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漫畫新浪潮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故事
2022-02-21

《CCC創作集》主編溫淳雅。

《CCC創作集》主編溫淳雅。
 

歷史上,台灣漫畫曾有過兩次百花齊放的盛況,名家輩出,作品跨界轉譯不斷,甚至挺進海外市場,但因著各樣緣由,產業落入沉寂,而在近十年,縱然環境依舊艱難,但創意不死,讀者仍在,截然迥異於過去風格的原創作品紛紛誕生,台灣漫畫的第三波黃金時代,是否真的就要來到?

 

還記得,在50年代風靡一時的《諸葛四郎》,葉宏甲筆下的真平與四郎,是三、四、五年級生的共同回憶,還多次改拍為電影、電視劇與舞台劇,今(2022)年即將推出動畫,堪稱台灣漫畫界跨界應用的元祖級IP。

跟《諸葛四郎》同時期,可與之齊名的有陳海虹《小俠龍捲風》,加上淚秋(許幸修)、許貿淞等國寶級漫畫家,是首波本土漫畫的高峰,也是這一時代武俠漫畫的翹楚代表。

然而,在1962年頒訂,1966年正式施行的《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讓台灣漫畫產業進入首次的低潮,直到1987年解除,才重啟生機。

時間拉到數十年後,80年代,敖幼祥的四格漫畫《烏龍院》,故事詼諧幽默,長紅不衰,創作時間從1983年橫跨到2012年才宣告完結。還有林正德《Young Guns》,以細膩畫風與緊湊的敘事,講述青春校園故事;以及游素蘭《傾國怨伶》,融合歷史與奇幻元素的華麗設定,堪稱本土少女漫畫的先驅……等經典作品接連問世。

多元的風格、類型與題材,高達千萬冊的銷售量,以及轉售日本、香港等不同地區版權,如《Young Guns》甚至跨領域改編為動畫與電玩作品,再次締造出台漫的第二波黃金年代。然,好景不常,90年代數位時代以降,紙本大幅衰退,加上過去產業發展一度斷層,未能建立起完整的產業基礎作為支持,遂再次重挫本土漫畫產業。

第三波的黃金時代,即將來到?

時空背景不同,挑戰也不同,即便書市景況大不如前,但近十年間,市面上忽然出現了幾部「文史向」作品。最早,是由Akru所創作,在2008年獲「劇情漫畫獎」首獎的《柯普雷的翅膀》,故事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講述一名歐洲青年踏上台灣,並深入至中央山脈的冒險故事。這本當時在漫畫產業一片蕭條之下推出,「讓出版社都很緊張」的作品,在出版後,卻出乎意料之外地受到好評。

緊接著在2009年創刊的《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創作集》(又被簡稱為《CCC創作集》或《CCC》),一舉推出許多以台灣文史、自然為素材的作品,好比Akru《北城百畫帖》,以日治時代大稻埕裡的一家咖啡館為背景,敘述了當時舉辦的台灣博覽會;或者張季雅《異人茶跡》,講述「台灣烏龍茶之父」陶德(John Todd)與大稻埕的傳奇富商、「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等人的故事……因作品極高的精緻度與完成度,引發了市場上的強烈關注。

加上近來,阮光民以傳統雜貨店為題材創作的《用九柑仔店》,左萱以故鄉桃園大溪舉辦的廟會「關聖帝君聖誕」為題創作的《神之鄉》,兩部作品接連被改拍成電視劇。

以及,被視為出道敲門磚,在漫畫界中頗具有代表性的「京都國際漫畫動畫獎」,2017年、2019年與2020年,分別由台灣漫畫家常勝《隱藏關卡》、銀甫《繪妖師──百鬼夜行》、Gene《稻草人的守護者》奪獎。

2020年,台灣漫畫家韋蘺若明《送葬協奏曲》、阮光民《天橋上的魔術師圖像版:阮光民》、D.S.《百花百色》三部作品,更包辦了由日本外務省舉辦的「國際漫畫獎」金、銀、銅獎項,一反過去得獎者多以中國、香港獨霸的現象。

屢屢傳來的海外捷報,悄然呼應著國內漫畫復甦的景況,就連出版業者也私下表示,這一波猶如「台灣漫畫產業的新浪潮」就要來了!──而這一次,台漫發展的機會與挑戰又是什麼?
 

出身梅山茶農人家的張季雅,作品《異人茶跡》,悄然呼應著自己的身世。

出身梅山茶農人家的張季雅,作品《異人茶跡》,悄然呼應著自己的身世。
 

「無心插柳柳成蔭」的《CCC創作集》

千禧年以後,本土意識的揚昇,國人對於「自己的故事」有了渴望與盼想,是這批文史題材為背景的漫畫,能在市場崛起,並為產業開闢出路徑的原因之一。

漫畫家Akru因本身具有人類學專長,自然而然運用個人所學,將文史素材融入商業漫畫處女座《柯普雷的翅膀》之中。但催生出許多一流作品的《CCC創作集》,更是在催化一波台漫風潮中極具識別度的關鍵性存在。

「倘若不是《CCC》,或許大眾根本不會注意到台灣漫畫的存在。」在漫畫圈內相當知名,以推廣原創漫畫為核心的獨立書店Mangasick創辦人黃廷玉如此說。源於國科會(今科技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CCC創作集》,並不是典型由出版社製作、發行的漫畫期刊,計畫源於全國15個典藏、研究機構所集結成的資料庫,為了推廣與示範這些資料的價值,團隊嘗試推出過科普報導、線上遊戲,也希望將素材拿來「說故事」,故選擇了漫畫作為詮釋方式。

「打從初始,《CCC》就不是從漫畫產業為核心出發,會涉入產業這麼深,完全是無心插柳。」《CCC創作集》主編溫淳雅表示,敬業的她也坦誠地說:「有時候也會有點焦慮,覺得要是幫不上老師(漫畫家)的忙,該怎麼辦?」但,這一群來自中文、歷史、藝術、圖資等不同領域的「非典型」編輯,確實推出了許多膾炙人口之作,甚至讓大眾關注到了旗下合作的眾多漫畫家,並訝異著:原來台灣有這麼漫畫家存在?他們都從哪裡來?

另類人才培養皿:同人誌販售會

原創漫畫產業發展的崎嶇,造成本土漫畫產業人才的斷層,加上日漫普及,漫畫產業競爭激烈,與漫畫家共存的出版社,態度也趨向保守,寧願翻譯海外暢銷作品,鮮有資源投入原創作品的製作。雖然台漫產業泡沫化,仍有學者提出「台漫不死」的說法:不論社會氛圍、產業生態如何,愛看漫畫、畫漫畫的人們總是存在。

就在1990年代的黃金時期過後,受日本影響而引進台灣,集結了同好性質的「同人誌販售會」開始在台灣興盛,就是最佳例證。所謂的「同人」,其實源自於日文「どうじん」,就是「同好」之意;「同人誌」即指漫畫同好者根據商業漫畫再進行的二次創作。

彼時,台灣漫畫因為缺乏正規商業市場的支持,即便同人創作與商業出版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但每年舉辦的大型同人販售會,好比: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與FF(Fancy Frontier開拓動漫祭)等,仍吸引了許多漫畫同好呼朋引伴、爭相前往,與會人次甚至高達上萬人之譜,倘說同人場在某種形式上承接了台漫創意的能量,並不為過。

「雖然同人販售會上的作品,大多是日本商業漫畫的衍生作,但漫畫家藉此磨練技巧,累積出版上的知識,甚至擁有自己的粉絲。還能見到台灣獨有的霹靂布袋戲同人誌,甚至不乏一些原創作品,因此可說,同人誌販售會成了台灣創作者相當重要的培養箱。」國內重要的漫畫研究者、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組專員王佩廸這樣觀察。

也因此,在《CCC創作集》創刊之初,編輯團隊除了藉由大專院校中,設計、多媒體相關科系的老師推薦,找到對畫漫畫有興趣的學生作為合作對象,也在同人誌販售會中尋找漫畫家,但因為合作模式前所未聞,「當時說我們是中研院,還被漫畫家誤認是詐騙。」溫淳雅笑著回憶:「後來也是因為合作過的漫畫家一個個幫忙引介,才慢慢找到了人。」
 

黃廷玉所經營的Mangasick,是許多喜愛動漫的旅客來台會特地前往的「聖地」。

黃廷玉所經營的Mangasick,是許多喜愛動漫的旅客來台會特地前往的「聖地」。
 

最壞的時代,最好的時代

除了《CCC》為台漫市場破冰,隨著圖像閱讀的普及,過去常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漫畫,逐漸受到重視,還能見到不少政府單位嘗試與漫畫家合作,帶動了一波「政府出版品」的漫畫風潮。漫畫家英張以台北植物園的史料為素材創作的《採集人的野帳》;漢寶包與台博館攜手推出,以雲豹為主題的《雲之獸》;簡嘉誠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攜手合作的《畫電影的人》等……都是代表。

更關鍵的是,政府開始將漫畫視為重要的文化內容產業,制定相關政策,投入實質資源,振興產業發展。除了《CCC》從中研院被轉入文策院,並且擴大轉型為線上漫畫連載平台;「台灣漫畫基地」也已落成營運;將在台中落腳的「國家漫畫博物館」,也正如火如荼地籌措。另外,對漫畫內容的跨界媒合、對出版社給予實質補助,以及「金漫獎」(即原本的「劇情漫畫獎」)的設立,都對產業都帶來不少助益。「很明顯的就是,稿費有變高。」入行超過十年,自嘲是在「黑暗時代」出道的漫畫家張季雅頗有感地說。

隨著原創作品漸多,台漫的題材、風格漸趨多元,漫畫家嘗試揮別日漫等國外商業漫畫的影響,累積出個人特色,「早期漫畫家的取材,特別容易受到日漫流行的影響;或者講到台灣在地的故事,往往會連結到角頭、宮廟文化等刻板印象。但倘若內容過於單一,久了讀者會失去興趣,倘若社會整體對土地更加重視,有認識的需求,不一樣的作品就會相繼誕生,這也是漫畫家創作必須著重的方向。」張季雅說明。

值得引以為豪的是,因台灣的性別平權可謂領先亞洲地區,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漫畫產業上,不僅女性漫畫家與編輯的人數都佔了絕大多數,與過去的黃金時代作家群都以男性為主,景況截然不同;還有多部以性平議題為主的代表作,都受到市場歡迎,是相當具台灣特色的作品。

黃廷玉便向我們介紹,好比結合女性情慾自主與搞笑元素的《T子%%走》,原本是漫畫家穀子自費出版之作,但過於熱銷,受到出版社關注而進入商業出版,甚至還售出日文版權;huihui《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也是作者自費出版之作,同樣高踞店內年度銷售排行榜的前幾名。

所謂「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台漫正在發展的關鍵性時刻,如何擴大市場需求,培養國人對於本土漫畫的閱讀習慣,仍是當前產業發展的重大挑戰,但能從蟄伏到萌動,單一到多元,已屬不易。一同見證著關鍵性時刻的我們,何妨與之響應,挑本自己感興趣的原創作品,不僅是對支持產業同盡一份棉薄之力,也是這個時代才有機會體驗的獨特幸福。

更多照片請至《台灣漫畫新浪潮 我們的時代,我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