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題報導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圖片

台灣最後的祕境 島嶼裡的遠方—— 中級山

你爬過台北101、逛過老街、走過夜市、大啖小吃,是否想感受不一樣的台灣?
那麼不妨試試我們推薦的另類渡假方式。走入雲霧繚繞的森林,上攀岩壁、下切溪谷,在密布的植被中找路,在爆汗與喘息中懷疑人生,有點蠻荒、些許探險,再加上很多的野性,這樣的旅程,就藏在尚未被世界廣泛認識的地方——台灣的中級山。

文化一「夏」 基隆漁業祭

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在地漁村延伸夜訪鎖管活動,白天推出漁村學堂、鎖管一夜干DIY、薯榔植物染等一系列漁村體驗,還有坐船參加獨特的海上王爺遶境,享受台灣夏天特有的「海海人生」。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圖片

夜釣一「夏」 基隆鎖管季

東北角海域的鎖管,佔全台灣產量的七成以上,邁入第21年的基隆鎖管季,也成為夏日漁業季的品牌。吹著沁涼海風夜釣,大啖盛產時鮮,探訪十多處漁港風情,享受台灣特有的豐富一「夏」。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圖片

讓永續成為可能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屹立在基隆八斗子海邊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始終熱鬧。
它是今(2025)年保育專家珍‧古德再次訪台的首站;也是導演李景白執導的沉船生態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的首映會場域。
館內不論常設展、特展,人潮始終絡繹。也有銀髮長輩在海科館樂齡學習中心組成海廢樂團,一起運用海廢做成的樂器玩爵士音樂;還有附設的幼兒園逕自帶隊,帶著小孩在場館內來場戶外教學,讓整個園區都成為教育場域。
戶外毗鄰的環保復育公園,鸚鵡螺、飛天掃帚,蔚為拍照熱點;望海巷潮境海灣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更以豐富的海底生態吸引到大批潛客。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圖片

尋找阿抹,遇見鯨喜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

七月初,台灣賞鯨的線上社群幾乎三兩天發出「鯨」快報,從花蓮港出海的賞鯨船屢屢傳回:三年未見的夢幻鯨種「虎鯨」來到台灣東部海域,而抹香鯨家族幾乎快變成日常款,還有抹香鯨寶寶主動靠近船身,連超少見的「朗氏喙鯨」都來報到,是來響應台灣的夏日盛會嗎?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圖片

守護海洋中的森林 台灣的珊瑚保育與復育行動

還記得《海底總動員》裡,小丑魚尼莫悠游其中的珊瑚礁嗎?現實中,這些繽紛夢幻的海底景觀,不只是動畫裡的場景,更是孕育海洋生物的「海中森林」。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都仰賴珊瑚礁而生。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暖化、污染與過度捕撈等破壞加劇,這些美麗又脆弱的家園正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在台灣,各界正在行動,運用科技優勢守護這片水下堡壘。

台灣與東南亞的藝文進行式 湄公河文化中心編織交流網絡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灣與東南亞的藝文進行式 湄公河文化中心編織交流網絡 圖片

台灣與東南亞的藝文進行式 湄公河文化中心編織交流網絡

今(2025)年4月,柬埔寨首屆「Chakto Program」現代舞平台計畫的徵選舞台上,多組舞者輪番登場。來自台灣,獲湄公河文化中心邀請擔任評審的藝起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吳維緯,形容舞者們的創作:「像Tuk Tuk(嘟嘟車)穿梭在城市巷弄般,那種毫不猶豫、生命力十足的能量,讓人動容。」
十月,湄公河文化中心將在寮國舉行藝術與社會行動會議,匯集台灣及東南亞的藝文工作者,持續編織跨國交流的網絡,搭起連結亞洲的藝文橋梁。

台北微醺夜 總有屬於你的祕密角落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台北微醺夜 總有屬於你的祕密角落 圖片

台北微醺夜 總有屬於你的祕密角落

你不一定嗜酒如命,也不一定是雞尾酒的愛好者。但是,你一定有和朋友聚會或和自己獨處的需求。
在台北,有著不少能滿足此類需求的酒吧。不管你尋求的是熱鬧喧騰,又或偏好隱密安靜,還是期待能像回家一樣的自在溫馨,都可以找到合乎個人需求的祕密角落。

喚醒經典.挑戰正統 司康的台灣味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喚醒經典.挑戰正統 司康的台灣味 圖片

喚醒經典.挑戰正統 司康的台灣味

說到經典的司康,會想到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的下午茶,將司康對半切開,抹上濃郁的凝脂奶油(clotted cream)和果醬,再搭配用骨瓷茶壺泡的紅茶,充滿著儀式感。
但司康到了台灣,不只多了芋頭餡、地瓜餡,還淋上華麗的鮮奶油,再搭配各式的泡沫紅茶、奶茶,展現司康的台灣味。

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圖片 - 新南向政策
放大檢視 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 圖片

灰白之間 洗石子建築的當代風情

到訪台灣人或外國朋友都愛逛的台北迪化街,除了體驗熱鬧的南北貨市集和感受當中的人情氛圍外,街廓裡逾百年的建築風情,不同時期的風格揉雜交融,是讓人移不開眼的亮點。而當中附在外牆、灰白色澤的洗石子,是街區裡安靜沉穩的存在,它被妝點在紅磚間,成為街屋牌樓洋風立面的裝飾,或與磚構造水乳交融,說洗石子構造是最富台灣味的建築特色之一,似乎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