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台灣的朝聖之路 迎媽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美容解說媽祖信仰。(郭美瑜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美容解說媽祖信仰。(郭美瑜攝)
 

每年三、四月的「迎(迓)媽祖」,是台灣最熱鬧的民俗節慶。八天七夜、九天八夜,人們跟著台灣「第一女神」—— 媽祖徒步進香;走在香路上,是人與神、人與自己心靈對話的時刻,也是體現人們無私奉獻與相互扶持的好時光。

台灣版的「朝聖之路」,300、400公里的進香路,無論還願、祈願或體驗,苦行過後,你將能感受邁出的每一個步伐,皆蘊含了療癒心靈的感動密碼。

 

農曆年後,台灣迎來宗教界盛事;白沙屯拱天宮媽祖搭乘鑾轎,領著逾十萬名香燈腳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媽祖指示、路線不定,常有驚奇;祂沿途深入鄉間、阡陌,聞聲撫慰人心,最是暖心。

大甲鎮瀾宮媽祖則是起駕前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宗教、表演陣頭如織,鑼鼓喧天,炮聲不斷,展現的廟會文化最是熱鬧。

民間也動起來;沿路善心人士提供免費餐食、飲料、貼布,設按摩站,「累了請上車」讓香燈腳、隨香客歇腳,香路上的住戶提供免費住宿,海線醫院組成醫護聯盟……大家無私奉獻,皆為了成就媽祖與朝聖者的進香任務。

「平時,你會在路邊不停地煮餐食免費供大家食用嗎?你會隨意搭人家的便車嗎?你會隨意讓陌生人們到家中上廁所、住一晚嗎?但這是媽祖進香時的風景,是台灣人展現互助、團結與共好的體現。」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何信翰說。
 

大甲媽祖遶境被Discovery頻道評為世界三大宗教慶典之一。

大甲媽祖遶境被Discovery頻道評為世界三大宗教慶典之一。
 

台灣的媽祖信仰特色

「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調查,台灣人口600萬人,信仰媽祖者佔四分之一。」空中大學人文學系教授蔡相煇說,時至今日,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信仰,「分靈」更遍及海內外。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林美容表示,台灣是海島型國家,媽祖隨先民從中國湄洲傳來台灣,已從「出海媽祖」轉型成「過海媽祖」,拓墾過程中從海神轉變為水神或水利神,進而具有農業神的性格;媽祖因人們的各式需求發展出台灣的信仰特色。例如說,中國廣東多稱媽祖為天妃或天妃娘娘,台灣人則稱「媽祖婆」;台灣的媽祖神像有雍容富貴,或黑面鎮煞等神態,與大陸消瘦的「粉面媽」形成強烈對照,媽祖信仰已然「台灣化」。

何信翰也舉例,媽祖在中國原是少女,在台灣是慈祥的媽媽形象,男女老少皆向祂傾訴,是台灣人的「媽媽」。

三月迎媽祖

媽祖因靈驗事蹟多而聲威遠播,許多信眾求取香火供奉在廟宇或自家,兩廟(或自家)因分靈(或稱分香)而形成祖廟與分靈廟的關係。林美容說,分靈的神明會到香火來源地進香「謁祖」,有些廟宇會到外地歷史悠久且香火鼎盛的媽祖廟「進香」,割取對方旺盛的香火,皆在更新、興旺自己本地媽祖的香火,進香回鑾,媽祖會在其轄境遶境(或稱巡境、「運庄」),賜福村莊。

農曆3月23日是「媽祖生(má-tsóo-senn)」,之前,廟方與信眾透過進香,媽祖回鑾後舉行遶境、拜拜等慶典,恭祝媽祖聖誕千秋。近年,媽祖進香、遶境經由社群傳播、媒體報導,參與人數逐年擴大,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白沙屯媽祖進香、北港朝天宮迎媽祖(遶境)最為盛大,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活動資產」,吸引國內外人士參加,民間團體甚至開發app、網路直播,讓民眾隨時「與神同行」。
 

北港「犁炮」是指,炮手將鞭炮快速地滑過燒紅的犁頭,引燃後再拋向神轎前,以示歡迎。

北港「犁炮」是指,炮手將鞭炮快速地滑過燒紅的犁頭,引燃後再拋向神轎前,以示歡迎。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大甲鎮瀾宮媽祖到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Discovery頻道將之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廟方估算,2023年九天八夜的遶境,每天平均有20萬人參加。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路程事先規劃,來回約300多公里,最大特色是保有完整的傳統陣頭文化。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說,哨角隊、莊儀團、36執士隊、轎前吹等宗教陣頭最齊備,媽祖每到一處,各宮廟出動陣頭接駕、送駕,停駕時,以特有的「踏大小禮」與友宮神明互動,展現神與神之間的「以禮相待」的禮數,也是特色之一。

台南王先生今年是第五年帶著妻兒參加大甲媽遶境進香,他說,這麼多人無私奉獻成就隨香客,他希望下一代也能感受台灣的好文化,兒子今年邀了五位同學參加。

現今媽祖進香路上常見信眾「稜轎腳」(lîng-kiō-kha,意指信徒跪伏在神明出巡路上,讓神轎從身上越過),有文史工作者認為自清末日治時期開始,是因宗教上的救贖目的,而大甲媽在遶境進香途中讓民眾「稜轎腳」,則是因民眾善心招待,鄭銘坤說,早年大甲媽祖進香遶境停駕時,轎班常以糕餅果腹,有一次居民見狀於心不忍,烹煮餐食招待,轎班們為回報信眾款待,於是開啟讓民眾「稜轎腳」,也象徵祝福、轉好運。

白沙屯媽祖,台灣最長距離的徒步進香

相較於大甲媽遶境進香彰顯熱鬧的台灣廟會文化,白沙屯媽祖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則是一趟豐富的心靈之旅。

頭旗、香擔、鑾轎,白沙屯媽祖輕車簡從,與山邊媽祖合轎後,展開近400公里來回徒步進香,是台灣最遠的徒步進香行程,雖是苦行之旅,但香燈腳急遽成長,從2011年的5,465人,今年高達18萬人。

神轎轎頂的吉祥金獅神獸與粉紅雨衣,是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最大識別;路線不固定、全憑媽祖指示,起駕後,沿途的叉路口踩轎擇路,可能踩進田埂路、走進大宅院,或深入村落探訪虔誠的老菩薩,到鄉鎮公所幫鄉鎮長喬辦公桌、受理被拆土地公廟土地公「攔路申冤」,或用轎桿撫慰老弱,未知的旅程圈粉無數。

媽祖如何擇路?拱天宮管委會委員、扛轎32年資歷的陳弼宏說:「好比說走到三叉路口,祂要右轉時轎桿會往右微拉,往左轎桿就偏左拉,若直走轎桿就往前,轎班一旦判斷錯誤,走一段路後又會繞回來,這就是神力的表達。」

白沙屯媽祖進香,為的是燃引朝天宮終年不滅的「萬年香火」,最受矚目的時刻,是鑾轎抵朝天宮廟門前「三進三退」,向當地神明行禮致意,轎班再以百米速度衝進朝天宮、數萬名信眾夾道齊呼三聲「進喔!」的壯觀場面。

最重要的「進火」儀式由朝天宮住持法師以火勺掏引聖火到拱天宮的「火缸」中,再送入「香擔」,由頭旗組一路挑回拱天宮;媽祖回鑾後在神房接受12天萬年香火薰陶後「開爐」,進香活動才算完滿。媽祖回鑾第二日,由二媽帶領遊庄遶境,將帶回的靈力賜福村民。

拱天宮管理委員會文化組執行長洪建華說,西班牙聖雅各之路、日本四國遍路等知名的朝聖之路,由朝聖者自已決定走多遠、走多久,但白沙屯媽祖進香,路線、時程是「媽祖說了算」,沿途充滿未知與神秘,「與世界知名的朝聖之路相較毫不遜色。」
 

新港奉天宮虎爺吃炮。

新港奉天宮虎爺吃炮。
 

北港迓媽祖,炮贊迎女神

日治時期北港朝天宮就有「台灣媽祖信仰的總本山」之譽。北港朝天宮祭祀組長紀仁智攤開1929年台灣總督府發行的台灣地圖,地圖上已標示「北港媽祖」。

蔡相煇說,194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調查,北港朝天宮信徒數150萬人,占台灣人口的25%,是全台信徒最多的廟宇。

時至今日雖無官方統計,但觀光署公布的數據,去年朝天宮觀光客逾681萬人次,居台灣宗教場所之冠。

因媽祖分靈多,每年回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的進香團數量逾3,000團以上,白沙屯媽祖到北港朝天宮進香即是一例。進香科儀從朝天宮接駕、入廟、刈火或參香、會香與回鑾,均保留傳統形式,文化部登錄「北港進香」為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每年農曆三月「北港朝天宮迎媽祖」是北港的年度盛事,更被喻為「北港的小過年」,雲林縣北港鎮北港工藝坊負責人蔡享潤說:「北港人都知道,過年沒返鄉沒關係,但媽祖生(迎媽祖)一定要回來。」可見北港人重視媽祖的程度。

北港朝天宮迎媽祖,「犁炮」、「炸轎」,陣頭表演、真人藝閣遊行是特色,神明與轎班會,莊儀團、百年藝陣、軒社、武陣等陣頭盡出,聲勢浩大。

北港「犁炮」與台東炸寒單爺、鹽水蜂炮並列全台三大炮。北港人為了快速施放鞭炮,結合農具,將鐵片的犁頭置於火盆上,再將鞭炮快速地滑過犁頭,鞭炮引線引燃後擲向神轎前方,是為犁炮。蔡相煇說,遶境含有慶典、驅趕瘟疫以及宗教的引渡目的,早年醫學不發達,百姓藉鞭炮中的硫磺驅趕瘟疫,炮聲則有熱鬧歡迎聖駕之意。現今神轎一出廟就有犁炮點。

北港虎爺是這場「迎媽祖」慶典中,最會「吃炮」的神明,因虎爺音同「好額」(hó-gia̍h,意指富有),民間相信,吃炮愈多愈旺。虎爺會的弟兄們身著虎戰甲,一人持扇吹哨領隊,抬轎者腳踩七星步,「嗶嗶咚咚」鼓聲伴隨「風來虎嘯」的口呼,顛轎前進,或圍著虎爺轎「吃炮」,勇者形象吸引老外體驗,2008年起扛虎爺轎又體驗吃炮的法籍朋友Edouard Roquette說:「很有趣的台灣文化,今年收到虎將新制服,但我喜歡充滿回憶的舊制服。」

真人藝閣則是由兒童「扮仙」演繹歷史故事,孩童不時從花車上灑下零食或玩具,吸引路人夾道歡迎,被喻為「台版迪士尼花車遊行」。

新港奉天宮元宵遶境,年度盛事

新港奉天宮年度盛事是元宵節舉辦的媽祖遶境,每四年舉辦八天七夜大遶境,農曆3月23日媽祖聖誕當天的子時,廟方循古禮舉行祭典,為媽祖祝壽。

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執行長林伯奇說,奉天宮元宵遶境的最大特色,是街面店鋪合資聘請戲班演戲,酬謝神明保佑。因廟址由何姓人家捐地,自有元宵遶境以來,年年由何氏宗親抬神轎至媽祖大樓的戲台前「點戲」開演,象徵飲水思源,點戲完畢,神轎折返奉天宮前,再正式出發遶境。

奉天宮供奉的虎爺,相傳助皇帝平亂有功而受封,有別於一般寺廟供奉於案桌下,奉天宮虎爺奉祀於案桌上,且分靈遍布全台,是虎爺的大本營,遶境時虎將踩著七星步法蛇行前進,並高喊「虎爺吃炮」,是遶境亮點。
 

香路上,民眾用鞭炮熱烈歡迎神駕。(林旻萱攝)

香路上,民眾用鞭炮熱烈歡迎神駕。(林旻萱攝)
 

彰化南瑤宮,每三年媽祖蹽溪進香

彰化南瑤宮是中部頗負盛名的媽祖信仰聖地之一,清代時家住笨港(約當今雲林縣北港與嘉義縣新港)的楊姓男子,攜帶笨港天后宮媽祖香火到彰化南門外的窯廠應徵工事,附近居民常發現楊男所住工寮在入夜後發出毫光,咸認是神明顯靈,於是集資雕塑媽祖神像並建廟。

南瑤宮研究指,1836年《彰化縣志》已記載南瑤宮每年到笨港進香,並推測最早始於乾隆中葉,至今有200多年歷史,是「台灣第一進香團」。因進香規模擴大,進而發展出十個媽會(轎班會),分三組輪辦進香,並發展出不同的特色。南瑤宮總幹事吳如宜舉例說,「大媽愛吃雞」源自早年進香時家戶會準備豐盛的牲禮祭拜,二媽年進香易生搶轎、爭執,而有「二媽愛冤街(uan-ke)」之說,三媽維持涉水渡過濁水溪的古制,故曰「三媽愛蹽溪」,林美容的田調則指,三媽年進香時濁水溪的水流常很湍急而有此俗諺。最特別的是,每年南瑤宮進香,總會帶一套龍袍到笨港天后宮為「祖家媽」換新裝,展現飲水思源的人情味。

台灣從海港到山城,媽祖信仰遍布,進香、遶境、慶典儀式活動,體現了人民良善與寶島的魅力,跟著媽祖走一段「心」香路,領略勇往直前又正向的力量,是每年最動人的一期一會。

更多照片請至《台灣的朝聖之路 迎媽祖

相關文章

• 《人與人、人與神的結緣 結緣品的濫觴、多元與初衷
• 《廟埕的往古來今 古蹟・戲曲・小吃
• 《神明的「移動城堡」 神轎與「腳力」
• 《台灣人拜什麼? 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 《老外瘋媽祖 體驗遶境的熱情與無私
• 《一睹「神采」 天后宮裡的建築與工藝
• 《農曆三月「瘋」媽祖 台灣第一女神
• 《鏡頭下的眾生相 從《朝聖台灣》望見信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