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走過台灣手作西服一甲子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梁冬富
2021-09-13

「力上西服」董事長梁冬富,一甲子來,始終堅守本業,見證西服產業在台灣的轉變與興衰。

「力上西服」董事長梁冬富,一甲子來,始終堅守本業,見證西服產業在台灣的轉變與興衰。
 

一塊平面的布料,在西服師傅的巧手下,像是有了生命,貼合著人體曲線,靈活地轉折走動,演繹出立體的時尚。無論高矮胖瘦,都可以用黃金比例,修飾得英姿挺拔,展現風流倜儻,玉樹臨風。

源於軍裝的西服,由17世紀起,在法、英、義等歐美國家的推崇改造下,成為社交場合的正式服裝,代表品味和尊榮。台灣西服產業也跟上時尚潮流,鑄刻出黃金歲月。雖然在時代巨輪下,西服產業由手工到機產,由盛行到稀有,但是追求極致的靈魂,從未凋萎。台灣精良的西服工藝,不僅獲得國內的讚譽,更屢屢讓國際伸展台下的觀眾,驚呼讚賞。台灣手工訂製西服,用生命裁剪出永恆流行。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

滾滾紅塵中,見證著台灣西服產業的興衰起落,力上西服董事長梁冬富在一盞孤燈下,專注地剪裁出一甲子的歲月靜好。

「做西服,是不簡單的,工序真的很複雜。」回憶起學藝生涯,歷經動盪的梁冬富眉頭輕蹙,雙眼微閉,唇角緊抿,彷彿半甲子的甘苦,頓時翻湧而上,歷歷在目。1955年,八歲的梁冬富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全家捨下大陳島所有家當,倉促來到台灣,沒有祖業可以依靠的八口之家,食指浩繁,捉襟見肘。青澀的15歲,唸了一年初中的梁冬富,被迫輟學,跟著知名的上海紅幫裁縫師傅李龍飛,在中山北路的「雅式西服公司」做學徒。因為管吃管住還有零花錢,身為獨子的梁冬富,頓時減輕了家裡的經濟負擔。

「選擇做學徒,就像小學畢業,直接跳級,進了專科。」梁冬富詼諧的比喻,把吃苦當成吃補。「那時候每天能睡四、五個小時,就是幸福的了。」正值經濟起飛,西服業一個月生產600套的黃金歲月,每個店家都日夜不歇地拚命趕工。因為工作檯就是學徒的床舖,必須等師傅下班,收拾妥當後,才能打開鋪蓋歇息。十多歲的孩子,正是嗜睡的年紀,尤其是經過一整天,沒有停頓的忙碌,雖然躺在狹窄的硬木板上,依舊睡得香甜。常常是被師傅又拍又叫:「小鬼,起床啦!」才揉著惺忪的睡眼,展開一天的工作。「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也不覺很苦。」就這麼起早睡晚,歷經三年六個月,勤奮學藝,才熬到出師。

「因為溫度不好控制,還會噴火星子。很多人都過不了這一關,半途而廢。」梁冬富說起燒熨斗的學徒日常活兒,彷彿又身處滿佈濃密白煙的小房間裡,燻得眼淚鼻涕直流。「我一個人要顧好十個熨斗,隨時保持著滾燙。」沒有電熨斗的年代,要把燒紅的木炭,放在鐵製的熨斗腹中,還要對著熨斗尾端的開口,不停地吹氣,把炭燒旺。「燙傷是免不了的家常便飯啦!」歷經現今難以想像的淬煉,讓梁冬富一步一腳印,窺視西服製作絕妙的堂奧。

力爭上游,做出口碑

「小鬼,做得不錯。」當師父願意穿上學徒做的西褲,表示出師了。當時西服師傅的待遇,是非常讓人豔羨的。「一位師傅的收入,大約是幫傭一個月薪資的七倍。」但是梁冬富的父親想得長遠,他不希望兒子停頓在只會做西褲的階段,一定要完整學會老師傅的全部本領才行。「我要感謝父親,雖然家境很需要我立即賺錢,但是卻支持我繼續學習,才有今天的我。」望子成龍的苦心,鼓勵他力爭上游。

「我很感恩我的師父,讓我有機會打開眼界。」1961到1981年間,雅式西服的客戶絡繹不絕,極度興旺。「那時候的客戶,幾乎都是政商名流。」梁冬富回憶起18歲時,第一次去總統府典禮科交衣服,「真的是兩腿發抖。」緊張惶恐的心情,到今天仍然記憶猶新。

「因為有好客戶,我才能做出好西服。」梁冬富勤奮認真,不斷鑽研西服的刀、手、車、燙各種工序,做到量身、打版、裁剪、修改樣樣出色。由工班師傅升為老闆的左右手,有機會接觸到上流社會的知名人士。「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來店裡時,老闆剛巧出國,是我第一次單獨接待客戶,幫忙試穿。」跟隨老闆到時任行政院長的孫運璿官邸,夫人親自遞送拖鞋,讓梁冬富驚訝得不知所措。「蔣方良女士總是拿著經國先生穿了多年的舊西服,請我們照著重做。」外交官派駐前,更是少不了要準備好具備國際禮儀的服裝。「李大維部長是我們的忠實客戶。」李登輝更是由市長、省主席、副總統到總統,把穿的信任,交給雅式西服。「南亞、台塑、國泰等知名企業的龍頭,也都是常客。」歷經18年的精實培育後,梁冬富揚翅離巢,自立門戶,開了小小一家力上西服,加入櫛比鱗次的品牌店家競爭行列。

揚長護短,脫胎換骨

一套出色的西服,從選料到版型、風格、樣式的定調,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我在客人的挑剔中,不斷學習成長。」除了要做出西服挺拔的T型架構,展現厚實胸膛,更要依客戶的身形,在肩、腰、胸線間,精細調整水平和垂直,做到合身而不緊繃。不但視覺上像藝術品般賞心悅目,更要在機能上動靜自如。梁冬富總是謙和地聽取客戶的心聲,即使一改再改,也總是以客為尊。「一定要讓客人穿得舒服,這是我不變的原則。」

梁冬富用職人精神,為了完美的作品,一生懸命。「幾十年來,我的工作總是在工作檯前,從早站到晚,每天十多個小時。」只要看到客戶滿意的笑容,所有的辛勞都雲消霧散。曾經獲得「亞洲西服聯盟」裁剪比賽冠軍,得到總統接見的梁冬富,面對每一次的打版剪裁,都全神貫注。「好的版型,具有向前走的能量。」以力學原理剪裁,讓西服細緻到像人體的第二層皮膚,「動而不動」,貼合舒適。「一件上衣有18條立線,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梁冬富把訂製西服比喻為蓋房子,只要有一條線歪了,就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整個架構就傾斜了。梁冬富說得輕巧,但是這種功力,是要堅持不懈,花費無數心血,才能得到的深沉領悟。

領型的變化、開衩的不同、鈕扣的多寡;由寬鬆到合身、從硬挺到柔軟,西服的演進,從未停頓。左右著西服身價的布料,也不斷創新。梁冬富拿出高級羊毛面料,薄如蟬翼般輕巧。「這麼薄的布料,對工藝是極大的挑戰,連針線都要一併訂製。」

秉持深厚的功力,梁冬富懂得揚長護短,讓東方人穿起「西裝」後,脫胎換骨,優雅俐落。「現在義大利流行什麼,你就可以在我店裡看到什麼。」台灣西服產業與時俱進,精準掌握流行度,堅實的軟實力,總是在時尚圈裡炫目稱雄。

培育火種,接棒揚眉

「台灣的西服產業一直是和世界接軌的。」亞洲西服業者聯盟(簡稱亞盟)、世界洋服同業聯盟(簡稱世盟)等觀摩競賽中,台灣總會抱回好幾座金牌。但是近幾年,南韓參賽隊伍陣容龐大,急起直追,讓梁冬富不禁憂心起台灣西服未來的競爭力。

「手工訂製西服,也和傳統產業一樣,望向夕陽餘輝。」機器的快速生產,歐美品牌的進駐,日系品牌的平價競爭,都讓手工訂製西服產能走向萎縮。「現在的製作量,和我做學徒時,簡直是天壤之別。」由1960年代一天趕製20套,兩個星期交貨的產值和速度,到如今精工出細活,兩個月才完成一套,真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師傅的人數,不能和當年相比呀!」

60年的歲月,就在千針萬線裡,悄悄流逝,累積了一身本領,何以傳承?「我其實很焦慮,因為生命是有期限的。」年逾古稀的梁冬富無比憂心。「以前做學徒時,師傅哪有空教?都是自己在旁邊看,在錯誤中逐漸領悟。」近些年來,梁冬富除了到各校做實務演講,不吝分享絕技,還開班傳授,培育全方位的人才,要把火種傳遞下去。

唯有手工,才能把靈魂和生命縫製進去,讓衣服永遠鮮活。穿上專屬於個人的量身珍品,就像品味無價的美學藝術。「環視國際,高級訂製服,永遠有市場需求。」唯有硬在手藝,立在志氣,做到無懈可擊的頂尖,始有傲視時尚的活路。

更多照片請至《走過台灣手作西服一甲子 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梁冬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