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二館是貴人散步的場館之一,白天戶外階梯上坐著滿滿聽團的觀眾。
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音樂節,森林、海岸、都市與古城,都可以是表演的舞台。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僅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也是台灣音樂走向世界最好的品牌形象。
《光華》採訪團隊這次走訪「貴人散步音樂節」與「月光海音樂會」,看看台南古城與台東海岸,如何催化表演者的創作,並在音樂節中展現獨特的在地風貌。
貴人散步音樂節
為樂團與產業牽線
貴人散步音樂節第一天晚上,台南古建築改建的輕食店「鷲嶺食肆」裡,燈火通明,音樂飄揚。日治時期,這裡是政商名流交際的場所,今晚,這裡是台灣獨立樂團與國內外音樂界人士交流的開幕派對。
不如多數商業型音樂節以賣票為主,貴人散步還扮演「紅娘」的角色,為國內獨立樂團與海外業界人士牽線,在音樂節期間舉辦多場論壇與派對,促進雙方認識與交流的機會。而這類型的音樂節也被稱為showcase音樂節,是樂團自薦的好機會。
「台灣樂團的原創力很高,但比較欠缺對市場的考量。」貴人散步共同創辦人洪維寧表示。長期在荷蘭工作而且喜歡音樂的她,曾在當地擔任音樂節志工,因此有了一些人脈。台灣樂團到荷蘭時,她就會幫忙牽線。過程中,她發現台灣樂團缺少向海外市場推銷自己的能力與機會。
2017年,洪維寧與小白兔唱片行的老闆KK(本名葉宛青)創辦了貴人散步音樂節,每年選定一個東南亞策展國,邀請該國策展人介紹當地樂團,也歡迎當地音樂廠牌來台舉辦工作坊與茶會,增進雙方對彼此音樂的認識。「台灣位在亞洲中間的位置,到各個國家都很方便。」洪維寧認為如果能善用台灣的地理優勢,與鄰近各國建立連結,將有助於台灣音樂產業的發展。
為了幫助樂團熟悉與國外音樂廠牌的互動模式,每年貴人散步會舉辦「行前訓練」,教導樂團如何寫EPK(Electronic Press Kit ,一種樂團履歷)、寄信、展現禮儀,以及如何在音樂節期間認識業內人士。所有表演者與專業人士,在活動官網上註冊後,可以看見所有人的聯繫資料,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約出來談,活動結束後,也能保持聯絡。
遇見貴人的樂團:緩緩
2019年首次參加貴人散步的樂團「緩緩」,是洪維寧眼中的「模範生」,不僅認真參加行前訓練,也參與音樂節期間所有論壇。因此初試啼聲就遇見「貴人」,獲邀參加海外音樂節:葡萄牙MIL與荷蘭MOMO,只可惜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兩場演出都無法成行。但幸運的是,透過另一位在音樂節認識的日本經銷商,他們首張專輯《水可以去任何地方》得以在日本發行,並獲得日本TBS電視台採訪的機會。
主唱Coco回憶遇見貴人的過程:「我們當時在開幕晚會上自薦,告訴他我們的演出時間,後來他聽了我們的現場演出,很喜歡!」
2017年發行首張EP的緩緩,編制有主唱兼吉他手Coco、貝斯手阿柏與鼓手一珍,表演時還會加入「體熊專科」吉他手包子。曲風多樣,從一開始「比較激烈」的後搖滾與瞪鞋,到現在偏平靜的內心探索,正如阿柏所描述:「做音樂跟做人一樣,不是全然偏向某一層面,我們的歌雖然唱出來很溫柔,但是細究的話,裡面是很澎湃的。」
即使參加過多場音樂節表演,但緩緩認為「每一次表演都是不一樣的。」鼓手一珍覺得「貴人散步給人悠閒的感覺,表演的時候很舒服,會不自覺被台南的氛圍感染。」吉他手包子補充:「台灣多數音樂節都舉辦在一個戶外廣場,是一個定點的大型舞台,但貴人散步的場館分散在台南各角落,聽團的人走來走去,很悠閒。」
身為表演者的緩緩,除了期待遇見不認識他們的聽眾,也想要到處「尋寶」,發掘陌生但好聽的創作。「有時候只是路過聽到,但緣分就開始了。」貝斯手阿柏笑著說,音樂節好玩的地方就在這。採訪尾聲,鼓手一珍看了看時間說:「等等有非/密閉空間表演耶,要不要一起去看,走路就可以到了!」
穿梭於古城尋找音樂
許多人好奇為什麼「貴人散步」不在首都台北舉辦?KK曾指出,國外許多音樂節都在首都舉辦,看起來都差不多,但台南是台灣很有味道的城市。就如嘻哈獨立廠牌顏社創辦人迪拉胖所說:「每個國家與城市的形象強度,其實就是你做音樂的競爭力基礎。」音樂節所在的城市氛圍夠獨特,樂團表演才會讓人印象更深刻。
去(2020)年貴人散步的舞台,分布在台南美術館二館、南美里活動中心、全美戲院、吳園藝術中心與B.B.Art,相距最遠的兩棟建築,走路只要十分鐘。音樂節期間,常看到戴著入場手環的樂迷,穿梭在中西區的街道上,有些正在「趕場」,有些正趁著空檔享用台南小吃。「在路上散步的都是樂團的貴人!」洪維寧笑著說,這就是貴人散步名字的由來。
為了幫助樂迷熟悉這座城市,貴人散步推出「散步地圖」,標出場館附近的餐廳、古蹟與藝術景點,讓大家在欣賞音樂之餘,也可以享受台南的人文情懷。每年都有來自海外的策展人,因為發現巷中小徑而興奮不已,急著帶洪維寧去看他們探索的成果,而在地店家也因為音樂節觀光人潮而受益。
每年活動結束後,總是有人問:「下次還會辦嗎?」深怕音樂節無法深耕在地,但經過前幾年與在地場館與商家的合作,貴人散步已經逐漸與當地人累積默契,「現在大家都改問,下次在幾號辦?」洪維寧笑著說。
規模這麼大的活動,背後除了策劃團隊,還有100多位來自全台的志工,他們在活動前報名,接受專業培訓,長期的相處形成團隊凝聚力,與多數雇用派遣人員的音樂節不同。在這些人當中,洪維寧發現;「有些人未來也想自己辦音樂節!」有意栽培年輕一代的她,不僅願意分享,也歡迎對音樂產業有熱情與能力的志工,加入他們團隊,一起努力將台灣音樂推向世界。
月光海音樂會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背景。
月光海音樂會
以海為背景,月光為特效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是台灣東海岸的慶典,從2015年開始,每年秋天,吸引許多國內外旅客到此朝聖。為期三個月的活動,以探索台東為主題,分為三個面向:月光海音樂會、駐地藝術作品、開放工作室。無論是靜態作品或動態表演,都是創作者與這塊土地互動後的體悟。
台東臨海背山的環境,近年吸引藝術家與國外衝浪客到此定居,加上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形成多元開放的土地性格。首屆藝術節策展人潘小雪,即以「海海人生」為主題,呈現台東人靠海吃飯,以自然為家的樂天性格。此後的策展人李韻儀,接續探索後山的精神,以突顯「台東意象」的方式來規劃。
以2017年的「潮間共生」為例,海浪拍打岸邊,在潮間帶留下大量營養物質,如同串連花東沿海城鎮的台11線,狹長的區域裡,卻擁有豐富的「精神蛋白質」。李韻儀說:「每年思考要策劃什麼主題時,對這塊土地都有更多認識,也發現台東的文化真的很豐富。」而去年剛落幕的「邊界聚合」,就是取自台東位於版塊交接處的意象。
「月光海音樂會的舞台,是一種動態的意象詮釋。位在草地中央的舞台,背後是太平洋,表演到一半時,月亮會緩緩升起,超療癒的!」李韻儀興奮地回憶,傍晚時的月光海舞台,還可以看見晚霞倒映在海面,漁船划過時的點點燈火,來過這個舞台的表演者都念念不忘。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登上這個「高規格」舞台,原本採邀請制的音樂會,去年首次開放徵選,透過評審與網路投票,選出四組樂團,在同個晚上輪番上陣。
展現台東生活精神
音樂會旁邊的市集,也是每年廣受好評的活動。為了展現台東生活的精神,所以攤位徵選條件要求「無塑」、「手作」與「在地食材」。「品質再好,如果是用塑膠包裝,也不能來擺攤。」李韻儀表示,雖然聽起來很嚴格,但是現在攤商還會交流有創意又環保的包裝方式。
「人與人的互動,是傳遞訊息最直接的方式。」李韻儀表示,她希望旅客來藝術節時,除了看表演之外,也能走進在地工作室與藝術家交流,聆聽台東的故事,以及不同人對台東的觀察。
而看似靜態的駐地藝術作品,其實是海外藝術家、在地人與土地本身三方合作的成果。位在長濱的南竹湖部落,是阿美族人的聚集地。以團隊凝聚力聞名的他們,近年推出古道旅遊,加上部落家政班的各種活動支持,已經儲備足夠的觀光動能,「他們現在只缺機會將人帶進去。」李韻儀表示,2018年印尼藝術家阿力亞‧邦加魯(Arya Pandjalu)到當地駐點一個月,觀察居民生活形態,並與他們協力創作出<捕風,捉雨>,藉著這件作品,吸引參加藝術節的旅人走進部落。
音樂走向跨界與在地,是國際的趨勢。母語創作歌手林生祥將客家山歌加入創作,塑造自己獨特的搖滾風格,在國外巡迴演唱時,雖然語言不同,仍能跨越隔閡,打動聽眾。他過去受訪時曾說,當音樂來自原鄉,是無法被取代的,因此就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演出。在音樂節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貴人散步」與「月光海音樂會」雖然年輕,但已經長出獨特的模樣,逐漸在前進的過程中找到扎根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