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教室外的文化課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在台東
2018-05-24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老師劉政暉及幾位學生專為來台移工發起。(林旻萱攝)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老師劉政暉及幾位學生專為來台移工發起。(林旻萱攝)

 

隨著東南亞移工來台人數增加,以及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我們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越來越緊密。然而對這些生活在周遭的異國面孔,我們是否試圖了解,甚或給予關懷。

台東有間由學生發起的東南亞移動圖書館,他們募集東南亞語言書籍,無償提供移工借閱,用移工熟悉的文字緩解思鄉的情緒;隨著相處時間演進,學生與移工一起唱歌跳舞、分享美食、語言交換,以改善東南亞移工的生活環境為出發,為在異鄉的心帶來了溫暖,也讓友誼在彼此心中萌芽。

 

林旻萱攝林旻萱攝

週日的近午時分,我們來到台東市光明路上的印尼生活館,尋找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的蹤影。

只見外頭擺了張長桌,沒多久幾位高中生魚貫地進入店內,熟稔地和老闆娘打了招呼。頃刻間拖出一只行李箱,扛上長桌打開,將充滿異國風情的紗巾當作桌布,俐落地在桌上擺滿了印尼語、越南語、泰語的書籍,愛情小說、驚悚文學、美味食譜等各種內容,不到半小時,東南亞移動圖書館就正式開館啦!

善意的起點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由均一實驗高級中學老師劉政暉及幾位學生專為來台移工發起。在這裡借書不用借書證也不需要身分識別,即使彼此的語言不那麼通暢,但憑著信任,只要向學生館員登記,付上押金,就能無限期借閱。

均一高中老師劉政暉與學生帶著親手製作的點心前往台東富岡漁港,並現場唱起印尼情歌,希望讓東南亞移工感受台灣人的友好。(劉政暉提供)均一高中老師劉政暉與學生帶著親手製作的點心前往台東富岡漁港,並現場唱起印尼情歌,希望讓東南亞移工感受台灣人的友好。(劉政暉提供)均一高中老師劉政暉與學生帶著親手製作的點心前往台東富岡漁港,並現場唱起印尼情歌,希望讓東南亞移工感受台灣人的友好。(劉政暉提供)

說是圖書館,其實更像書攤,每周前來借書的人數多寡不一。不屬於校內課程,更沒有志工時數,當其他年輕人在逛街玩樂時,這群學生卻堅持在寶貴的週日時光前來開館。看著他們自然地與往來的移工打招呼,讓這間一張桌子見方的圖書館,充滿對移工關懷的滿滿暖意。

這一切的緣分,就從一門課開始。

任教社會科的劉政暉,包辦高中部全年級的公民、地理、國際連結課程,曾在國合會任職,負責印尼事務,加上自己赴印尼旅遊時受到當地人許多幫助,東南亞國家的溫暖人情讓他印象深刻。長年關注移工議題,課堂上劉政暉也會與學生分享東南亞文化與在台移工的生活情況。這些異國面孔,如此貼近台灣人的生活,然而多數的民眾對他們卻是十分陌生與疏離。因為不瞭解,所以產生許多想像與誤解。劉政暉和學生們希望藉由一點小小的活動,為這樣的關係帶來改變。

2017年5月開齋節前夕,劉政暉與學生帶著親手製作的炸香蕉、辣椒蛋等異國點心,到台東富岡漁港與移工分享,學生們還以吉他伴奏秀了大家苦練的印尼情歌,現場熱鬧而溫馨。

在這個被劉政暉笑稱是「勞軍」的活動裡,學生因而有機會與移工近距離接觸,親眼見識移工在船艙的狹小居住空間。長時間的海上工作,語言不通外,或許還帶有歧視的船上生活,內心悽苦不安有如孤島。即使生活如此艱辛,但看到學生的付出,他們還是以開朗的笑容回應,這一切讓學生們心有所感。

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與移工們進行語言交換課程,隨著相處時間推進,彼此的情誼也一筆一畫的刻進心坎裡。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與移工們進行語言交換課程,隨著相處時間推進,彼此的情誼也一筆一畫的刻進心坎裡。學生們利用課餘時間與移工們進行語言交換課程,隨著相處時間推進,彼此的情誼也一筆一畫的刻進心坎裡。

希望為移工做些什麼的使命感,就這樣在幾位學生心中萌發。在一番討論激盪後,移動圖書館的概念逐漸成形。他們向東南亞書店燦爛時光募書,前往台東市人潮聚集的秀泰廣場外擺攤。沒想到第一天就遭到驅趕,也許是上天的安排,劉政暉和學生不知該何去何從時,他們遇到之前在漁港擔任移工翻譯的李秀蓮。這位從印尼嫁到台灣近二十年的新住民,就住在秀泰廣場附近並經營印尼生活館,販賣各式來自印尼的日用品與雜貨。聽聞劉政暉他們的理念,二話不說便慷慨地讓這群師生使用店面外的空間,東南亞移動圖書館就此有了落腳處。

美食是最平易的文化交流

不僅無償提供空間,身兼人力仲介的李秀蓮,每逢回印尼洽公探親時,便會自掏腰包為移動圖書館帶幾本新出版的小說,學生在移動圖書館顧攤時,她也會協助翻譯和介紹。

深知移工與新住民在異鄉的辛苦,每逢周日李秀蓮更會使出她的好手藝,用自己磨製的印尼香料煮上幾樣道地小吃,照顧移工們的胃,也撫慰他們寂寞的心;移工則暱稱李秀蓮「Mammy」。

每逢周日移動圖書館開館,李秀蓮也會熱情邀請劉政暉和學生一起享用。餐桌上紅燒牛肉、咖哩雞肉、涼拌沙拉等美味的印尼料理,還有劉政暉帶來的台式泡菜、滷豆干等台灣味,移工、學生、劉政暉、李秀蓮大家圍坐一起吃飯談天,席間中文、印尼文夾雜,感覺像家人一樣。美味的食物、爽朗的笑聲,也模糊了國籍的界線。

有時學生也會跟著李秀蓮學做菜,將辣椒、香料、花生、椰子糖等材料在石缽裡磨碎,再加上印尼的醬油膏,淋在切好的青芒果和鳳梨上,又辣又香甜的水果沙拉就完成了。大家一起切菜,一邊閒話家常,還會分享各種水果的印尼發音。

除了飲食,當移工們在印尼生活館裡歡唱卡拉OK時,也會熱情邀請學生們一起唱歌,李秀蓮甚至會將店內展示的印尼傳統服飾讓學生換上,並教她們跳起傳統舞蹈,文化的交流就如此不知不覺,一步步拉近彼此的距離。

語言交換讓友情增溫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用行動證明,無論再微小的善意, 都能在彼此的心裡泛起漣漪。東南亞移動圖書館用行動證明,無論再微小的善意, 都能在彼此的心裡泛起漣漪。

歷經一段時間的相處後,也許是學生的真誠打動了李秀蓮,她向劉政暉詢問能否教她寫中文。「要把自己不懂的、脆弱的那面展現出來,其實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很不容易的。在累積的過程中,她們相信學生是可以教她們,不會笑她們的。」劉政暉說。

然而上課當天,事情卻有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原本預定要教已有一定中文表達能力的李秀蓮閱讀認字,有助她在合約、銀行往來文件等的閱讀。只見李秀蓮面色凝重地將劉政暉他們一行人帶到權充為教室的印尼生活館2樓。簡單的一面白板和幾張桌椅,裏頭已坐了幾位移工在等待,看見劉政暉他們,立即露出往常燦爛的笑容與渴望學習的眼神,似乎忘了整天工作的辛苦。「先幫他們上課,他們比我更需要學中文。」李秀蓮說。

原來不久前一位移工在缺乏翻譯的情況下,雇主讓他簽了份條件十分不平等的合約,在幾天連續24小時的工作下,他提出休息的要求,卻遭雇主找人毆打他,最後被遣返。說起這段過程,李秀蓮還是好生心疼,試想如果她能在旁邊,或是他們能看懂中文,是不是能減少類似的憾事。

劉政暉(右2)和李秀蓮(右1)共同促成東南亞移動圖書館這樁美事。劉政暉(右2)和李秀蓮(右1)共同促成東南亞移動圖書館這樁美事。

就像我們小時候學認字一樣,學生們從注音符號開始教起,帶著移工念發音、練寫字。甚至是握著移工的手,一筆一畫的在生字簿上練習,「課程結束前我教姊姊寫她的名字,她眼眶濕濕地跟我說原來自己的名字是這樣寫。」當下的感動讓學生李紫緹印象深刻。

因為移工們工作的關係,每次前來上課的人數、程度都不一定,學生們機動性在簡易教室裡分組教學,除了學生教移工中文,單字教學時也會請移工指導印尼語的念法。劉政暉表示,教中文仍有一種給予,無形中會有上對下的關係,但他與學生都希望他們與移工之間的關係是對等的,彼此用中文及印尼文互相學習,讓移工相信自己也有付出的能力。

即使課業、社團等各種活動已將生活排得滿檔,但學生仍利用課餘時間討論教學內容。他們以移工生活會遇到的狀況為發想,如看醫生、買車票、看電影等,設計生動的上課講義。今年寒假,這群來自台中、台南、花蓮等地的學生,明明就是返鄉放假的日子,還特地回到台東進行兩天的密集中文課程,甚至相約搭車前往富岡漁港,想更了解移工的工作情況。

a1

「有時候事情繁多,很想放棄,但心裡就會有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她放棄了,以後誰教他們中文?」學生張慧懿說。經過長期的相處,學生與移工之間像是朋友家人般的情感,也讓他們主動關注移工相關的社會議題,透過研究文獻或是與其他耕耘東南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聯繫合作的機會,沒有為志工時數,也不是課業需要,一切都是學生自發的使命感。

東南亞移動圖書館凝聚了一群師生對移工的關懷,借出幾本書不重要,他們就是想讓移工們知道,有一個地方,有群人固定會在這裡陪著他們。當文化交流成為日常,會發現彼此的良善與相似,帶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也共同為這群遠道而來的朋友點盞溫暖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