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回到兒時的美好 回到兒時的美好 手作體驗的驚喜與滿足
2020-01-27

每個大人來Fun-Maker,都會變成小孩子。(莊坤儒攝)

每個大人來Fun-Maker,都會變成小孩子。(莊坤儒攝)
 

坊間的手作工作坊越來越多,無論是在百貨公司或市集裡,都可見到職人們教學的身影。手作體驗逐漸成為趨勢,反映了台灣人對傳統工藝的思維正在改變。

 

在佈置典雅的台中中友百貨公司,許多人正隨意瀏覽著架上精緻的商品,但一處卻傳來陣陣木塊的聲響,打破了靜謐。幾個小時後,一群女子們,衣服上沾黏了幾片木屑,手上拿著木板凳,心滿意足地走出百貨公司門口。

手作工作坊將成趨勢

去(2019)年7月中旬,中友百貨與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合作,策劃了為期十天的「手感體驗展售會」,期間推出了200多場職人手作體驗課程。不同於平日消費的單調與快速,課程提供了手感的溫度與學習的樂趣,成為市場中新奇的選擇,吸引了許多消費者報名參加。

以促進手作創業者交流的亞洲手創展,串連超過20個亞洲城市。從2016年開辦以來,參加的手創品牌與組織從100家成長到500家以上,可見手作市場正在不斷擴大。

「工藝師開工作坊,在未來會成為常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認為,現在大眾對工藝師的印象停留在生產作品,但是在未來,體驗課程將會成為工藝師重要的工作項目。而這也宣告,台灣的工藝產業將從傳統製造業轉型為知識服務業。

陳明輝引用《體驗經濟》一書中的原理說明,體驗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娛樂的、審美的、教育的、沉浸的面向,消費者在前兩項活動中是消極接受的,在後兩項中是積極參與的。過去工藝產業屬於「審美的」,大眾透過參觀展覽及市集,欣賞工藝之美,但現在工藝產業走向體驗型態,也朝向教育及沉浸式發展。工藝不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種體驗與學習。

五感體驗融入教育

為了協助台灣的工藝產業轉型,並帶領現在這一輩年輕人體會工藝之美,陳明輝在2017年成立了「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過去兩年多的時間,他提著皮箱,走過一間間的學校,拿出各式各樣的教案,向校方說明這些工藝課程如何連結「素養導向」的108課綱;同時,也教導工藝師如何成為老師,將一個精緻的手作品,拆解成一個個教學步驟。透過媒合學校與工藝師,陳明輝希望下一代從小就能在課堂中體會到工藝的樂趣與價值。

「你有看過流著樹汁的木材嗎?」陳明輝微笑著問。重視體驗的課堂上,學生聽到的不是單調的操作指令,拿到的也不是乾燥的木材,而是斧頭劈開木材的聲音,以及新鮮還帶著樹皮的木料。透過聲音,可以判斷木材的特質;透過嗅覺,可以聞到強烈的木材香;透過觸覺,可以感覺木材的纖維粗細。充滿五感體驗的木作教育,目標並非是職業訓練,而是感官與知性的盡情體驗。

木工課上的體驗,震撼了學校老師,加上手作工作坊的風潮興起,使校方逐漸看見工藝更高的價值,不再將工藝視為正式課程外的附屬品。原本無多餘預算的學校,也願意申請專案經費,以聘請工藝師到校教學,透過明確的課程目標與詳細規畫,帶領學生從工藝體驗中認識素材,進而了解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傳統工藝轉型為體驗服務

這波工藝轉型的趨勢,也影響了一些傳統工廠,朝向體驗與教學的方向發展。位於台東多良車站附近的向陽薪傳木工坊,在八八風災後成立,以解決災後帶來的漂流木問題。十年間,以生產為定位的經營方向,逐漸出現了問題。木工坊距離傢具木材的原料產地及市場遙遠,扣掉運輸成本後,利潤所剩無幾。也因為體驗經濟的啟發,所以逐漸轉型成為工作坊及生產教材的基地。

「向陽薪傳木工坊後面的一大片樹林,是木工課最好的教材來源。」陳明輝表示,雖然多良缺乏生產傢具的木材,但是擁有豐富的教材用木料,可以提供學校木工課使用,也可以透過舉辦工作坊,結合當地故事與特色,給消費者獨特的體驗。

木工坊的轉型,是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協助的案例之一,其他還包含師資培訓基地的建立。受過教育訓練的工藝師,在基地對外開課,將製作工序轉化為教學與體驗設計,讓消費者在手作過程中對於素材及技藝有更深層的理解,進而提升工藝品的附加價值。

「最近我們受到很多商場與市集邀約,但因為最近忙著工藝師進校的事情,與中友百貨合作這類大型活動,一年幾乎只能辦一檔。」從陳明輝的話中,可以發現市場已經意識到「手作體驗」是門好生意,工藝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段讓人的感官與求知欲都被滿足的難忘過程。
 

學生從手作體驗課,學習素材性質並培養探索精神。(林旻萱攝)

學生從手作體驗課,學習素材性質並培養探索精神。(林旻萱攝)
 

重拾童心的溫馨小店

位於台北內湖的Fun-Maker,就擁有這般魅力,讓國內外的消費者不遠千里,走進巷內的小店中,重溫手作帶給人的平靜、快樂與成就感。

Fun-Maker是一家運用雷射切割技術的手作坊,營業項目以手作教學及工作坊為主,並透過臉書與體驗平台Niceday、Pinkoi宣傳課程消息。作品主要為木作的器物,包含各式出現在電影內的槍,以及生活中實用的燈、時鐘、野餐箱與手提音響等等。

走進店內,目光馬上被入口處的木作玩具吸引,有滾珠遊樂園、齒輪時鐘,還有刻著「轉動台灣」的檯燈,台灣造型的燈座上有著一個齒輪,握著手把旋轉後,燈泡就會發亮。琳瑯滿目的創作,讓每個上門的客人都瞬間變回孩子,重拾幼時的好奇心。

「嗨!」老闆娘喬安微笑著招呼,緩緩從裡面走出,並端出一壺剛泡好的熱茶。室內木製的擺設,在鵝黃燈光的薰染下,伴隨著茶的熱氣與清香,營造出溫暖的氛圍。喬安指著牆上滿滿的照片,依舊微笑著說,「那是客人的回憶,也是我們的。」照片中的人物有老有少,有台灣人,也有來自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等不同國家的旅客,但相同的是,他們與自己作品合照時都露出了燦爛笑容。

老闆Mac靦腆地從另一面牆上拿下一把木槍,簡單介紹操作步驟之後,就瞄準桌上的木製人形靶射擊。「韃」的一聲,木靶立即倒下,這強度令人難以相信,牆上所有木槍的子彈都只是橡皮筋。Mac的話不多,只是簡單地介紹一把又一把的得意之作,但眼神裡充滿期待與興奮。而最新的一把,是安裝馬達的衝鋒槍,可以一邊轉換方向,一邊連續發射橡皮筋。

精心設計體驗時光

店內所有精緻的作品,都來自Mac設計,然而,五年前的他,其實是一位擁有15年資歷的電子業上班族,完全沒有機械背景,只是單純喜歡動手做。為了自己的興趣及對教育的理想,Mac與秉持相同信念的太太喬安,開了這家店。他們認為動手創作是展現自己的一種方式,不用被社會期待束縛,而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們的商品是體驗。」喬安認為Fun-Maker的定位在於提供體驗,讓消費者在一段獨處的時光,享受創作,而非以完成作品為目標。為了創造體驗,客人看到的布置、品嚐的茶、穿的圍裙,處處都是貼心設計,以營造家的氛圍。喬安也會觀察客人的需求,有些人想要享受獨處時光,有些人想要聊天,她會視情況轉換互動模式。這些細節成功抓住客人的心,曾經有香港旅客二度拜訪時,興奮地說:「我好懷念你們的茶和你們喔!」

為了讓客人可以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Fun-Maker雖然一個時段可以收八位學生,卻也接受客人提出單獨製作的需求。因此,有客人每年生日都會單獨預約,來作一個禮物送給自己,在生命重要的時刻,享受寧靜時光。

在這個空間裡,每個人可以在主題內選擇自己想要做的木作,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曾經有位女軍官赴美受訓前,到店內製作了一把溫徹斯特步槍與P90衝鋒槍,然後帶到國外與當地朋友交流。也有一位家中開雜貨店的蘭嶼女孩,為了因應島上第一間便利商店即將營業的衝擊,決定來學習雷射切割技巧,製作具有在地特色的紀念品,以面對競爭。

每個客人上門的理由都不同,但是「每個大人來這邊的時候,都會變成小孩子。」喬安笑著說,Mac的設計有種魔力,會讓每個進來的客人找回童心,即使是大學教授,也不畏旁人眼光,想參加為兒童舉辦的電路冬令營,只為重溫作出手提音響的感動,並期待創作更多自己的作品。

工藝的價值超乎作品本身

客人的正面回應,逐漸為Fun-Maker建立口碑,吸引知名車廠邀約,為VIP客人舉辦工作坊,結合品牌元素創作作品;Fun-Maker也會透過紙飛機比賽這類活動,讓客人完成作品後,在競賽中與其他人產生互動,也從中與作品建立更深的連結。

很多人看見Fun-Maker獲得好評後,紛紛給予製作材料包販售的建議,但是Mac與喬安認為,這種方式容易忽略設計師背後付出的心血,低估技術與創意的價值,因此他們堅持以教學與體驗為主,帶大家認識簡單的機械原理,然後鼓勵大家發揮創意,作出自己想要的東西。

五年了,這間隱身在巷子內,吸引著國內外顧客的小店,是一對夫婦實現夢想的地方,他們希望每位客人進來時,都能感覺到家一般的溫暖,不斷地想要回來。也希望有更多人能知道,台灣的Maker(創客)除了機器人之外,手作技藝的實力也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