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旻萱攝
據國家圖書館今(2021)年4月所公布去年台灣圖書出版趨勢報告,台灣新書出版量連續三年下滑,且來到了廿年來的新低點。數位時代帶來了挑戰,傳統的紙本書不再受青睞,過往的讀者究竟去了哪裡?
針對數位時代,出版衰退、讀者流失等現象,我們訪談多位出版界專業人士的看法。
「很多人會說閱讀衰退,現在的人越來越少閱讀,但我的感覺反而其實沒有;我覺得大家越來越常閱讀,只不過真實的情況是,閱讀的載體、體驗與形式都不斷改變。」vocus方格子創辦人翁子騏說。
「恰恰好就是現在,閱讀完全沒有衰退,讀者閱讀的時間比過去更長,甚至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閱讀。」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表示,「這也是因為,我們對於閱讀的定義是採取更廣泛的標準,除了傳統的文字,還有影像、聲音,甚至AR、VR,都涵蓋了資訊、文本的核心意涵在內。」
「倘若說,現代人不再能閱讀長篇文字,理應所有的書都會賣得不好。但即便到現在,還是有賣得非常好,甚至銷量超過十萬本以上的書分布在不同的領域,」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分析:「因此我認為,與其說出版衰弱,倒不如說是傳統的出版產業,還沒有找到新的詮釋方式、行銷方法跟當代讀者互動。」
這些各自在出版領域戮力,致力生產、促成優質文本誕生的愛書人,近年不約而同從推廣閱讀的脈絡出發,希望能為傳統的出版產業,在泛閱讀世代找到新出路。
群眾募資取代廣告點擊
在2018年問世的「vocus方格子」,前身是「SOSreader」,以服務記者媒體,發表深度報導為主;在轉型以後,從邀請作家駐站,到名家不請自來,作者群穩定成長,如今已是華文世界最大的寫作服務平台。而創辦人翁子騏年紀輕輕,今年才32歲,一向不喜歡依循常軌前進的他,已經是人生中第二次創業。
方格子與過去曾流行一時的部落格,都以提供寫作服務為主,但兩者仍同中有異。最大的相同,是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寫作者,發表大量的文章內容。至今,在方格子網站上,共計有27,000名作者,台灣以外,還有三成來自港澳、新馬、美加等海外國家地區,每個月上傳超過1萬筆內容,提供給20萬名會員線上觀看。
不同的是,部落格以廣告點擊為主要收入來源,方格子卻堅持無廣告置入,且主張「內容有價」。作者可按自己的想法將文章設為免費瀏覽或者付費觀看,因對外收費,文章也有一定水平,整個方格子網站,就像一本包羅萬象的電子書。
會有以上堅持,除了因著翁子騏對內容文本的重視,也與網站創辦脈絡有關,「最早成立SOSreader時,是以經營新媒體的角度出發,當時我們就已經觀察到,經營媒體常會遇到一種困境,就是報導的內容,可能會與廣告主立場相互抵觸。」倘若再尋求以流量來賺取廣告點擊次數的營利模式,勢必會為內容帶來許多牽制,「這意味著必須去經營最容易帶來大量流量的文章,好比腥羶色的內容農場風格,標題也必須聳動,甚至不顧內容品質。」翁子騏說明。
為了顧及品質,也避免殺雞取卵,他參考國外成功的先行案例,好比目前全球最大的集資訂閱平台「Patreon」,以及以服務新聞寫作為主的「Medium」,確立如今平台的營運模式。
去中心化的小眾發聲平台
回到五年前草創初期,率先提出「內容有價」的SOSreader,引發許多人的疑問,「當時在公開場合,我介紹平台的運作模式,就會有很多人反問,真的有讀者願意為了內容付錢嗎?」翁子騏回憶,「但現在這樣的疑問越來越少,表示這樣的模式在市場上越來越成熟。」他說。
尤其,邁向閱讀分眾化的年代,方格子更合乎小眾創作者的需求。免除掉繁冗的編輯印刷程序,作者寫好的文章能在第一時間就能上線,直接面對讀者。就讀者而言,僅數百元的平實價格即能瀏覽,不僅即時,也無傷荷包;就作者來說,能隨心所欲不受限地書寫自訂的主題,還能自主定價,訂閱量積少成多,看上去才幾百人的訂閱量,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就能夠遠遠勝過傳統出版的收入。
這些優點,陸續吸引許多享譽文壇的寫作者「帶槍投靠」,如舒國治、徐玫怡、馬世芳等;更有許多異軍突起的「素人作家」加入,這些作者雖然沒有傳統出版的經驗,對文風、體例的掌握也未必嫻熟,卻常常予人耳目一新的新鮮感,能勾動人們的閱讀興趣,「我們會發現,在方格子平台上的文章常常是比較rough,比較生動,觀點也相較有趣。」翁子騏說。
除了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商管、科技、財經分析報導,到泰國成人風俗產業觀察、軍事武器研究,甚至如何走出失婚外遇的個人心路歷程等,在傳統出版冷門的題材,在網站上卻出乎意料擁有極高的訂閱人氣。對此翁子騏提出看法:「傳統的出版模式有最低印刷量的考量,也有固定的成本存在,而這種不需要產製成本『去中心化』方式,可以讓很多小眾、特殊主題的作者擁有發揮的舞臺空間。」
「但這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出版社,」他強調:「我們是站在產業的上游,也幫出版社媒合找到有潛力的作者。」他們所在做的,無非是在眾聲喧嘩年代,提供合乎時代所需的發聲管道。
與時俱進的書評標準
在2017年創辦的「Openbook閱讀誌」,短短數年功夫,已然成為華文世界中具代表性的數位書評媒體。由Openbook所主辦、每年一度的「年度好書獎」,也是出版界中相當具公信力的獎項。
這個創立未久就站穩腳跟,並交出漂亮成績單的新媒體,原來不是一切都從零開始的「新」媒體。創辦人莫昭平、李金蓮、周月英三人,都是在出版產業耕耘許久的資深前輩,也恰好是前《中國時報》「開卷版」的前後任主編。
這三個嗜書如命的女人,各自退休、離開了前東家後,投入創業,由「無薪志工」莫昭平與李金蓮負責籌措募款重任,在經營的大方向上給予意見,總編輯周月英則一肩挑起營運與編務大計。
從每週見報一次的傳統紙本媒體,轉變為必須日日、時時更新的數位媒體,除了因應網路媒體的性質,消息傳遞更即時,與閱聽人的互動更直接,再加上無篇幅上的限制、整合影音元素的動態閱讀方式,讓Openbook閱讀誌成功觸擊到多方背景的讀者;周月英更進一步指出,在書籍的評選標準、好書獎的遴選方式,也有著與時俱進的變革,因現在的讀者閱讀習慣與過往有別,「媒體的形式愈來愈多元,讀者在閱讀的節奏、調性上更為快速,除了精簡、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圖像敘事也是接收訊息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因此在報導上,除了保有傳統的文字書,也加強對童書、漫畫等圖文書的比重。這樣的轉變也發生在年度好書獎上,傳統書籍獎項奉守的「藏諸名山的大部頭典論」的評選標準,如今已不再適用,多元的創作模式同樣被考量入內。以《小輓:阿尼默漫畫集》為例,首開漫畫書獲Openbook「中文創作類」獎項的先例,在翌年此書還進一步獲得國際知名的波隆納書展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類首獎,間接證實了Openbook評審團隊的眼光與獎項的公信力。
華文書評第一品牌
面對個別讀者,Openbook做到「有益又有趣」,提升到社會、國家的角度來觀看,亦有戰略上的高度,「多讀書、培養獨立思考,民主社會重要的公民素質,更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礎。」莫昭平認為。
她談及國外重要的書評媒體,好比創立於1896年、執英語書評之牛耳的《紐約時報書評》,至今已有125年歷史,瀏覽其百年紀念專刊,「等於涵括了百年以來的西方出版史,反映出各個領域的歷史演變,也引領時代的趨勢與思潮。」莫昭平表示,也展示出了書評作為反映時代、社會變化的關鍵性角色。
雖說華文書評並不只有Openbook一家,但Openbook卻是唯一「系統性」介紹新書的品牌,同時觸及關照由書衍伸出的周邊議題。好比因著意識到圖文創作趨勢的勢不可擋,以及童書繪本在國家教育發展中扮演的戰略性位置,富使命感的編輯團隊,遂精心策畫「前進國際」的系列專題報導,內容囊括海外借鏡、國家策略、給創作者與出版人的備忘錄、大師經驗分享……等幾大面向,不僅為讀者爬梳社會現象,也供創作者、出版社參考備忘,甚至可列為國家智庫資源。
「整個專題,不只是一本本的童書繪本介紹,我們把台灣的原創圖畫書創作,拉到一個文化底蘊跟國際競爭力的高度來處理。」周月英說。對這三個談到書眼神就會閃閃發亮的女人而言,Openbook不僅是愛書人一往情深的告白,也在萬卷書中梳理出一條入世參與的明晰路徑 。
文學,是尋求共感
以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書籍為主,在出版界享有好口碑的衛城出版社,2018年,前總編輯莊瑞琳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起的堅實堡壘,以父母親之名,創辦出版社「春山」,儼然像出版界的造山運動,一座崢嶸青山就此屹立。
在莊瑞琳離開讀書共和國體系以前,在衛城時代所經手的一套書《字母會》,帶給了她思索文學的契機。從衛城到春山,雖然出版主力依舊一如往昔放在人文社科書上,但對於虛構類的文學書,莊瑞琳卻情有獨鍾,「我一直以為,文學應該是所有領域的人的最大交集。」她說。
當世界紛紛攘攘,不同立場的人們各執一詞,不同想法的論述僵持不下,是文學讓人柔軟,提醒著人們彼此並無不同,「社會科學能讓我們得到概念性的啟發,但不同的人要在世界上共存,彼此應該要有情感上的共感。」莊瑞琳認為。
過去所出版的《字母會》,除了由A到Z的26本短篇小說集,同時搭配出版六個參與書寫的小說家為主題的雜誌書《字母LETTER》。是以,當她框架出春山的四大書系,在「春山文藝」系列中甚至特別涵括了一本文學雜誌《春山文藝》,這是文學雜誌《字母LETTER》的延續,像是她對這個世界溫柔的期盼。
評文學,以入世的觀點
此刻的台灣書市已不乏文學雜誌,在此刻躋身入列的《春山文藝》如何做出區隔?
莊瑞琳希望能以不一樣的角度來重新探討文藝。她提到了一本近年創刊的香港雜誌《就係香港》,這本貫徹文藝精神的刊物,創刊號卻以香港首富李嘉誠作為封面專題,這樣入世的切面,引發莊瑞琳深深的共鳴,「文藝雜誌應該可以更跨界,甚至去探討政治現象。」她想。
一旦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就像打通任督二脈,過往從衛城時代累積下來的人脈、資源,彷彿水到渠成,為其所用。好比在《春山文藝》創刊號上,編輯團隊邀請到他們熟識已久,也是旗下作者的政治思想學者吳叡人,從日本文學家的自殺看日本近現代的精神史;還有政治學博士蔡慶樺談諾貝爾文學獎相關議題。在《春山文藝》這個平台,虛構與非虛構、文學與人文社會,不再壁壘分明,而能彼此援引,跨界共振。
莊瑞琳同樣提及指標性的《紐約時報書評》,旗下有在各大領域的專業評論者,不僅是讀者是否購書的重要參考標準,也是出版社在衡量是否要出手購買海外版權的重要憑據,權威性可見一斑,她對《春山文藝》的期許亦如是宏大。
雖說,在文學市場衰疲的時刻推出一本新的文學雜誌,外在條件著實不容樂觀,「但我們還是希望,能藉由有深度、有質量的評論,深刻地去理解作品與作者的心靈世界,把文學作品的內裡、文本跟時代的關係挖掘出來。倘若可以把文學評論做到這個程度,也許,就能讓作品更永久的留在我們心裡。」她篤定且期待地說。
更多照片請至《泛閱讀世代 捲動華文閱讀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