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課程如火如荼地加深、加廣,台灣由於疫情控制得宜,是全球少數仍維持正常實體上課的國家,大學甚至為留學受阻的學生開課,師生得以享受真實互動。但不論是線上課程,或是實體面授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專家們一致認為,品格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優於知識的灌輸,數位的學習不能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差異,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並沒有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讓線上課程如火如荼地加深、加廣,台灣由於疫情控制得宜,是全球少數仍維持正常實體上課的國家,大學甚至為留學受阻的學生開課,師生得以享受真實互動。但不論是線上課程,或是實體面授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專家們一致認為,品格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優於知識的灌輸,數位的學習不能忽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差異,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並沒有改變。
提到藝術,你腦中會浮現什麼?美術館、國家音樂廳?藝術這兩字,對許多人而言常是充滿距離感。然而有位台北女孩樂雅琪,因工作而接觸藝術,從此愛上;另一位則是來自印尼、已在台灣駐村超過十年的藝術家I Wayan Sadera,他走入社區,參與藝術裝置、嘉年華戲偶的製作。理念相近的兩人,共同成立努瑪工作室,進駐屏東,他們相信藝術可以融入生活,為社區注入活力。
「福無重受日,禍有並來時。」2020年正好是這句話的最佳寫照。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嚴重的後果,使各國經濟萎縮。封城、社交距離、斷航等種種防疫措施造成產業重創,引發失業、裁員潮,藝文工作者更因交流計畫暫停、演出取消而收入銳減,淪為海嘯第一排。
影像,一種直擊人心的傳播媒介。它的美,美在真實,美在刻劃歷史印記。《光華》走過45個春秋,歷經不同時代的變遷。回顧前塵,有政治的更迭,有地景的演進,但不變的是,永遠寓含著寶島台灣,溫潤飽滿的暖暖人情。從台灣看世界,讓世界愛上台灣。
「Shubh Dipawali!」排燈節快樂!台灣與印度朋友2020年11月13日在台北賓館共同歡度印度新年排燈節。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際,點亮整片排燈,用彩粉繪製繽紛的藍果麗圖騰迎接財神,象徵光明驅走黑暗,善良戰勝邪惡,也迎接平安與福氣。
說起大溪,首先想起的不外乎滷得黝黑發亮的豆干,或者厚重華麗的紅木家具。不過這幾年,小鎮重新以「大溪學」之名出發,散發出有別以往的活力與魅力。穿越數十甚至上百年的民俗技藝、建築聚落,被留存與發揚;沉澱多時的人文故事,被挖掘、記錄,吸引著各地的遊客前往。
編織是一門流傳已久的古老技藝,經緯兩線緊密地交織形成一個面,編織起文化的網絡與在地的故事。對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來說,編織無所不在,她和噶瑪蘭族的竹藤編藝術家杜瓦克‧都耀合作,用古老手藝結合在地素材,以傳統捕魚的魚筌為靈感,在其中置入光源,投射出一縱一橫的美麗光影,以光為梭的「光織屋」,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技藝與美學,是東海岸台11線上「光的居所」。
台26線是一條環繞恆春半島的濱海公路,騎行時轉頭一望,淡藍的天空與大海連成一片,另一邊則是高聳亮綠的山際線。騎進小鎮晃晃,像是翻開一頁從未讀過的台灣歷史,多元民族在這塊土地互動,留下珍貴的遺跡與故事。
原住民語裡沒有「藝術」、「產業」的專有詞彙;生活在部落裡的原民藝術家不僅是美學的實踐者,更在創作的同時敏銳地覺察部落問題,並設法解決。太魯閣族語「Seejiq mpseusa」意指「成為指引方向的人」,恰能詮釋藝術家在部落的角色。由藝術家東冬.侯溫創辦的兒路創作藝術工寮,在花蓮銅門爬梳部落的歷史,蒐集古謠與神話,透過藝術家駐村與部落工藝激盪新的火花,實驗一條引領部落走向未來的路。
2020年全球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以下稱「新冠肺炎」)的蔓延,對全球經濟發展、人類安全創鉅痛深。第四屆唐獎的宣布,卻是紛亂世局中鼓舞人心的消息,尤其是本屆唐獎首創將法治獎頒給孟加拉、黎巴嫩與哥倫比亞的三個非政府組織,在疫情嚴峻之際,唐獎的獎金與肯定,不啻為及時雨;「生技醫藥獎」三位得主持續在發炎性疾病的研究,更是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