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與戰爭的距離 土、敘邊界台灣世界公民中心
2021-06-28

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四處奔走,為台灣中心籌募資金,希望幫助到難民。(林格立攝)

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四處奔走,為台灣中心籌募資金,希望幫助到難民。(林格立攝)
 

2010年突尼西亞爆發「茉莉花革命」以來,掀起了「阿拉伯之春」的民主浪潮,卻對敘利亞這個國家帶來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內戰。連天峰火中,由台灣政府支持興建,位處土耳其、敘利亞邊界的「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為流離失所的難民,在轟炸、死亡的驚悸中,帶來了盼望。

 

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The Taiwan-Reyhanli Center for World Citizens,以下稱「台灣中心」)執行長裘振宇今(2021)年初在台灣,馬不停蹄地到各地高中、社團巡迴演講、募款,傳遞這座難民中心的使命與需要。

宜蘭扶輪社一位企業主,聽完了裘振宇「挑戰與更多的挑戰.瘋狂的台灣世界中心」演講後,打開皮包,拿出5,000元現金,撂下一句話:「這5,000你給我拿去,你台灣中心不要給我倒了!」裘振宇頓時心裡填滿了感動:「原來當乞丐還蠻幸福的!」

建築的形式:撫慰人心

雷伊漢勒市位處土耳其哈塔省(Hatay),毗鄰敘利亞。2011年開始,受到敘利亞內戰、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戰火的波及,超過12萬名敘利亞的民眾,逃到這個人口數不到十萬人的小城鎮。

「今年第11年了(指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但台灣中心卻是在土耳其第一棟專門針對難民危機所設計建造的建築。」接二連三的演講,裘振宇以沙啞的嗓音指出,這棟建築設計的形式、目的與機能,均考慮到難民需要。

建築形式回應當地民眾的伊斯蘭信仰,座朝麥加,10米高、6.3米寬、8米深的拱圈屋頂,呼應阿勒坡大清真寺拱形迴廊的尺度,這個具有宗教意涵與歷史情感的拱圈,是一個象徵希望的文化符號。

難民的根本問題是沒有工作機會,台灣中心的52個拱圈屋頂下,用原本隔開土、敘兩國的邊界圍牆,分隔出52個空間單元,目前正進行二期工程,讓當地非政府組織(NGO)進駐,規劃成為辦公室、教室、商店,尤其是手工工作坊,一個單元可以提供50個工作機會,解決難民謀生的問題。

戰後的建築:我要活下去

2016年裘振宇接下台灣中心的建築設計案時,很多人認為背後有那麼複雜的地方勢力與政治派系,一定蓋不成。四年下來遇到很多的危機與難題,但現在看來,危機都化為奇蹟。

例如四年內換了三任市長,每任市長期待的都不一樣,因而建築規劃圖直到第11次才被雷伊漢勒市政府接受。手中只有我國外交部支持的人道援助經費,原本只夠蓋水泥屋頂,為了省錢,拱圈屋頂使用鍍鋅鋁合金板代替水泥,而且唯一找到的壓鋼板機器,還來自台灣台中。在有限經費下,工廠預製的薄鋼板,降低了現場施工的難度,每平方公尺的造價只要600土耳其里拉,是隔壁水泥公寓造價的三分之一。

這也是裘振宇生平設計的第一棟建築,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畢爾肯特大學任教的他,興建前,帶著學生去了雷伊漢勒35趟,進行田野調查,卻也因此贏得了市長與國會議員的信任。灌地基時,意外地超過基地界線二公尺,市長大方地說,「沒有關係」;進行地基的夯實工程時,土方不夠用,市長熱心地要求軍方開放邊界,親自帶著怪手與卡車去挖取。裘振宇與市長搏感情,他也大力的支持。

分隔成52個單元的混凝土牆基座,原本是用在軍事檢查哨的材料,這種強度等級C30的混凝土,為了防火箭的轟炸,既防震又防爆,強度最強,卻也最便宜好用,一座才500美金。既有的軍事設施變成人道設施,他說:「我們就是要告訴全世界,我們在邊界旁邊,我們在打仗,但是,我們會活下去。」

教授建築史的裘振宇認為,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出現,真正在全球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就是因為戰後為求快速重建,用施工最快的鋼筋混凝土,去除所有歷史的裝飾,以解決都市裡面人們生活的問題。台灣中心這棟建築,與一百年前的命題是接近的,也是為無家可歸的人,用有限的資源,作最大的發揮,台灣中心名副其實是一棟「戰後的現代建築」。
 

台灣中心義賣敘利亞婦女難民手做的澡袋與圍巾,讓他們有工作就有生活的希望。(林格立攝)

台灣中心義賣敘利亞婦女難民手做的澡袋與圍巾,讓他們有工作就有生活的希望。(林格立攝)
 

嚴峻的挑戰:永續經營

今年已在雷伊漢勒租房子的裘振宇,帶著七個助理直接駐地服務。他指出,敘利亞的難民不繳稅,卻與當地土耳其市民搶工作與資源分配,造成雙方關係的緊張。接下營運的任務,他希望台灣中心不只服務土耳其居民,也能為敘利亞難民創造生機。

很難想像邀請當地非政府組織加入的困難。因為受助的成員大多是婦女,但這些穿著布卡,全身上下只剩眼睛露出來的敘利亞籍婦女極端保守,身處異鄉,戒心十分強。裘振宇採取「死纏爛打」策略,勤於拜訪,後來混熟了,「我成為第一個進入NGO的男性,每週帶著志工幫她們上課。」

其中NGO的組成份子不乏有恐怖份子的背景,由於雷伊漢勒市2013~2014年間,曾遭受汽車自殺炸彈的攻擊;加上敘利亞反叛軍、伊斯蘭國與蓋達組織的聖戰士傷患都送至雷伊漢勒市的醫院救治,各方勢力擁入,導致戰事方歇之後,不論是恐怖分子或是反叛軍,就地合法化成立NGO,各方勢力錯綜複雜。

「縱使NGO有恐怖份子,也要合作。」裘振宇一派認真地說:「因為真的恐怖攻擊要炸時,才不會炸到我們。要活大家一起活,要死大家一起死。」

也因為混熟了,裘振宇更了解難民們的故事,有人的先生不是被打傷、打殘,就是戰死;帶著年幼的孩子逃離敘利亞來到土耳其,所求的就是「活著」。75%失業的婦女們,最希望的是有工作能夠貼補家用。

有工作機會就有希望,為了支持難民們「活下去」,台灣中心協助銷售150位婦女所做的喵喵、狗狗造型澡袋與圍巾,澡袋會放入阿勒坡盛產的橄欖油與月桂菓油作成的手工肥皂。由於一條手工編織的圍巾就要耗時十天,裘振宇在台灣募集的愛心認購單,雖已供不應求,但接下來能永續營運的目標則更為嚴峻。

台灣正在幫忙:帶來改變

我國駐土耳其代表處代表黃志揚三月底履任新職,四月即前往台灣中心視察。黃志揚指出,台灣中心是我國與雷伊漢勒市政府合作的人道援助計畫,本案已捐贈給雷伊漢勒市政府負責後續完工以及營運事宜,但市政府在耗費原有市政預算後,表示已無資源投入,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際,更使難民生計問題雪上加霜。

「台灣政府援助敘利亞難民人道危機,已貢獻許多,在此危難時刻亦不會缺席,仍要發揮『台灣能幫忙』(Taiwan can help)的精神,以一年為期,繼續支持台灣中心初期運作,建構敘利亞難民婦女手工藝職訓等計畫。」黃志揚認為,具有數位優勢的台灣,未來會協助縮短難民婦女及兒童的數位落差,藉由結合公私部門合作(PPP),以及引進國際與台灣NGO等利害關係者的資源,共同推動台灣中心的永續經營。

裘振宇也相信,當難民不再顛沛流離,能夠安身立命之時,台灣中心便可以功成身退,「但台灣中心留下了許多故事,唯有故事可以改變人心,唯有人心改變,世界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