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用愛與直覺實踐瘋狂 黃偈的甜點詩
2021-01-28

黃偈(林旻萱攝)

(林旻萱攝)
 

小學五年級做了第一個烤布丁;高中失戀靠著做蘋果派度過情傷;18歲休學創粉絲專頁開始了甜點創業路;21歲開店、24歲收起生意正好的甜點店,選擇到台東當志工,將自己歸零。他是黃偈,一名法式甜點師。

自述個性很急的黃偈,人生飛快前進,今年才26歲就已看過別人不曾看過的人生風景。看似叛逆、不按常規,其實一切源自他追夢的勇氣。

 

將鮮奶油加熱,緩緩地加入巧克力當中攪拌,做成巧克力甘納許,冷藏一夜後才可使用。接著還要製作巧克力蛋糕、櫻桃白蘭地甘納許、香緹鮮奶油等,反覆地在蛋糕體擠上內餡、冷凍,再擠上內餡、再冷凍……,如此細膩地層層疊疊,才能成就一顆美味的黑森林蛋糕。法式甜點的工序之多,不親眼見識真的無法想像。看著烘焙教室裡,甜點師黃偈細心地指導蛋糕製作,「做法式甜點的人想必十分溫柔吧!」在腦中不自覺浮現。

一切都是因為愛

黃偈在製作甜點的啟蒙,是小學五年級時爸爸教他的焦糖烤布丁。出生彰化的黃偈,兩歲時媽媽就為了讓他跟姐姐讀森林小學,一個人帶著孩子搬到台北。父子倆一個月才見上一面,彼此難免疏離。「有次爸爸來台北,一到家就說要教我做烤布丁。」黃偈仔細觀察父親的每個步驟,從煮焦糖到製作布丁液,看著烤箱裡的布丁慢慢成形,黃偈第一次感受到烘焙的魅力。多年後回想,即使已經吃過更好吃的烤布丁,但與父親共度的那個下午,黃偈認為,「是父親傳遞愛的一種方式,我練習著烤布丁,而父親練習當爸爸。」那份溫暖始終難以取代。

進入中學的黃偈演戲、玩樂團……,那時他想做的職業很多,像是美髮師、設計師、幼兒園老師,就是沒想過自己會成為甜點師。直到高中的第一次失戀,再次牽起了他和甜點的連結。

失魂落魄的黃偈,某天偶然經過學校的烘焙教室,不知哪來的靈感,沒吃過蘋果派的他,跑去買了蘋果、奶油、麵粉、糖,花了一個下午,嘗試做蘋果派。同學們被香氣吸引,聚集在教室裡,看著大家品嚐時臉上洋溢的幸福感,自己的情傷好像也一點一點被治癒,「那個瞬間就覺得,啊!好像就是它了。」黃偈說。
 

甜點(林旻萱攝)

(林旻萱攝)
 

創作魂大爆發

熱愛烘焙的黃偈,順應社會期待念了大學,但仍敵不過內心的騷動,一學期後他就決定休學。黃偈用僅有的存款買了台烤箱和攪拌器,把家中空房間改造成工作室,並創立「黃先生的甜點日記」臉書粉絲專頁,分享他自學甜點的過程和心得。在網路上販售自製手工甜點,從烤布蕾、乳酪蛋糕開始,慢慢地他也嘗試可麗露、瑪德蓮、達克瓦茲等,從基礎蛋糕往法式甜點邁進,一步一步的實現夢想。

20歲那年,黃偈飛到法國學習更紮實的甜點製作。回國後,與朋友在新店山區的自宅開了河床法式甜點工作室。以網路訂購實體取貨的方式經營,雖然工作室交通不便,但每天還是有大批民眾前來購買,日子一久,影響了鄰居的生活。黃偈心想:「或許就是開店的時刻了。」沒有半點猶豫,借了上百萬的資金,河床法式甜點工作室就在台北市信義路正式開店了。

看著法國甜點師都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黃偈知道得找出自己的風格。家人的支持、粉絲的相挺,情感一直是黃偈能自由創作的力量。他創作了〈菸花〉作為爸爸戒菸成功的禮物,創作〈百果山姑娘〉表達他對故鄉員林的熱愛。在山區長大、就讀森林小學,黃偈的生活始終圍繞著大自然。於是創作了〈樹蛙〉,曾是童年溪邊裡的玩伴,卻因為污染而越來越少。而以蒙布朗為底,佐上竹炭蛋白餅和綠巧克力噴霧的〈土石流〉,則是小時候一遇颱風,學校的路就被土石流淹沒的記憶。看了鯨鯊被濫捕的紀錄片,黃偈一直很掛心,在多年醞釀後,終於創作出以豆腐、豆漿、芝麻醬為元素的〈鯨鯊〉。他希望甜點不只能撫慰人心,更能成為傳遞訊息的媒介。

衝破痛苦

挾著粉絲專頁的人氣,「河床」一開幕就吸引了大批人潮,單日最高可賣出近300個甜點。但,太容易的成功讓黃偈自滿,少了危機意識。堅持選用公平貿易巧克力、外帶必須自備保鮮盒等雖然立意良好,卻增加了經營的困難,開店的蜜月期一過,人潮銳減,黃偈常看著整櫃滯銷的甜點發呆。成功來的又急又快,沒有太多工作經驗的黃偈無力招架,他會做甜點、但不懂得如何當領導者,當同齡的朋友正在玩樂,他卻只能煩惱營業額、租金、管理等,「每天都想放棄啊!可又知道這麼難熬的話,撐過去一定會比所有年輕人堅強。」黃偈說。

日復一日的痛苦,讓黃偈失去了做甜點的快樂,心裡有個聲音告訴他,必須停下來,讓高速運轉的人生,有緩下來思考的機會。於是他任性地跟員工告假,一個人徒步環島,面對自己的不足。回到河床的黃偈像是重生,他設計多款全新的甜點,找藝術家合作辦展。店內的生意開始有了起色,半年後還清剩下的百萬債務,轉虧為盈。

2018年5月,就在還清債務的隔天,黃偈向員工宣布,河床只經營到隔(2019)年四月。眾人不解,明明就苦盡甘來,為何要將店收起來?對黃偈而言,開店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學習承擔、學習面對、學習把店開好,「當我實踐了這些,也就足夠了。」黃偈輕輕地、沒有一絲後悔地說。
 

黃偈的甜點之路,步伐堅定且自信,他用熱情與創意端出一個個有溫度的美味作品。(林旻萱攝)

黃偈的甜點之路,步伐堅定且自信,他用熱情與創意端出一個個有溫度的美味作品。(林旻萱攝)
 

甜點是溫暖的陪伴

雖然還沒想好下一步,但黃偈絲毫不覺焦慮,他相信順著直覺走,答案會慢慢浮現。

決定收起河床的那年聖誕節,黃偈做了200份甜點寄到台東孩子的書屋當禮物。公關邀請黃偈來為孩子分享甜點的製作,原本只是一次性的短暫邀請,沒想到黃偈竟決定在河床歇業後搬到台東當志工,帶書屋的孩子做甜點。

懷抱著滿腔熱情,黃偈甚至想在台東開一間公益型甜點店,讓不想繼續升學的孩子,能到店裡學習一技之長。但,上課沒多久後,他就打消了念頭。孩子上課划手機、穿短褲拖鞋進廚房,無心上課的模樣,令黃偈備感挫折。

他回想求學時的自己、也向敬愛的老師求解,他發現最根本的關鍵在於信任感。大人一股腦地想教,卻沒人想過孩子想不想要。黃偈表示,偏鄉的孩子缺乏的是陪伴。放下恨鐵不成鋼的心態,黃偈轉換腳色,改以朋友的身分關心孩子的生活、對未來的想像等。他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他想讓孩子知道,人生有各種的可能。

神奇的是,當黃偈不再帶著嚴格的眼光和孩子相處,他們開始穿長褲、布鞋來上課,提早到教室整裝,孩子開始喜歡上甜點課。課程結束那天,孩子用卡片表達了對黃偈的不捨,讓黃偈邊讀邊掉淚。曾經質疑自己沒能帶來實質改變的黃偈,經過九個月的相處,「只要他們以後回想,覺得自己曾經被愛過、被在乎過,那才是最重要的。」黃偈說。

相信直覺,實踐精彩

18歲休學、21歲開店、24歲放下事業跑去台東當志工,黃偈的決定看似衝動,他笑說:「我覺得我的邏輯跟別人相反,對別人來說開店或做重大決定必須考慮好幾年,但對我而言,決定等下要吃什麼比明年要不要開店還難。」

能有追夢的勇氣並非憑空而來,而是父母一直以來所給予的空間和信任。給媽媽一通電話就休學,一般人可能會得到一頓責罵;但黃偈的媽媽卻說:「只要想清楚了,媽媽都支持你。」從小念的就是體制外的學校,種籽學苑、全人中學,教育環境給他的,是一次次選擇的機會,鼓勵學生演戲、玩團、跳舞等。這些探索豐富了黃偈的生活,成為他創作的養分。

2020年2月結束台東志工的生活,黃偈把自己歸零,多方嘗試新事物,學習麵包製作,和爸爸徒步環島修補關係,還出書分享自己的故事。問他的下一個計畫,黃偈聳聳肩還沒定案,但再開店的可能性很大。再問他想把店開在哪兒?最近因為上課而短暫居住淡水,他說喜歡淡水沒那麼擁擠、很夢幻的感覺,「說不定就開在這裡了。」黃偈調皮地笑了笑。

生長於網路世代,擅長用社群媒體和粉絲溝通的黃偈,用他的行動告訴年輕人:相信直覺吧!前方或許未知,但風景絕對令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