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中,歐洲人橫越大洋,見到蔚藍海洋中綠意盎然的島嶼──台灣,驚呼「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時至今日,當飛機自雲端降落,從機窗俯瞰這片海上國土,「台灣就是海洋國家」的印象依舊鮮明。
16世紀中,歐洲人橫越大洋,見到蔚藍海洋中綠意盎然的島嶼──台灣,驚呼「Ilha Formosa!」(美麗之島)。時至今日,當飛機自雲端降落,從機窗俯瞰這片海上國土,「台灣就是海洋國家」的印象依舊鮮明。
2025年二月,台灣燈會在桃園登場,燈火輝映下的人潮也點燃了城市運輸的挑戰。單日最高湧入超過27萬人次,是平日運量的兩倍以上,成為桃園捷運自2017年通車以來一次嚴峻的大考。桃捷快速啟動疏運機制,翌日起秩序便逐步恢復,展現出年輕捷運公司靈活彈性的應變能力。
台灣如何被世界理解?是晶片之島?抗疫模範?性別友善的社會?還是民主自由的象徵?
這道題目沒有唯一解,也不是單選題。
因為台灣的樣貌,正在世界的注視中,不斷被看見、被重寫。
2025年夏天,一部沒有華麗包裝,卻以真誠平實打動人心的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在台灣上映,不到三個月,票房已突破三千萬,並持續創下佳績,躍升台灣紀錄片史上的前五名。這部紀錄片跨越世代與領域的鴻溝,觸發民眾對這片土地的情感。無論是科技界的重要CEO、產業先驅,或是一般觀眾,都在這部影片中看見了台灣半導體的起源、艱辛過程,以及展望中的未來新局。
由金馬獎導演蕭菊貞耗時五年拍攝的《造山者》,走訪台灣科技業的傳奇人物,從歷史縱深出發,探討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軌跡。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向國際里海計畫申請,以臺灣石滬為主題的個案計畫,成功地登錄在聯合國里海計畫網站的案例。
澎湖石滬群數量多達609座,滬堤長度綿延超過133公里,宛如海上長城;尤其是吉貝嶼石滬現存101座,密度是世界第一。
不只數量,在澎湖、桃園新屋等地,這些超過300年的石滬群,就形式的豐富度與文獻資料的完整性,堪稱「漁業文明的活化石」。
這些古老的石滬群,在地方滬主、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之下,順著潮來潮往的更迭,推出「親近石滬」的體驗活動,讓永續海洋的守「滬」之心,永留傳。
宜蘭頭城被稱為開蘭第一城,僅600公尺長的老街,卻是全宜蘭文化資產密度最高的老街;五漁港造就的海洋文化,在老街匯聚。
時勢變遷,頭城從沒落到振興,農曆七月聲勢浩大的頭城搶孤、邁入第十屆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逐年湧入的衝浪客與新住民,讓頭城展現了多元又平靜,熱鬧又穩重的風貌。
你心中的九份是什麼模樣?
是石階旁高掛紅燈籠,摩肩擦踵的熱鬧?還是有著動畫《神隱少女》相似場景的奇幻?也許是電影《悲情城市》裡的淒美?又或是夜晚遠眺海上漁火的靜謐?九份這座曾因淘金採礦而繁盛的山城,幾經起落,仍不斷吸引人們在此駐足、定居。九份的美,千變萬化,一百個人就可以說出一百種迷人的樣貌。
燒製陶瓷是一種古老的民生技藝。英國陶瓷藝術家艾德蒙.德瓦爾(Edmund de Waal)走訪東西瓷鄉,將歷代瓷器背後糾結的歷史脈絡,以及眾人的風靡與狂熱,寫成了《白瓷之路》。
在台灣,足以名列世界陶瓷重鎮行伍中,是有「台灣景德鎮」別稱的鶯歌。雖然沒有什麼傳奇或戲劇性的過往,但她,也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茶文化自東方啟程,隨著海風一路西行,不僅改寫了世界經貿的版圖,也悄悄滲入各國的語言。凡是「茶」發音近似tea的地區,多半承接自福建、台灣的出口路線,受到閩南語「tê」的影響。
曾經,台灣茶馳騁國際市場,開啟了屬於這座島嶼的「大航海時代」,島上許多城鎮因茶而興盛,名聲隨香氣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