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新台客 東南亞移工移民在台灣
2017-07-06

q1

新台客 東南亞移工移民在台灣
 

為了打破台灣大眾對於新住民的理解與想像,由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和南洋台灣姐妹會、燦爛時光書店所策劃的「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特展,集結柬埔寨、印尼、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移民與移工的生命故事,透過個人生命史,拉開時間長軸,道出不同以往的移工、移民印象。
 

羅列三大主題,「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特展,聚焦近50年間東南亞移民移工歷史,透過生活物件、影像、聲音、創作,帶領觀者從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族群的文化與價值。

 

a1
大小不一的紙箱乘載 東南亞移工們的思念,送往家鄉。


連結東南亞,向前推進50年

展區主題之一的「冷戰、反共、排華:半世紀前的東南亞移民」,將台灣認識移民的時序向前推進,藉此讓大眾理解,早於1960、1970年,即有東南亞移民來到台灣。

負責規劃策展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展示組研究助理周宜穎表示,此次特展舉辦前,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曾舉辦過新移民、新住民等相關主題展覽,但大多聚焦於近代台灣移民或新住民。

然而,1960年代二戰結束後,受反共、冷戰國際局勢影響,即有一批東南亞華僑來台定居、就學。例如展區中列舉的印尼華僑黃運土,當年就隨著父親和姊姊來台定居,落腳在屏東長治,甚至與隨後陸續來台生活的印尼鄉親,在長治一帶形成華僑聚落。

周宜穎解釋,早年不少中國大陸福建、廣東沿海一帶居民,為了謀生,離開家鄉「下南洋」抵赴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異鄉打拚謀生。

幾代經商的華僑黃家當年也是循此路徑定居印尼。而後印尼排華事件期間,黃運土父親藉觀光之名來台先行探路,偶然停留屏東歸來時,深感當地風土、氣候環境與印尼家鄉極為相似,決定舉家來台定居,當年甚至獲得故總統蔣中正接見。

 

a2
來自柬埔寨的蘇科雅與先生相識結婚, 認真地學寫中文,為新住民們發聲。


幾幀黑白、泛黃照片、在印尼生活經商時用的算盤以及遠從家鄉運來的鐵鑄床架,重現當年黃氏家族落腳台灣的生活軌跡。

除了黃運土一家,展區也設有越南華僑來台的介紹。一旁的越南展區,即是由越南華僑黃光慧所提供的展示物件。

近來,因敘利亞內戰等國際事件,難民議題備受外界關注。然而1975年南北越統一,不少人出逃。政府在1978至1988年期間,也曾在澎湖西嶼鄉與白沙鄉講美村設有難民村,收容自越南出逃、近2000名的民眾。當年黃光慧及家人即是隨著此波逃離浪潮,出走至台灣的華僑之一。

在2003年難民營拆除後,相關歷史故事為人淡忘。然而,在展區裡,透過黃光慧所提供早年暫居難民營的證件、舊照,彷彿重現越南僑民遠渡重洋,抵達台灣的歷史現場。

 

a3
展會邀請泰國華僑江容珍等新住民,畫下心目中 對家的想像。


打破想像,重寫生命故事

「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灣」展覽,一改近些年聚焦於新住民、新移民的策展主題,選擇將時間軸拉長、放大,期待打破外界眼中對「新移民」、「新移工」的集體印象。「希望透過不同國家的移民、移工,發現他們各自的文化、歷史與生命故事。」周宜穎說。

轉至展區的第二主題:「為何而來:他與她的台灣故事」即呈現14個泰、柬、越、印、菲等國移民移工故事,有家庭主婦、電台主持人、社區營造者、漁工,展覽邀請他們以「家」為發想,說出過去、現在與未來家的樣子。

來自泰國的江容珍,與先生相識相戀前,是獨立的上班族女性,不僅擁有大學經濟系高學歷,還能說一口流利的道地英文。而後因為在泰國經商的先生職務調動,讓她遠離家鄉,來到高雄美濃,開始不同以往的生活。

先生身為家中獨子,江容珍不僅肩負照料一家大小的長媳角色,操持家務,還得適應人生地不熟的異鄉生活。初來乍到的不適應,讓她備感艱辛,直到女兒長大入學,她成為學校志工媽媽,心房才漸漸打開。擺放在展區旁一同播放的紀錄影片,訴說了江容珍從陌生到熟悉的異鄉生活,那小小的一方廚房就成為她舒緩鄉愁的出口。

她在影片裡,娓娓道來17年來在美濃農村的傳統生活,並展示了她透過簡單幾筆畫下的圖畫,對於家的未來想像。一片藍天下,一邊是台灣透天厝、一邊是泰國的屋子,她企盼能夠自在往訪台、泰兩地家鄉。

 

a4
「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特展,透過生活物件、影像、聲音、創作,帶領觀者從不同的視角理解移工、移民。


另一個人物主角,則是來自於柬埔寨,亦是南洋台灣姐妹會第一任理事長蘇科雅的故事。

生長於柬甫寨紅色高棉時期,當時一心想脫離赤色恐怖的蘇科雅,遇上正想透過婚姻仲介找尋伴侶的先生,兩人透過朋友而結識。兩人初見面時,先生驚艷於蘇科雅一口流利的英文,也符合他理想中配偶的條件,因而決定結婚。然而,儘管蘇科雅擁有護理專業,在台灣生活時,卻總是受到質疑無法照料小孩,她深知唯有識字才能為自己發聲,當時便參加美濃創辦的第一屆外籍配偶識字班,並成為南洋台灣姐妹會第一屆理事長。

在異鄉展現堅強意志力,還有正就讀中山大學社會系碩士班的新住民阮氏貞。在越南擁有大學學歷的她,與先生結識來台後,卻總是遭人詢問學歷,而她總是無奈地應答:「是要問我越南的呢?還是台灣的呢?如果問的是越南的話,答案是大學,而台灣的學歷,我只有小學。」不服輸的她,現在不但成為電台主持人,還身兼社福工作,時時刻刻幫助他人。

特別的是,在移工展區,除了大眾認知中多半從事勞雇工作,裡頭還有不少移工擔任翻譯等白領工作。

周宜穎解釋,目前台灣六十多萬移工人數中,有六萬多名人士從事白領工作,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例如,展區主角之一的楊玉鶯即在台從事翻譯、仲介等工作。擁有越南華僑身分的她,當年來台就讀暨南大學中文系,而後從事翻譯工作。

平日於醫療機構擔任看護的Linda,工作之餘還自學攝影技巧,除了為同為來自印尼的同鄉拍照留念,還邀集夥伴成立婚紗拍照工作室,為因來台工作而在此結識的印尼佳偶拍攝婚紗照。忙碌之餘,她甚至在台成立的印尼空中大學,不放棄任何進修機會,為有朝一日返國的計劃,提早預做準備。

 

a5
「新台客:東南亞移民移工在台灣」特展,透過生活物件、影像、聲音、創作,帶領觀者從不同的視角理解移工、移民。


「新台客」進行曲,共寫新未來

在「新台客歷史進行曲」展區,則特地布置成不少移工移民聚集的台北車站。介紹包括自1990年代起積極為移工、移民爭取權益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及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以及南洋台灣姊妹會、四方報、燦爛時光書店等民間組織。

其中,還介紹由彰化南郭國小師生發起幫助新移工的公益行動;另一頭的年表大事記,則帶觀眾關注移民移工大量成長的1990年代,關於相關法規、人權及社會正義的議題,及四方報、南洋台灣姊妹會等社團的行動紀錄。

「從歷史以至個人是希望透過不同的生命故事,讓大眾重新認識這群新台客,而後思考,並創造新的台灣。」周宜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