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形容人「窮到吃土」,在英文裡也有「dirt poor」的說法;但土壤可一點都不「窮」,抓一把土,裡面的微生物數量高達百億種;而且你可知,台灣的土壤種類多元,依據美國的土壤分類系統共有12個土綱,在狹長不超過400公里,東西寬不過100公里的台灣島上,包羅了有機質土、淋澱土、灰燼土、氧化物土、膨轉土、旱境土、黑沃土、極育土、淋溶土、弱育土、新成土等11類。這多元的土壤,訴說著什麼訊息呢?
常聽到形容人「窮到吃土」,在英文裡也有「dirt poor」的說法;但土壤可一點都不「窮」,抓一把土,裡面的微生物數量高達百億種;而且你可知,台灣的土壤種類多元,依據美國的土壤分類系統共有12個土綱,在狹長不超過400公里,東西寬不過100公里的台灣島上,包羅了有機質土、淋澱土、灰燼土、氧化物土、膨轉土、旱境土、黑沃土、極育土、淋溶土、弱育土、新成土等11類。這多元的土壤,訴說著什麼訊息呢?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從船上望見台灣,高喊著:「福爾摩沙!」近百年以前,連橫在《台灣通史序》寫下「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海天一色共存的美麗島嶼,不分時代與族群,是我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雖然受限於科技,過去的人類並不曉得,除了地上走獸、空中飛禽,台灣的海底世界又是何其珍貴的美麗。
台灣孩子語言學習資源豐富,不只小學引入東南亞語言選修課程,教育部更費時五年研編三大套共30本的「新住民家庭母語教材」,為新住民孩子的母語基礎扎根,在愛與接納中學習。
全世界竹林的面積約85%分布在亞洲,台灣竹林就佔森林面積的6%,竹林資源豐富,先民取材於自然,製成生活器具,不管是小時候的童玩竹蜻蜓、竹水槍,或是過年時常聽的俗諺「炮竹一聲除舊歲」;夏天躺著沁涼透心的孟宗竹蓆;或是家裡已經坐了30年,雖然已發出伊伊歪歪聲響,還不壞的竹椅凳;或是廟會南管的洞簫;相聲表演中,打節奏的快板;更或在武俠世界裡頭,黃蓉的打狗棒碧玉棍,這些都是竹製品。
戰爭、疫情、氣候變遷等因素,讓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玉米供應青黃不接,造成全球蛋白質缺乏的危機。台灣廠商運用生物科技,將原本是廢棄物的蠶蛹、綠豆殼作成機能性的動物飼料,循環經濟發功,不僅有助生態永續,更為提供動物性蛋白提出解方。
「你喜歡吃炸的肉圓,還是清蒸的肉圓?搭配濃郁的醬料或是清爽的醬汁?」從肉圓的口味偏好,可以看出一個台灣人來自島內哪個區域。吃完肉圓後,再將四神湯或大骨湯倒入碗內,感受醬料與湯頭融合的清甜,這是老饕才懂的內行吃法。
近十多年來,台灣揚名國際的食物,不僅只有珍珠奶茶和鼎泰豐18摺的小籠包,刈包gua bao也竄出成為新寵;以麵皮包覆的肉餡美味,半開放的形式又能融入各式的創意,這個以台語發音的台灣小吃gua bao,您認識了沒?
象徵好彩頭的菜頭粿(台語:蘿蔔糕),是年節桌上的經典菜餚,蒸炊糕粿也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然而少有人知的是,這一方雪白、味道質樸的台灣小吃,竟是因為追思明鄭時期的末代王爺,而得以流傳。
時至今日,台灣各地仍有許多職人,守著傳統蘿蔔糕的製粿手藝,堅持磨米漿、刨蘿蔔絲……每個步驟都絲毫不馬虎。因為有他們守在爐火前,才讓蘿蔔糕裡蘿蔔的鮮甜、米食的芬芳滋味得以持續飄香。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提出著名的「料理三角形」(Culinary Triangle)理論,依其見解,直火烹調的燒烤、煙燻,屬於「自然」過程;把食材放入鍋中,以水為介質,將之煮熟,則屬於「文化」行為的展現。此概念放諸四海皆準,以台灣來看,將一塊肥腴的豬肉與鹹醇的醬油共冶一爐,意蘊的文化內涵更是不容小覷。
曾經在高雄加工出口區(今「前鎮科技產業園區」)的產品陳列室,某位來自拉丁美洲的友邦貴賓指著歷史產品區說:「哇!這台手提音響我小時候也有一台。」「對呀!那是台灣製造的,就是從我們這邊出去的。」已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高雄分處服務了20多年的公關丁世德這樣回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