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給家人的一棟「情書」 一冊大木家屋
2020-02-10

對細節近乎苛求,固執近乎到任性的楊三二,堅持親手構築一棟與環境共生、讓地球呼吸,為家人遮風避雨的永續綠建築。(林格立攝)

對細節近乎苛求,固執近乎到任性的楊三二,堅持親手構築一棟與環境共生、讓地球呼吸,為家人遮風避雨的永續綠建築。(林格立攝)
 

座落在島嶼南端,離屏東枋寮車站不到五分鐘的車程,有一棟兩層半樓高的白牆日式建築。這是一棟依著日式工法施作、採全榫接的大木家屋,是楊三二50歲那年的願望。但從構想、繪圖、選料、立柱、上梁、屋頂等工序,就他一個人,靠一冊書,起一間厝,一鑿一刨,一刀一刻,施工即將迎來了第18個年頭,蓋屋的工程還在進行中。

 

結縭37年的妻子陳慧娟最了解枕邊人,她一語道出蓋屋18年的秘密,「別人三天可以做好,他要做一個月,慢慢磨,而且他用他的邏輯在做事,就是要一勞永逸,想得很遠很遠。」對細節近乎苛求,固執近乎到任性的楊三二,堅持親手構築一棟與環境共生、讓地球呼吸,為家人遮風避雨的永續綠建築。

全榫接的綠建築

起心動念是2000年時,楊三二想為夫妻倆退休後找一個住所,自己蓋一個家。另一個深藏在心底深處的是他對一個「家」的渴望。楊三二的父親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當年父親無故被牽連入獄,家中頓失支柱,家人四散謀生,讓他對家有一個憧憬,想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楊三二小學畢業後,就投入各式的工作。從機械、土木再到石化工程,曾到過沙烏地阿拉伯擔任技術士操作重型機械,在台灣參與過中沙大橋、德基水庫還有國道一號后里路段工程。因為這些歷練,楊三二打從心底不喜歡鋼筋水泥,因為石化物料生產過程會釋放巨量二氧化碳,更消耗許多熱能。

再加上水泥建築過了使用年限後,漏水需要花大筆錢翻修,「樓仔厝,就是漏仔厝(台語)」,楊三二的女婿童裕謙說起諧音的雙關語,建材又不能重複利用,拆除重建都是一筆費用。

2003年接觸到由日本建築師松井郁夫等人編訂的《木造住宅私家版仕様書》一書,發現木造建築友善環境又環保永續,是楊三二心中的理想住宅。雖然看不懂日文,但裡面有漢字,還有圖解,書中每個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昔日工作的訓練,讓他看工程圖很在行,找不到人會畫圖、能施工,對木工完全外行的楊三二就決定照著書自己蓋,這也是「一冊大木家屋」名字的由來。
 

一冊大木家屋的藍圖,就像楊三二寫給家人的情書。(林格立攝)

一冊大木家屋的藍圖,就像楊三二寫給家人的情書。(林格立攝)
 

用時間換取空間

畫好設計圖,開始四處去找木料。選用加拿大的花旗杉,進了一萬多材(建築構件的單位)的木料,送進枋寮車站旁跟台鐵租借的倉庫,楊三二每天跑倉庫,依著書上教的,幫每一段木料編號,日本人以50音標註,他自創以子午卯酉標示方位。房子的中心選用接近樹心的木料,靠近外圍的部分,用的就是靠近樹皮的木材,楊三二解釋:「想像木造建築物就是一顆樹,把它分解開來,從中心輻射出去。」每一根木頭要適才適所地安置在正確的地方。長年看著父親蓋房子的大女兒楊淨淑說:「蓋這種房子最難的是一開始的選料,也是大木師傅最重要的事情。」

等待木頭乾燥後,之後就是榫頭、卯眼的加工。「花最多時間是在做榫接的地方,那個要求的精準度要夠。」楊三二說。卡榫不能做得剛剛好,要預想到天然材料會隨著氣候膨脹收縮,所以卯眼要加工成「大進小出」的梯形,這樣一來榫頭叩進去時會卡住,再靠木槌從外施力敲入,這樣才能卡得牢。

蓋房子的準備期超乎意料的久,回想這17年多的光景,楊淨淑說:「在倉庫那段時間最難熬」,童裕謙補充:「那時候就每天去(倉庫)加工,挖這些木頭的榫頭。我們都不知道他的進度到哪裡,做到什麼程度。」「在倉庫的時間有沒有一年?」「八、九年」這數字一蹦出,讓人瞠目結舌。但童裕謙爆料,楊三二生性愛聊天、社交,「這過程中,遇到朋友來聊天交陪大概花了五年的時間。」

蓋一棟房花這麼久的時間,外人都不免質疑到底能不能成,但楊淨淑說:「我們不會質疑爸爸,因為我從小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把金龜車從一個空殼修到可以上路,把所有零件拆光光,再一個個組起來。我不會覺得他做不到,只是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

曾經任職日商營造廠,楊三二說:「我知道日本營造廠的規矩,要先想清楚、計畫好,設計圖要標清楚,才開始施工。缺工沒有人,就是用一個人的時間去抵四、五人的時間。」

房子蓋太久了,夫妻倆也按捺不住,沒算好良辰吉日就先搬進去,但房子只有木架構,連牆壁都沒有,就先在屋裡搭帳棚,儼然屋中屋的概念。順著工序,才一步一步接了電,去年暑假才有了水,年底浴室才完工,不用再跑到別處洗澡。

如今內結構已大致完成,但二樓挑高處的欄杆還沒裝上,只留著榫頭。楊淨淑解釋:「日本的做法是一個工班在平地組好之後再吊上去,可是我們沒有吊車,沒有那麼多工人可以在木樁的兩頭一起打榫頭,我爸爸只有一個人,他必須要去思考只一個人工作的工法。」楊淨淑的語氣中帶著驕傲與不捨。在缺乏支援的情況下,他必須顧念著每一個工作的環節,也無怪乎楊三二工作中的背影總讓人從心底由升敬意。

細節裡的魔鬼

想要蓋一棟可以長長久久的房子就得一切照起工(台語)。楊三二想把事情做好的用心極致,體現在房子裡任何一個直線、轉角。「每個角落都是收尾的地方」,楊三二說。

一進到屋內,楊淨淑導覽木屋,就先帶我們五體投地的趴在地板上看,「每一個細節都是我爸做的,這個拉門的軌道很特別吧!不用輪子,也不會脫軌,鋁條是為了讓拖拉門滑動的時候更順暢。」她語帶驕傲地說。地板的木料有四公分厚,踩過去很紮實,不會有伊呀伊呀的聲響。天然的物料會隨著氣候膨脹收縮產生縫隙,因此地板是講究地將橫向跟縱向裁切的兩塊木料拼組在一起,加強它的強度、防震,不會錯位。

窗子做成向外斜推,楊三二解釋道:「主要跟空氣對流有關。斜推出去就有一個斜面,當風吹進來時,會依著玻璃的斜面往室內吹,把室內的高溫空氣導流向上。這種外推的窗型,你推開多少,進來的風量就有多少,跟左右開的窗子只有一半的通風量不同。」在靠近屋頂處,他也設計一個百葉窗,讓熱空氣可以隨氣孔宣洩到外頭。

牆面板用天然石灰抹壁,因為石灰不吸熱,太陽如何照射都不會升溫。又因為石灰會吸收空氣中的水份,石灰牆吸水飽和,就能把外界的溼氣擋掉,調節濕度,只差在石灰施工的過程比水泥費工而已。

木造房子最怕「水」,因此斷水、洩水、防水的工事做得好,就能夠一勞永逸。

門口的木柱與地基的連結處,一般的做法是在基石內挖一個凹洞,讓木柱直立其中,但遇到雨水,水會順著木柱流入凹槽內,長久下來,木頭浸在水中就易腐壞。楊三二自創的做法是將交接處切出斜角度,讓雨水順著斜度洩水,使水分不停留,木料自能保持完好。

窗子的施作概念亦同,重點是將窗框與牆面接觸的點做成斜面,如果只是水平的話,水反而會慢慢回滲進屋內,創造一個斜度,水就沒辦法往回流。

「這就是細節,重點就在這裡,你必須去思考木造房子的所有銜接點,會遭遇到的問題,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木頭怕水,你要設想到每一塊木料的縫隙、細節要怎麼處理。」「我就是想空想縫(台語),在想這些東西。」楊三二說,「而且沒辦法快,因為有太多的細節要做,講白一點,就是把未來要維修保養的工作,現在一次做到位,將來使用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陳慧娟(右1)對丈夫無私的包容及孩子們對父母的支持,這些無形的羈絆,固守著這一家。(林格立攝)

陳慧娟(右1)對丈夫無私的包容及孩子們對父母的支持,這些無形的羈絆,固守著這一家。(林格立攝)
 

給家人的情書

2012年楊淨淑將一冊大木家屋的故事申請keep walking夢想支助計畫,開始吸引許多民眾好奇來訪,也意外成為枋寮的在地景點。還有人來打工換宿,體驗怎麼蓋木構家屋。陳慧娟說一個月至少有30組客人,算算每月約有100人次到訪,家屋採開放制,楊家人總會熱情把家屋的故事再說一遍。採訪當天就有一位從香港來的環島客,聊著聊著就決定晚上留下借宿,繼續交流。

楊三二難得翻出當年手繪的設計圖,「我們的年代學機械,師傅就教我們用方格紙畫。」他解釋著每一個卡榫的位置,如何作用。那一張張的設計圖就像楊三二給家人的情書,設想著蓋一個永續安全、無後顧之憂的家,但這些心情他不會對誰明說,「我的年代就沒辦法,不會講。」楊三二說。

這棟屋子裡有許多卡榫機關,「卡是定位,榫是固定,把它固定住不要鬆脫。」但隨著打入暗楔,卡榫隱了身,從外頭是看不出榫頭和卯眼是如何緊密的環扣著,就如這一家子,楊三二對細節錙銖必較的堅持,陳慧娟對丈夫無私的包容,孩子們對父母的支持,這些無形的羈絆,固守著這一家,是我們以為「一冊大木家屋」最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