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創造數據的多元價值 數據公益在台灣

綠盟發起透明足跡計畫,公開環境監測數據與企業違規紀錄,副秘書長曾虹文(左)認為,資訊公開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綠盟發起透明足跡計畫,公開環境監測數據與企業違規紀錄,副秘書長曾虹文(左)認為,資訊公開能成為改變的力量。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身處大數據時代的我們,數據就像另一個宇宙,等待著被發掘探勘。透過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社會問題的根源,進而找到解方。原本生硬的數據,經過加值應用,得以促進公共利益,成為迎向美好未來的關鍵。

 

今(2023)年3月,台灣政府施行了「全民共享普發現金」的政策,並在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公布了可提領的ATM位置,包含機台地點、座標經緯度、無障礙使用環境等。資料釋出後,社群軟體公司LINE也隨即運用此資料集,做成「全民普發現金ATM查找地圖」,方便民眾快速找到鄰近可提領的ATM。

許多國際的數據科學家都強調,數據的開放能帶來創新,並應用於公共利益,促進社會進步。在資通訊技術發達的台灣,數據公益的例子早就存在你我生活當中。像是新冠疫情期間,政府釋出口罩、疫苗、快篩試劑等物資的庫存資料,民間的各路科技好手則進一步寫出應用的程式,開發各種口罩地圖、快篩地圖等,甚至考慮了視障朋友的需求,推出語音查詢的版本,這些都是數據加值應用於公共利益的實例。
 

使用「掃了再買」App,檢視製造商的污染裁罰紀錄,是否對環境友善,一目了然。

使用「掃了再買」App,檢視製造商的污染裁罰紀錄,是否對環境友善,一目了然。
 

數據匯集加成,開拓社會影響力

數據的加值應用得以勾勒更理想的社會,「開放授權」則是其中關鍵。台灣自2012年便開始推動政府開放資料(Open Data),隔年「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上線,讓施政更為透明,民間得以將數據加值應用,激盪更多的創新服務。像是結合雨量示警的農業灌溉機制、空污即時預報等,皆是自Open Data延伸而來。

迄今已有十年之久的開放平台,為提高資料的應用價值,更為貼近民間需求,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徵詢各界建議,在開放平台開闢了高應用價值主題專區,涵納了氣候環境、災害防救、交通運輸、健康醫療、能源管理、社會救助等六項主題。每項主題點進去後,會有更細的分類,例如點進社會救助專區,就會看到友善高齡、弱勢平權、社福補助等,都是當前亟需關注、有賴大家一起尋找解方的議題。「透過主題策展的方式,讓資料的精確度提高,或是協調部會釋出過去未開放的資料。」數位部部長唐鳳表示。

然而,資料的開放並非一蹴可幾,往往須仰賴公私之間的協力,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所發起的透明足跡計畫,即是一例。過去的環境運動,總不乏在現場抗議的身影,民眾、政府、企業之間瀰漫著不信任感,「我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可以突破環境運動的困境,建立彼此對話的空間。」綠盟副祕書長曾虹文說。

綠盟的第一步,是推動環境資料的開放。數據是客觀的事實,打破各說各話的僵局,讓數據作為對話的基礎。在綠盟無數次與政府協調後,企業廢氣、廢水的即時監測數據,以及企業違規裁處紀錄和事由都成為政府開放資料。在綠盟與科技社群的協力下,建置成資料庫,在透明足跡網站上開放。曾虹文表示,網站現在每個月約有十萬人使用,可以是品牌商監督供應鏈的參考、金融業落實綠色金融的投融資依據等。透明足跡讓環境數據成為公民監督的工具,敦促企業確實負起環境社會責任。原來,光是資訊公開就能帶來改變的力量。

用數據促成環境友善

為讓更多人關注工業污染議題,如何讓環境數據融入民眾生活,是綠盟下一階段的思考。綠盟將企業違規紀錄與商品資料串接,開發了透明足跡2.0「掃了再買」App。只要掃瞄商品條碼或輸入關鍵字,即會跳出製造商的違規紀錄,是不是對環境友善,一目了然。

曾虹文表示,掃了再買在2020年上架時,民眾都覺得很新奇,買什麼都掃一下,當發現自己光顧的企業竟有許多違規紀錄,還會主動寫信給企業喊話,更有企業出面作出改進的承諾。「我們不是要讓人去抵制企業,而是希望透過資訊的揭露,產生正向的循環。」如此創意的公民參與形式,也吸引了國外的注意,日本電視台NTV NEWS24、日本雜誌《週刊文春WOMAN》、《PEN》都相繼報導,還獲選「2020年Google Play最具潛力應用程式」。

面對淨零減碳的國際目標,綠盟在去年推出透明足跡3.0「ESG檢測儀」,將原本散落在政府開放資料,以及一本本厚厚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裡的資料,一筆筆建檔,彙整成企業污染、碳排、用水、用電、勞動狀況等60多項可檢視ESG的指標,作成台灣第一個免費公開的ESG資料庫,讓大家都能上去搜尋。除了督促企業作出減碳承諾,透過ESG檢測儀裡的淨零路徑模擬器,檢視減碳的趨勢,讓漂綠企業無所遁形,淨零減碳才能玩真的。

綠盟推動多年的透明足跡計畫,讓開放數據成為轉動環境治理困境的契機,也促成了多項法案的修改。「我們透過資料公開,一是讓看得到的汙染問題立即做改善,二方面提高環境管制的標準,最終希望能提高公民參與的環境意識。」曾虹文觀察,整體而言確實有往好的方向前進。
 

孔雀魚.古比的創辦人林坤正(左2)與團隊,規劃以科技工具打造e-Foodbank,擴大共運平台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一起減碳做公益。

孔雀魚.古比的創辦人林坤正(左2)與團隊,規劃以科技工具打造e-Foodbank,擴大共運平台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一起減碳做公益。
 

公益創新.徵案100

不論是政府開放資料或者黑客松(運用Open Data、科技及創新思維,公私協力為公共議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活動),讓數據加值應用於公共利益,其實是台灣一直進行的方向,數位部成立後,更是將數據公益視為施政重點。唐鳳在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PDIS)上就曾提到,「比起我們過去所熟知的開放資料,『數據公益』更強調數據的公益性以及數據持有者的主動性,賦予數據利他貢獻的價值,更以此建立數位互信關係。」數據提供者不一定是政府,期盼使用者、民間企業了解數據的公益性,也能主動貢獻數據。

為促進數據公益的發展,數位部多管齊下,其中一項,就是政府首次發起的「公益創新.徵案100」。除了是鼓勵社會多元創新,數位部亦藉此媒合電信業者與民間組織,提供數據的創新服務。例如,無人機投送AED服務平台的提案,當民眾在山區發生心臟驟停時,能利用手機最後的連線資料換算成GPS位置,再用無人機載著AED進行投放;或是利用機器人協助視障者及高齡者進行室內導引的想法,都是需要電信業者提供定位數據。

綜覽獲選的提案,由孔雀魚.古比社會企業與臻佶祥食物銀行合作的e-Foodbank,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提案。由人稱地表最強里長的方荷生發起的臻佶祥食物銀行,運作方式是由廠商捐贈即期物資,再經食物銀行送至需要的家庭。過去,企業為維持品牌形象,會在商品尚有一段效期時便下架,多數是當成垃圾焚燒,每公斤的物資焚燒還會產生約13公斤的碳排,食物銀行的存在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方荷生因故結識了孔雀魚的創辦人林坤正,兩人有意將西部的物資送往花東。行動派的他們起先自己開車一趟趟運送,卻發現這不僅體力吃不消,專車運送還會產生額外的碳排。於是他們開發了共運平台,徵集要到花東旅遊的個人及公司行號,騰出車內閒置空間,讓物資搭趟順風車,協助載往花蓮的共享園區,再由當地的牧師們接力,分送到弱勢家庭手中。

有著多年電商背景的林坤正,想著要擴大共運平台的影響力,讓更多人參與。於是規劃透過科技工具,讓物資的去向透明化,從牧師家訪物資需求,到物流運送,通通整合在同個系統,讓捐贈者、食物銀行都能及時了解物資動態。林坤正還找來具NFT(非同質化代幣)專長的幾位年輕人籌組團隊,試圖把每一筆公益行為,都換算成加密貨幣好人幣或碳幣,發給每位在過程中出了一分力的人。運用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這些減碳的公益行為,都將為人生履歷增添色彩。

隱私強化作後盾,數據開放免驚

許多人聽到數據的蒐集、分析,或許會聯想到我們在網路的瀏覽紀錄,行銷公司據此精準投放廣告,接著人們擔心個資被蒐集,做了不法運用,可能造成個人財產的損失,這是很多人常有的擔憂。

事實上「個資」和「數據」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唐鳳解釋,在資料的框架裡,分為「個人資料」和「非個資數據」兩個分支。從歐盟相關法令的定義來看就更為清楚,Non-personal data(NPD),稱作數據;而personal data(PD),就叫做個資,「正因為數據的定義並非個資,所以不管數據如何應用,個資都不會外洩。」唐鳳堅定地說。

然而正是因為大眾對於數據、個資容易混淆,也因此,如何建立資料持有者與利用者信任基礎,成了這幾年的國際趨勢。數位部也持續導入各種隱私強化技術,唐鳳表示:「我們一方面輔導各個部會導入這些隱私強化技術,二方面我們也會把這些合規驗證的技術指引公開,供其他國家參考,讓他們在當地建立有能量的團隊。」

數據公益的精神,是在互信的基礎下,開放數據資料,作為促進公共利益的發揮。就像綠盟將ESG檢測儀的原始碼以MIT授權條款釋出,林坤正也期望e-Foodbank開發後,能藉由區塊鏈的透通性,讓全世界所有的公益團體都能在此系統協作,成為NGO管理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的平台。唐鳳也舉例,政府釋出普發六千政策的ATM資料,就像是拋磚引玉,鼓勵民間發揮創新的思維去運用。數據公益仰賴大家參與,你我都能成為幫助美好世界轉動的一分子。

更多照片請至《創造數據的多元價值 數據公益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