時代,在台灣一南一北,各自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令歐美人驚豔的天才畫家

被譽為「世界十大水彩畫家」的藍蔭鼎是位深具魅力的畫家,每回現身總是一身紳士打扮,外表年輕俊俏的他,舉手投足總是流露出高雅氣質,彷彿歐洲的仕紳貴族。在萬人爭搶的「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帝展)」一舉成名後,藍蔭鼎的一生便走向光榮絢爛。帝展是當時日本美術界的最高榮譽,有了帝展的光環,藍蔭鼎得以進入台北第一、第二女子學校擔任教師。1929年在恩師石川欽一郎的推薦下,獲選為英國皇家水彩協會會員;1971年時,歐洲藝術評論學會及美國藝術評論學會,共同評選藍蔭鼎為第一屆「世界十大水彩畫家」之一。

美國國務院邀請他赴美訪問以後,藍蔭鼎還肩負起民間藝術外交的重任。他晉見過美國總統艾森豪時,送給總統的水彩畫作〈玉山瑞雪〉,曾被懸掛在白宮西廳。其餘往來見過的各國名流政要更是不盡其數,包括美國福特總統、日本前首相岸信介及教皇保祿六世等等。

藝術家第一位恩師

藍蔭鼎一生顯赫、交遊廣闊,爬至個人生涯的顛峰,但其實這位大畫家卻是在孤獨中出生,在孤獨中成長。根據張益昇的《藍蔭鼎生平事略》中指出,1903年藍蔭鼎在宜蘭羅東鎮一處名為阿束社的竹林寒舍中出生,周遭沒有其他人家,該地是原住民的聚居地,地點窮困偏僻,往鄰居家還要走十幾分鐘的路。

藍蔭鼎自小便展露出優異的繪畫天分,父親藍欽是清末秀才,總是冀盼著兒子能從醫濟世,光耀門楣,因此嚴厲督促他學習四書五經,不要成為一名「藝真人貧」的畫匠。母親劉太夫人看見兒子有繪畫天分,私底下鼓勵他作畫,還背地裡為他買紙、買顏料。每回藍蔭鼎在家裡塗鴉,父親一來就趕緊拿出書本,裝模作樣讀書,藍蔭鼎日後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最初的啟蒙恩師,可說就是他的母親。

藍蔭鼎早期練習繪畫,畫筆及顏料都是昂貴之物,家貧的藍蔭鼎負擔不起,因此他會撿拾鄰居孩子拋棄的筆管及鳥類脫落的羽毛,拼接成筆,在沙地上作畫。沒有顏料可以使用,他便取材自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以天然的植物染料作畫,後來他的畫作之中,仍可看見蔗渣蘸墨創作的自然媒材,顯示出這位畫家的隨性與自在。
 

蕭瓊瑞對兩位台灣前輩畫家均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們為台灣美術開啟了一個全新時代。(林旻萱攝)

蕭瓊瑞對兩位台灣前輩畫家均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他們為台灣美術開啟了一個全新時代。(林旻萱攝)
 

內心最愛台灣

「我記憶中的祖父,是一位慈祥隨和、平易近人又生活有品味的人。」在外孫女陳端姿的眼中,祖父是一位疼愛兒孫、熱情幽默,待人很真誠的人,「他從不希求回報,也不在背後批評人。」外人看藍蔭鼎是位名流人物,彷彿高不可攀,但其實他的內心柔軟,平等待人,而且他熱愛小動物且關懷弱勢。藍蔭鼎著名的士林鼎廬住處,總會在庭院樹上特意留置給予鳥兒棲息的樹屋,見到流浪狗也會予以收留。

藍蔭鼎品行高潔,水彩畫也受到極高的評價,他的畫作主題時常圍繞著台灣農村生活,筆觸下流露出對故鄉深切的關懷。「他真的很有才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知名美術史家蕭瓊瑞教授,評價收藏在長流美術館的著名畫作〈飼鴨〉時,驚歎道:「這幅畫作裡這麼多鴨子,沒有一隻是畫得含糊的。」這幅畫描述江邊養鴨人家的尋常景緻,以透視手法描繪鴨群圍繞江邊,由近而遠,每隻體態栩栩如生;縱使繪畫較遠處的鴨群,藍蔭鼎以筆墨輕輕點按,仍把鴨頭鴨尾畫得清清楚楚,刻畫入裡。蕭瓊瑞真心評論,「這幅畫的氣勢畫得很好,真的不是那麼容易!他的確是位天才。」

藍蔭鼎喜愛描繪純樸的台灣農村美景,他筆下的竹林更是一絕。「能夠把台灣的竹林畫到這種境界,甚至畫出那種騷動跟悶熱的,也只有他。」蕭瓊瑞也指出,藍蔭鼎是台灣最早進入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跟寫生的藝術家。日後他創辦《豐年》雜誌時,與時任美術編輯的楊英風上山下海,深入鄉里,探查農民的生活習俗及現況,並利用刊物的發行,普及提升農民的知識及技術,他在每幅畫作上,都用英文簽下FORMOSA幾個字,透露出他真心愛這片鄉土,真心愛台灣。

色彩魔術師

另一位譽滿天下的畫家是廖繼春,這位畫家作育英才無數,為台灣美術人才培育奉獻了極大心力。「廖繼春是非常南方的,南方就是多彩,這個多彩來自民間的藝術。」蕭瓊瑞說,廖繼春的母親是位繡花鞋高手,或許耳濡目染之下,其作品也展現多彩的印象。「廖繼春的色彩是民間色彩,加入台南的古都印象,是少數很早就能進入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台北市立美術館的鎮館之寶──〈有芭蕉樹的院子〉(芭蕉の庭),描繪了熱帶島國的街頭庭院,展現台南的純樸與熱情,廖繼春以這幅作品入選日本帝展,成為繼陳澄波之後的台灣第二人。

私底下的廖繼春是個不講話的人,蕭瓊瑞開玩笑形容:「悶到極點!」為此,蕭瓊瑞分享一則不為外人道的趣聞軼事。「我的一位老師當年要寫教授升等論文,主題是研究廖繼春的畫風轉換,何以一路走到完全抽象,卻又重新回到具象。」為人親和的廖老親自接見了這位老師,但是一句話也沒講。這位老師苦惱回憶:「我都問到沒話講了。」兩人默默相對無語,直到師母出來喊道:「繼春啊!杵在那邊幹嘛?還不去畫畫?」廖繼春這才起身去作畫,由此可見他低調的個性。
 

廖繼春的孫女林雅韻及孫子廖和信,憶起阿公滿是溫馨的回憶。(林旻萱攝)

廖繼春的孫女林雅韻及孫子廖和信,憶起阿公滿是溫馨的回憶。(林旻萱攝)
 

用筆抒胸臆

廖繼春個性溫和,完全沒有脾氣,從來沒有對人大小聲,但是他內心的活潑,完全顯露在其作品之上。「從色彩的純度,藝術的造型而言,廖繼春絕對排名第一,形色達到高度自由。」蕭瓊瑞看待廖繼春的畫作,「色彩之漂亮,彷彿魔術師一般,一座淡水觀音山可以畫個幾十幅,沒有一幅一模一樣。」這讓蕭瓊瑞後來不敢小看自己的學生,「看到有的學生傻呼呼的,可別小看他,可能就是下一個廖繼春。」

早年廖繼春畫風寫實,赴美參訪以後,風格慢慢走向抽象。蕭瓊瑞指出,「現代藝術的抽象藝術形式,就是它的內容,因此廖繼春是走在這條路上的一位先驅者。」廖繼春與藍蔭鼎一樣,都是石川欽一郎的得意門生,不同之處在於廖繼春是受正統學院派訓練出身,藍蔭鼎則是在石川欽一郎於校外成立的「台灣繪畫研究所」裡研習。家境清寒的廖繼春追求夫人林瓊仙時,演出八點檔窮小子追富千金的劇碼,林瓊仙是台中豐原富家千金,開出的條件是:「想娶我,就得赴日留學。」廖繼春不負佳人期盼,於 1924 年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並在1928 年以作品〈有芭蕉樹的院子〉入選帝展,之後聞名天下。

「小時候,我們常常去阿公阿嬤家,每次去,阿公都是待在他的畫室。」外孫女林雅韻回憶阿公無時不在作畫,其畫室總是擺著多幅畫架。「他不是只畫一幅畫,而是好幾幅畫同時擺在那邊。」年幼的林雅韻時常看到阿公廖繼春在畫室裡細細端詳,今天這邊補一筆,明天那幅畫又加一筆,「印象中阿公很隨性,他的畫也不是那麼規矩;很活潑、色彩很豐富,因為他不是在一天內把一幅畫畫完。」孫子廖和信回憶阿公身上總是沒有什麼錢,「我曾經到他的房間搜刮,只能找到一、兩角,打開他的衣櫃,衣服比我的還少。」

不傳授的藝術

廖繼春筆下描繪台灣的早期社會,畫風明朗,予人溫暖質樸的感受。他的畫作溫暖,一生卻歷經飄搖動盪的時代。二戰時期,美軍轟炸台南與彰化,廖繼春攜著妻子幼兒搭火車逃難,所見之處城市陷入一片火海。擔任台南一中代理校長期間,國民政府軍隊來台接管台灣,混亂中廖繼春帶著14歲的兒子廖述宗到處穿街走巷,急忙在台南一中的建物上張貼「台南一中財產」字條,這才保住了校產。

1947年,廖繼春到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執教,受到他提攜幫助與調教的學生不計其數。廖繼春教學時,從不給予學生「標準答案」,藝術這件事情沒有對與錯,許多學生一開始隱隱認為他不是位好老師,多年以後才發覺,這位恩師賦予他們多麼寬廣的創作空間。廖和信每次在藝術博覽會遇到阿公的門生,這些學生見到廖繼春後代都會激動不已,甚至眼眶泛淚。廖繼春一生真心熱愛繪畫,把生命奉獻給藝術。他從不為了金錢交換而作畫,有商人捧著大把鈔票來買他的畫作,他直接拒絕,卻也有人因為喜愛他的畫作,他就把畫贈予對方。

廖繼春與藍蔭鼎都是前衛又深具才華的藝術家,在台灣寶島的美術啟蒙史上,他們是獨特又值得被人銘記的偉大畫家。他們用生命與熱情,描繪出一幅幅家鄉的圖像,以獨特的生命風景為這塊土地、為那個時代譜寫出潤澤又充滿生命力的新篇章。

更多照片請至《畫我台灣的新美術時代 寶島藝術家──藍蔭鼎、廖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