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瑰寶‧世界唯一 龍鳳獅文化保存者──吳登興
2021-10-25

龍鳳獅文化保存者──吳登興

 

正式登台「出道」,演藝生涯迄今36年的吳登興,今年剛滿40歲。他是北港百年武館德義堂第五代傳人,也是全球僅存的中華傳統藝術「龍鳳獅」傳人,更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年輕獲登錄為雙項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

他16歲斜槓,靠自學成為花燈藝師後,被台北龍山寺連續17年指名製作年度花燈,受馬來西亞康寧寺住持親邀,跨國為其設計祈福主燈和平安總燈;20歲成為台灣舞獅比賽裁判,並開始教學發揚龍鳳獅文化;26歲時獲得雲林縣頒發「雲林瑰寶」獎項。至今已帶領學生拿下全台各項舞獅競賽冠軍共255座,同時進軍世界,奪得國際舞獅邀請賽金獎,他所指導的學校榮獲73次「雲林之光」。泰國華僑為保存舞獅技藝,親自來台向他取經,最後乾脆每年都把他請回泰國教學。

 

「這群人是台灣的瑰寶,擁有傲視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台灣知名3D電影導演曲全立的紀錄片《即將消失的百工》,以此信念留下百位傳統民間工藝國寶級工匠的影像。該片於2015年榮獲南韓釜山3D KIFF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獎」。此合輯中有十位傳統民俗技藝大師,吳登興便是其中一個,在拍攝及展出當時,他尚未滿30歲,已經是舞獅藝陣的國家級教練,同時也是該項的國際級教練暨裁判。

苦練、苦練、再苦練

吳登興出生雲林北港的傳統藝陣家庭,父親吳炎林是著名百年武館德義堂的第四代傳人。儘管吳登興四歲就開始跟著一起登台表演,國小就受邀到中國廣州演出,然而吳炎林卻不希望兒子以後走上相同道路,「等我再長大一點,表演沒那麼可愛時,爸爸就叫我別舞了,讓我去讀書。」

但吳登興打從心裡喜歡陣頭表演,更渴望學習獅頭製作。「爸爸雖然是個很有天分的人,但會教師傅,袂曉教師仔(閩南語:會教師傅,卻不會教徒弟)。」回想拜師學藝的過程,吳登興哈哈笑了起來:「所以爸爸一口拒絕,但我就是想學,跑去拜爸爸的師兄為師。」

跟著師父學了好幾年,表演過上千場以後,對已累積紮實功底的吳登興,師父說沒什麼可教的了,讓他回頭去跟吳炎林學。「還好我對舞獅太有興趣了,不然誰也扛不住我爸爸的那種教法。」吳登興說他的父親是典型「我做,你自己看著辦」的天才師傅,因此無論是那一身舞獅的好技術,還是那一手做出完美獅頭的好工藝,吳登興全程都只能在旁邊看著學,學不會,吳炎林就怪他愚鈍,於是他抓緊每次吳炎林舞獅和製作獅頭的機會,就算熬夜也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學。

「我就是所謂的『師傅的孩子』,我爸爸這種師傅講的每一句話,都是學問;每次舞獅、做獅頭,都有技巧可以學。」如此嚴苛而貼身的學藝過程,練就了吳登興高強度的專注力與吃苦耐勞的精神力,「到後來,我爸爸不管做什麼,我大概看一遍就能學會了。」

吳登興濃眉大眼,有一副常年鍛鍊武術的魁梧身材,他笑著說:「我小時候很沒信心,因為爸爸總是說我很鈍。」可是面對自己喜愛的舞獅,不願放棄的吳登興決定就算再沒天分,靠著勤奮練習應該能做好。他記憶中的童年,就是蹲馬步、練武術、做道具、學技巧……不斷苦練、苦練再苦練。在這過程中,吳登興的技藝成長飛快,他才後知後覺發現,自己其實挺有天分的。

龍鳳獅陣,全球獨門

龍鳳獅陣是台灣特有的一種獅陣,也是北港德義堂獨傳的藝陣,由一龍一鳳搭配台灣獅聯合演出,與傳統樂器對陣演藝,極具特色,是北港朝天宮媽祖廟遶境重要藝陣之一,也是全台廟會活動的特殊獅陣之一,但因為陣法繁複,多人分工才可完整演出,加上早年缺乏系統性的傳承,導致技藝出現斷層,有段時間近乎失傳。

「舞獅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各地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獅陣,獅頭的樣貌也完全不同。」吳登興解釋,「北京有北京獅,廣東有廣東獅,福建有福建獅,而台灣則有台灣獅。龍鳳獅是建立於台灣獅上,全世界只有台灣留存下來的特殊獅陣,日治昭和四年(1929年),台灣畫家施玉山就畫過北港朝天宮前的龍鳳獅陣頭。中國大陸雖也有文獻記載,但不曾有人親眼見過。」如今,僅吳登興接受過這項技藝由道具製作到演出套路的完整訓練,他不願讓這項民俗文化消亡,因此自他接手德義堂後,成立了「中華龍鳳獅文化運動總會」,開始推廣龍鳳獅文化,包括他30多年來學過的其他種舞獅技藝,例如被許多老師傅視為不傳之秘的八卦獅。

吳登興到各校去教學,帶著學生們全台各地參加比賽,還被泰國北欖坡福建人協會邀請到泰國授課,「泰國華僑一直保留著舞獅文化,問題是,他們沒有老師。」文化傳承的凋零與師資的斷層,迫使該協會會長進行「全球海選」。

「會長看遍了全世界有關舞獅的YouTube影片,他認為我舞得最好,就親自來台灣邀請我去指導。」對吳登興來說,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只要能將台灣獨有的龍鳳獅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看到舞獅藝陣的美麗,他都絕不藏私,傾囊相授,至今國內外學生人數已遠超過3,000人。

意料之外的斜槓人生

「做花燈這件事是個意外。」吳登興六歲時,撿了漂亮的花燈回家說要做來賺錢,就這麼說動了父母,但沒多久便因北港小型花燈停辦而中斷。「直到我16歲時,北港再度舉辦花燈比賽,衝著首獎獎金,加上小時看過爸爸做花燈的經驗,我靠自己摸索,走上做花燈這條路。」18歲時,吳登興的花燈手藝已經能競逐全國燈會,並僅以些微差距奪得季軍;當兵期間,他在北港朝天宮花燈競賽上抱走冠軍,正式開始舞獅以外的斜槓人生。

人不輕狂枉少年,2004年台北龍山寺為了一年一度的重要花燈,大張旗鼓地全台尋找花燈藝師,力邀23歲的吳登興與眾多優秀的花燈藝師比案,他的創意獲得龍山寺青睞,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花燈藝師,被龍山寺連續17年指定製作大型年度花燈,年年都令人驚豔,引得海內外無數遊客觀賞與媒體報導。

「第一年是為了生活負擔去做,之後都是為了文化傳承而做。」28歲就被文化部邀請去擔任元宵花燈講師的吳登興,製作的花燈都具有極高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其中之一的觀音神像花燈甚至被譽為「比真的神像更美」;2017年由雲林縣舉辦台灣燈會,委任他所做的「百鳥朝鳳」花燈鋪展在整條北港大橋上,獲選「全台十大最美燈區」;北港文化中心特地典藏了兩件他的花燈為常設展品。

吳登興的花燈展現對傳統宗教與文化的敬重,打動了馬來西亞的康寧寺住持,兩次誠心邀請他遠赴東南亞為其打造過年主燈。

吳登興沒有停下他的斜槓人生,製作花燈之外,他積極投入古蹟與古文物的保存,起因來自一座清咸豐元年(1851年)開館的曲館「集雅軒」。館內保存著許多具有傳統儀式意義的百年老文物,述說著先民如何祭祀、弔唁與敬神。

「我從小就跟爸爸在集雅軒裡練習、表演,這裡是北港媽祖百多年來遶境的路線之一。」因此,聽聞集雅軒面臨危機時,吳登興開始鑽研《文化資產保存法》,自學如何撰寫古蹟與文物提報表,「那是我人生中書讀得最用功的時候,但是很值得,集雅軒現在被登錄為縣定古蹟且重新修復,150年歷史的西秦王爺泥塑神像也完整保存。現在呀,我對文資法可說是滾瓜爛熟。」他爽朗地笑說。

自稱不愛讀書愛舞獅的吳登興,咬牙讀懂各種艱澀的法規、論文和相關文獻,努力熬夜為北港古蹟與古文物反覆寫著提報表,不只讓數座北港歷史建築、數十種古文物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資產,也協助許多身懷傳統技藝的匠師,如年逾古稀的廟宇黏剪藝師許哲彥等人,被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共同保存豐富而珍貴的台灣傳統民俗文化。

「這些文化資產,如果沒有人提出應該要保留下來,後代子孫可能連它們曾經存在過都不知道。」吳登興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讓他把自己變成了一位歷史與考古學者,時常有文資系的研究生來他身邊跟著實習、做研究。

築夢和逐夢,都貴在堅持

「我身上背負著很重要的責任,就是要讓龍鳳獅這項技術和製作工藝傳承下去。」吳登興的夢想就是希望所有的華人後代子孫,不要只能從文獻或影片中才看得到舞獅。

「我是一個不懂放棄的憨人(閩南語:傻子),幸好我的太太很支持我,她懂我的夢想是什麼。」吳登興提及家人,表情變得十分溫柔,「我從不要求我兒子要做什麼,想讓他自由發展。」沒想到兩歲的兒子從小就展露對舞獅的喜愛和天分,這讓吳登興十分驚喜,「他在一旁看著我的學生練習,自己就能跟著跳,還跳得很好。」虎父無犬子,吳登興的兒子不但有著神似他的眉眼,還繼承了他的天分。

但吳登興認為天分不是一切,「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老天不是把機會給有天分的人,而是把機會留給能堅持的人。」吳登興敬佩所有跟他一樣,為了保存傳統而努力的人們。就如同曲全立導演的紀錄片所說:「無論環境如何波動,不管時光造成什麼影響,這些人都未曾放棄初衷,要讓先人的智慧與傳統工藝、文化藝術,得以穿越時空,代代相傳,讓後世不忘根本,不失精神。」

更多照片請至《台灣瑰寶‧世界唯一 龍鳳獅文化保存者──吳登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