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滇緬孤軍‧英魂不滅 忠貞新村╳異域故事館
2021-05-27

忠貞新村╳異域故事館

 

「滇緬邊區游擊部隊」是一支罕為人知的特殊軍隊。國共內戰結束後,國民政府遷台,這支部隊在緬甸和雲南邊界遊走,奮戰不懈,直到最後撤退回台。現存的部隊隊員與其後代,為了讓歷史記住這些勇敢的軍人,多次向桃園市政府和國防部提案,發起興建「異域故事館」園區。這支異域孤軍的勇氣與事蹟,引起了軍方與政府的重視,最終獲得支持,將於桃園設置紀念館,忠實呈現這段長達十多年的「孤軍奮戰」史。

 

桃園龍岡「忠貞新村」原是滇緬部隊撤退回台的眷村,如今已然成一處極具雲南美食和眷村建築活化特色的地區,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台灣魅力金三角產發會理事長王根深。這支部隊戰時打仗的地方在緬甸、雲南和泰國交界處,因最適合種植罌粟花而被稱為「金三角」。「忠貞新村剛好位於桃園市中壢、平鎮和八德這三區的交界處,我們這些老軍人都打趣說,這裡是另一個金三角。」現年71歲,身形挺拔、聲音宏亮的王根深,笑著對採訪團隊這麼說。

「忠貞」二字的意義

忠貞新村是滇緬游擊部隊自己起的名字,「這支部隊裡的核心成員包括了雲南漢人、雲南邊境少數民族、緬甸華僑和泰籍華僑,但所有人的心裡,對台灣始終抱著『忠貞』的心態,這也是眷村名字的由來。」王根深是最後一批撤退的隊員,也是在孤軍末期游擊戰中少數的倖存者之一,他過去隸屬滇緬游擊部隊「光武部隊」,「保住性命撤退回台後,卻發現沒多少人記得我們,也沒人知道那支部隊到底做了什麼。」王根深心裡的遺憾,便是歷史對軍人的遺忘。

王根深是緬甸華僑,父親在戰爭時期從雲南逃至緬甸後定居,開了玉石礦,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1950年出生於緬甸密支那的王根深,便是在這樣富裕的家境下長大,「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華人,那時緬甸建了華文中小學,老師都是沒來得及撤退的黃埔軍校學生,因此我從小聽著國父革命的故事,嚮往著三民主義長大。」王根深說那時雖然拿的是緬甸身分證,但心裡的故鄉一直都是國民政府所在的台灣,他決定要為當時正處於戰爭中的國民政府做些什麼。王根深的選擇是拿起槍桿,那一年,他只有15歲,個頭都還未及一桿槍高。

動盪時期的孤軍崛起

「1949年,有一支部隊來不及隨政府撤退,通過雲南逃到滇緬邊境。由於通訊切斷,與遷台後的國民政府聯繫不上,必須自立求生。」王根深說起這段孤軍初期歷史,語帶感慨:「沒有人不想家,但要回去團聚,首先要在這亂世中活下來。作戰經驗豐富的部隊,只能幫金三角區域的馬幫當保鑣,護送貨物從緬甸到泰國。一方面賺錢養活自己,一方面募兵和尋找傳遞情報回台的機會。」

當時馬幫對緬甸和泰國政府來說是個棘手的存在,因此泰國星暹日報便將馬幫與其保鑣的事情刊載於報上,這引起了遠在台灣的國民政府注意。「李彌將軍這才知道,原來他手下有一支部隊,沒有放棄,還在滇緬邊境奮戰著,李將軍受命前來整頓部隊。這時候,朝鮮半島那裡開戰了。」王根深出生的年代正值韓戰爆發,游擊部隊協助美軍在雲南發起數次攻擊,牽制後方,化解聯合國軍隊在韓戰的壓力。

韓戰後,自1953年到1961年間,部隊中接連兩次撤回了部分官兵及眷屬約一萬餘人,分別安置在龍潭、屏東和高雄等幾個眷村,其中最大比例的七千餘人,集中在桃園忠貞新村,成員大多是雲南人。這些撤台官兵歷經12年的飄泊,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中。而剩餘自願不撤退的部隊成員,則繼續留守在金三角(主要是緬甸)這個戰火不斷的異域。王根深便是在這時期,加入了這支末代孤軍。
 

老眷村被賦予新生命,透過繽紛色彩、童趣圖案,忠貞新村將結合藝術,傳唱異域孤軍的故事。

老眷村被賦予新生命,透過繽紛色彩、童趣圖案,忠貞新村將結合藝術,傳唱異域孤軍的故事。
 

一朝同袍盡零落

王根深15歲那年,游擊部隊中獨立出一支專門傳遞情報的「光武部隊」。「當時我才初中一年級,從家裡偷跑出來,一心想要為台灣做些什麼。我加入了光武部隊,為了受訓,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從緬甸密支那出發,走到泰國邊界的基地格致灣報到。」王根深談起出發時每人一套純棉軍服,然而行軍到基地後,軍服幾乎只剩下縫線連著幾片布而已。「一路上遇到瘴氣,得過瘧疾,全靠同伴、老師們彼此輪流揹著,才安全到達。」王根深腦中幾十年前的回憶仍然猶如昨日,「我記得很清楚,1966年10月晚上十點到達基地,我們每個人領到一支卡賓槍和一套嶄新的軍服。」

受訓了一年多,畢業時王根深才滿17歲不久,由於最初成立的游擊部隊犧牲太多人,加上兩次撤台,剩餘隊員裡懂中文的人不多,因此從小讀華文學校的王根深被派到滇緬邊界,軍銜少尉,開始了長達六年的游擊部隊生涯。「我們在不熟悉的叢林與縱谷中打仗,被緬甸、泰國和解放軍三面夾攻,進退維谷,通訊艱難,是真正的孤軍。我們是滿腔熱血的民族先鋒,卻也是時代造就的異域孤軍。」

戰爭很殘酷,與他一起受訓的68人,最終倖存下來的不到兩成。「中途我曾經被緬甸政府抓到牢裡,是我的妻子冒死救我出來的。」王根深的妻子李詩梅是雲南傈僳族人,當時懷著第二胎,勇敢營救丈夫出來。

踏上理想國度的土地

1975年,光武部隊正式撤退回台。帶著妻女踏上台灣的土地,王深根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述,住進忠貞新村後,終於有了個穩定的家,當時的桃園,遠不及如今繁榮。「眷村裡的軍人與眷屬,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移民。其中光是雲南就有十個少數民族。其他靠近泰國和緬甸的還有傣族與景頗族。」桃園市金三角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徐宏錦說。

來自不同民族但眾人齊心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忠貞眷村在飲食上和區域上的特殊性。隨著經濟需求,加上懷念舊滋味,包括自己的岳母和妻子在內的軍眷們紛紛開起店家,將雲南和泰國老家的道地飲食帶入這個「金三角」地區,讓回台後繼續擔任軍職直到正式退休的王根深,看到忠貞新村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

王根深成立了數個基金會和發展協會,目的就是希望能分別發展推廣忠貞新村這個區域的飲食風俗、民族文化、傳統工藝等不同面向的特色。在眷村建築一度面臨拆遷時,他出資買下數間老建築以保留原貌,並且將其活用成滇緬飲食的餐館、小吃店和服飾店,在店裡展示孤軍時期的老照片與文物。王根深甚至專門培養了一支舞團,每逢節日就表演各種滇緬傳統舞蹈。透過魅力金三角所有協會的共同努力,人們終於注意到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

「桃園當時地很大,居民很少,就乾脆讓撤退來台同性質且帶著軍眷的部隊,集中在一個區域。」桃園市金三角文化基金會副董事長,同時也是國防部政戰局前局長的聞振國表示:「身為政戰局前局長,我知道滇緬孤軍的歷史;作為一個退役軍人,我打從心底佩服他們。因此後來聽聞了王理事長堅持要做的事後,我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忠貞新村的新魅力,讓人潮湧入。王根深接著要做的事,也是他回台以後眼看著老兵凋零、歷史埋沒,因而下定決心要推動的目標,便是以一個文化館區,來講述、留存這支孤軍的故事。

未來的異域故事館

「因為全台灣這裡的雲南人最多,加上桃園的發展很快,因此有許多雲南人後代都會到這裡,透過依親、就學、結婚方式定居。人口數一度從上千人增加到幾萬人。」身為雲南後代,魅力金三角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會總幹事周秉中說。

在群居人數擴增同時,產生了公共設施的需求,因此眷村裡建立了幼兒園、教堂、市場等。後來建築過於老舊,面臨拆遷,王根深買下了原為私人財產的教堂和十多間眷村房舍,交給在英國念設計的大女兒王璐菲重新設計,在留存眷村風貌外,帶入現代感,呈現煥然一新的面貌;小女兒王恩寧作為忠貞新村營運長,將文化與美食結合,還在店家外擺攤賣小食,計畫節慶活動等,為忠貞新村帶來豐沛商機,「傳統的滇味、新鮮的泰緬味」也為異域故事館的未來打下基礎。

王根深帶著採訪團隊來到廢棄的幼兒園,這裡數棵老樹見證數十年來忠貞新村的起落,殘留的紅磚牆垣則將成為館區的外觀,「這塊區域就是未來的異域故事館區。為了它,我數十年來四處蒐羅各種已解密的文件、舊相片和老文物,租了個大倉庫存放修補,還做了一支很棒的影片。」王根深的影子被陽光映在地上,像極了一棵堅毅不拔的大樹。

「我認為自己身上有個重擔,那就是關懷老兵,傳揚孤軍精神。因為我什麼都記得,所以我想讓台灣人也記得,有一群人曾為這座島上的人們,在遙遠的異域,拋過頭顱、灑過熱血;從火焰上經過,由砲彈中倖存。他們叫做『滇緬邊區游擊隊』。」過去孤軍的真實故事,幾乎不為人所知;而如今,這些人的名字、戰績和英魂,都將隨著未來的「異域故事館」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