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僑務委員會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辦的「僑務委員會114年越南華文教師研習班」於11月16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式開幕。本次研習為期9天,旨在提升越南華文教師之教學實力,並強化臺越在教育與文化領域的合作,期能為越南華文教育打造長久而穩健的發展環境。
由僑務委員會主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辦的「僑務委員會114年越南華文教師研習班」於11月16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式開幕。本次研習為期9天,旨在提升越南華文教師之教學實力,並強化臺越在教育與文化領域的合作,期能為越南華文教育打造長久而穩健的發展環境。
「第12屆臺菲農漁業合作會議」於本(11)月26日在臺北召開,由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與菲律賓農業部次長共同主持,就當前農業政策進行交流,並針對推動深化雙邊合作架構規劃、畜牧產業研究與應用、菇類產業合作計畫、菲國青年農民來臺實習計畫,以及市場進入與農產貿易等多項議題進行深入討論,雙方同意持續加強農業部門實質交流,並帶動雙邊產業鏈結,培育農業人才,促進臺菲兩國農業永續發展。
原民會今(26)日在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八角樓前舉行 2025 世界原住民族傳統運動會聖火引燃儀式,在耆老祈福及多族群文化展演中,正式點燃象徵傳承與連結的聖火,宣布臺灣正式進入國際原住民族賽會倒數階段。聖火傳遞於今(26)日起至12月10日前往55個原住民族地區公所,橫越全臺。
你能想像,在資訊與交通仍不發達的1950年代,一位德籍女性人類學者如何憑藉著對文化的熱情與執著,背著相機與筆記本,踏遍臺灣山海進行田野調查嗎?
馬來西亞陳氏宗親總會青年團參訪團一行17人,由馬來西亞陳氏宗親總會總會長拿督斯理陳湘發帶領來臺進行7天6夜的文化交流考察,僑務委員會於24日中午設宴歡迎,由副委員長張良民代表接待。他肯定馬來西亞僑界與臺灣關係緊密,總是積極參與僑委會舉辦的經貿交流培訓及華語文教育的推動。
工研院創新實力再獲國際肯定!素有「資通訊界亞洲盃」美譽的2025亞太資通訊科技應用獎(ASOCIO Award),今年工研院憑藉「文化×科技交鋒創新融合」摘下大獎,展現臺灣在文化與科技跨域創新服務上的國際影響力。
「自由花蕊」常設展今(24)日於中正紀念堂1樓常設展廳開幕,展示從1945年至今臺灣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歷程。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立法委員張雅琳、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處長張惠君、鄭南榕基金會終身志工葉菊蘭與董事長鄭竹梅、行政院人權及轉型正義處副處長廖怡如、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桃園市議員魏筠、政治受難者陳欽生、陳中統、高金郎、蔡金鏗、張則周、許晴富、伍國首、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艾琳達Linda Gail Arrigo、張香華(柏楊夫人)、謝秀美(謝聰敏胞妹)、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事件處理協會理事長蔡裕榮、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案件平反促進會理事長吳建東、中華民國觀光導遊協會理事長馬耀祖與秘書長杜鴻安、民主運動影像工作者邱萬興、多位學校校長、師生及政治受難者家屬出席,力推認識臺灣民主第一站的常設展。
臺東慢食代表隊參與菲律賓巴科洛2025亞太慢食年會,臺東縣長饒慶鈴昨(21)日以「永續發展和食物政策」(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od Policy)為主題,與巴科洛市議員Em Ang,從縣市首長的政策高度,對話亞太地方政府在推動永續發展與食物政策上的具體作為。
打開手機,點開社群媒體,各種亮麗的時尚潮流來來去去,但誰才是那恆久的第一浪潮呢?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簡稱史前館)今(21)日於康樂本館舉辦「第一浪潮︰臺灣原住民族當代時裝藝術展」開幕典禮,讓來自不同族群的時裝藝術在展覽中彼此激盪出創意的火花。這場展覽不僅是向傳統致敬,更是當代原住民族的美感力量的爆發,帶領觀眾探索臺灣原住民族如何透過時裝藝術,定義屬於自己的時尚。展期自即日起到2026年3月20日止,歡迎民眾踴躍參觀,一起慶祝這場永不退潮的時尚季。
教育部為培育原住民族青年領袖人才,增進國際視野與在地關懷的能力,並深化國際連結,114年首度辦理「全國大專校院原住民族青年領袖出國交流計畫」,由東區暨專科區區域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以下簡稱原資中心)―國立臺東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透過2階段甄選及培訓,帶領15位原住民學生至紐西蘭參加「世界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World Indigenous Peoples’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WIP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