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也有Camino! 神父傳愛的軌跡
2021-10-04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聖母聖殿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之一。

屏東縣萬巒鄉的萬金聖母聖殿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之一。
 

「Buen Camino!」是走在西班牙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上,一定會聽到的問候語,來自世界各國的朝聖者,互道祝福「一路平安」。

相傳,耶穌12名使徒之一的聖雅各殉道後,其遺體下落不明數百年,直到西元814年,遺骸在西班牙北部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被發現,信徒於是在當地建起教堂。自此,以西班牙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為終點,全世界的信徒從自家門口出發,為了贖罪、個人靈修、或是任何難以言傳的原因,走上一生至少要經歷一次的朝聖之路。

 

時至今日,長程徒步的朝聖之路已蔚為風潮。根據西班牙官方的統計,近年來每年超過30萬人踽踽獨行在朝聖之路上,每日跋涉20~30公里長距離路程,忍受腳痛起水泡,日曬風吹、孤獨,以及懷疑人生的諸多念頭。台灣每年有逾千人踏上這段朝聖之旅,但您可知,台灣也有與天主教相關的朝聖路徑嗎?

走出台灣的Camino

「台灣Camino」主力的倡議者姜樂義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消瘦的臉龐、一頭灰黑雜白的髮色,足見他已閱歷人生諸多的風景。早年服務公職,後來轉任民間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南來北往倡議環境永續;他還長年陪伴南投曲冰部落原住民,把原鄉文化帶往世界;他同時是台灣明愛會國際志工召集人,長年帶領台灣青年前往印度垂死之家與柬埔寨服務學習。

如此多工的姜樂義,這些年將專注力轉向推動台灣Camino。「我以前認為出國朝聖是一件昂貴不敢想的事情。」姜樂義說,但是,因緣際會去了以色列和羅馬兩大朝聖地之後,撩起他的好奇。2016年,姜樂義趁著受邀到梵蒂岡參加聖德蘭姆姆宣聖彌撒的機會,第一次踏上西班牙朝聖之路。第二回是陪教友團走,第三回則是跟妻子兩人的朝聖之旅。

在超過一個月的路程中,姜樂義發現這跟自己喜歡健行登山的興趣相符,再與信仰結合,還有長年在心中思索能為教會推動的事工,「若是串聯台灣各地天主教教堂,活化區域教友間互動,並把當地的文史故事挖掘出來,讓天主教更深入人民生活的話……」姜樂義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時與自己對話著。2017年起,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全台走透透,在各修會之間訪查教會、神父的故事,逐步整理台灣Camino路徑,集結成《台灣Camino指南:天主教堂徒步朝聖之路》一書。

百年教堂巡禮

天主教在台灣的傳教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神父隨軍隊登陸三貂角(即Santiago聖地牙哥的台語譯音Sam-tiau-kak),他們以基隆為中心,宣傳福音。爰此,姜樂義策劃了「1626年初始之路」,從福隆火車站出發,徒步到八公里外的三貂角燈塔,再續行九公里到石城火車站,全程17.5公里。目前這路段上雖已無教堂佇立,但是只要提到「三貂角Santiago」,立刻能勾起走過聖雅各之路朝聖者的聯想,是台灣Camino與國際連結的亮點;而且此路段海景明媚,自行車道亦完整,吸引許多國際友人親身探訪。而2019年,基隆和平島的考古團隊挖掘發現了諸聖教堂修道院的遺址,為這段歷史提供佐證,更拉出台灣與世界連結的一條路線。

1642年,荷蘭驅逐在台的西班牙勢力,天主教的宣教工作因此中斷超過200年。直到1859年,道明會神父從中國大陸渡過海峽,自高雄港登岸,在今日愛河附近建立基地,並以高雄前金、屏東萬金展開傳道工作。自此從南往北,在台南、雲林、嘉義、彰化,最後到台北,西班牙道明會的傳教士篳路藍縷創建30座百年教堂。

從萬金出發,以縱切西瓜的方式,姜樂義策劃起「1859年百年教堂」之旅,第一站就先拜訪仿西班牙堡壘建築的萬金聖母聖殿(1861年),及文藝復興風格的高雄玫瑰堂(1859年);步行到台南當然不可錯過古都最古老的中山路天主堂(台南聖母無染原罪堂)(1866年);走到嘉義梅山天主堂(1913年),別忘了到身著清朝服飾的聖母像前祈禱;彰化埔心的羅厝天主堂(1875年)則是台灣中部地區天主教傳教的開端,文物室裡藏有從清朝、日治至近代的教會史料文件、百年以上天神鐘和光緒皇帝御賜的「奉旨敬教」石碑。

最後停駐在台北,可以走訪台北總教區主教座堂(1887年)、蘆洲天主堂(1883年)、淡水天主堂(1889年)、石碇天主堂(1919年)。聽姜樂義轉述,早年石碇地區還沒有教堂,老教友們是從石碇山上徒步到大稻埕望彌撒。

走一趟百年教堂巡禮,也像是經歷了一回天主教道明會深入台灣、傳播天主恩典的時光隧道。

台灣宛如聯合國

西班牙朝聖之路其實有多條路徑,甚至從各自家門出發,抵達聖地牙哥康波斯特拉,都可以稱是朝聖之路。眾多路徑當中,最有名、且最多人造訪的,當屬從法國南部Saint Jean Pied de Port為起點,越過庇里牛斯山,將近800公里的「法國之路」。此外還有「北方之路」、「葡萄牙之路」、「銀之路」、「英國之路」等。

姜樂義走訪了台灣各地的天主教會,意外發現台灣版的朝聖之路也可分成「法國之路」(巴黎外方傳教會士之路)、「瑞士之路」(白冷會士之路)、「美國之路」(瑪利諾會士之路)、「義大利之路」(靈醫會士之路)、「比利時之路」(聖母聖心會士之路)、「德國之路」(聖言會士之路)等多條路徑。此外,「耶穌會士」在新竹、「方濟會士」在桃園,也各成區域聚落發展。

形成台灣Camino天主教會朝聖路徑如聯合國的氣象,姜樂義解釋在1949年後,中國大陸對宗教自由諸多迫害,致使大批天主教組織轉來台灣傳教。比如來自美國的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從中國廣東省落腳台中,再深入南投山區原住民部落。這段路是姜樂義年輕時,在原鄉服務就熟悉的路徑,他建議從埔里進到霧社,到了武界、曲冰部落,可以聽族人分享吳叔平神父的故事,路途上可以體驗泰雅族、布農族文化,再到日月潭的聖愛營地,這裡是安敬宗神父一輩子打造的營地,瑪利諾會士之路是目前發展最成熟且完備的一段路。

瑞士白冷外方傳教會從中國大陸東北一路輾轉到台東後山,錫質平神父創立了「公東高工」,將德國技職體系引入台灣;而東海岸「白冷會士之路」上,一路可見的都蘭天主堂、小馬天主堂、都歷天主堂、八桑安天主堂、長濱長光天主堂、旭橋天主堂、多良天主堂等,都是傅義修士設計的作品,值得花上數天來一趟建築巡禮,探視東海岸上這一串美麗的珍珠。

義大利的靈醫會神父從雲南來到台灣,在宜蘭、澎湖生根,羅東聖母醫院、澎湖的惠民醫院,都是靈醫會所創建。姜樂義建議從馬公天主堂出發,跳島步行三天,共57公里,可以見證會士們戮力照顧島上居民健康的腳印。

《光華》曾報導過的劉一峰和潘世光神父則屬於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外方傳教會從中國福建轉至花蓮傳教,並生根融入當地阿美族、布農族的文化。這段路程徒步走上五、六天,搭配東海岸的好山好景,也不厭倦。

聽著姜樂義如數家珍地描述一條條路線,傳教士多是一個人奔波在路徑間,走過一間間教會,照顧一個地區、部落的信徒,不求回報地奉獻他們的生命、青春。這麼多國家的修會在台灣留下的軌跡,是我們的幸運,這些來自國外的友誼,不該被遺忘,這才發現世界從來不遠,原來聯合國就在台灣。

天主教也是台灣文化

近年來,尋找在地故事,關於台灣老街區、舊市集的訪查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已深入台灣400多年的天主教文化,亦融入街區生活,成為台灣的文化風景。我們最常介紹外國朋友去拜訪的大稻埕街區,就藏著一間百年的天主堂(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與靜修女中比鄰而居,曾經是美麗的羅馬式建築,在二戰期間遭轟炸嚴重受損後重建;而眾人所熟知的屏東萬金聖誕節前夕聖母遊行、南投信義羅娜部落報佳音,國人也透過節慶式的參與,漸漸感受天主教與在地文化結合後之獨特樣貌。

但聊到姜樂義的西班牙朝聖之路,除了難忘一路相遇來自世界各國的朝聖者外,每日參加教堂的彌撒,儘管語言不同,但宗教深入居民生活,教堂隨時歡迎任何人入內,領受天主祝福的氛圍,讓他深受感動。

姜樂義借鏡西班牙朝聖之路和韓國偶來步道的經驗,認為台灣的步道文化可以有更多元的論述面向,「步道不僅止於休閒、健身,一條路被走出來,必定有其歷史淵源,像『樟之細路』與樟腦產業相關,『淡蘭古道』裡有馬偕的路徑。」他推動台灣Camino,一方面希望能夠活化教堂空間,二方面,讓想去朝聖之路的國人,先認識天主教文化;再來,提供本地或國際友人,以徒步方式認識台灣,深入台灣走一走。

2006年德國知名喜劇名嘴Hape Kerkeling把自己走西班牙朝聖之路的日誌出書,暢銷情況更在2015年被拍成電影《我出去一下》,出發前他只告訴朋友:「我出去一下」,卻成就了一段銘心的記憶。「出去一下」,是串起任何連結的起點,而「來台灣Camino走一下」也絕對是個好選項。

更多照片請至《台灣也有Camino! 神父傳愛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