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硬底子的廠牌力 中小企業升級之路
2022-07-25

硬底子的廠牌力

 

也許你知道,全球平均每三台筆記型電腦,就有一台是廣達代工生產的;特斯拉電動車的動力系統零組件70%都在台灣製造;全球65%的潛水衣,來自宜蘭的薛長興工業(SHEICO)。這些例子是想告訴你,全球的品牌戰吵得震天價響,但以製造起家的台灣中小企業在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業對企業的商業模式)的戰場中突圍,以專業、品質和服務的廠牌力勝出,台灣製造的量能絕對超出你我的想像。

 

1960年代開始經濟轉型的台灣,農業生產逐漸被輕工業取代,確立了往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方向。1980年代,台灣製造的雨傘、鞋帽、自行車、玩具等品質享譽全球,當時並出現了「雨傘王國」、「帽子王國」、「自行車王國」等的美譽。直到今天,台灣中小企業依舊是穩定經濟的磐石;據《202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為154萬8,835家,占全體企業98.93%;其就業人數為931萬1千人,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80.94%,就連銷售額新台幣23兆5,555.13億元,也占了全部企業銷售額超過五成以上,足以窺見台灣仍以中小企業為支撐的經濟體。

到了1990年代,資訊產品取代了傳統製造商品,捧出了台積電、宏碁、鴻海等有口皆碑的代工品牌;但是,有更多中小企業卻面臨如何創新、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升競爭力等問題。

近幾年,許多專家提出「跨域創新」、「循環經濟」等新藍海策略,希冀能為中小企業帶出突破困境的曙光。尚宏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敏仁,也針對台灣製造提出發展「廠牌」的想法,並期許未來能納入國家品牌之列,讓MIT的招牌再次閃亮於世界舞台。
 

黃敏仁提出「廠牌」的概念,為台灣中小企業的升級提出新的思考路徑。

黃敏仁提出「廠牌」的概念,為台灣中小企業的升級提出新的思考路徑。
 

萌生問題意識

1991年創設尚宏機械公司的黃敏仁,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他憑著之前在一間製造塑料袋機械公司六年的業務資歷,以為熟知這行業的眉角,再加上之前的墨西哥客戶想與他合作,於是決定創業。但欠缺黑手背景的他,這時才發現隔行如隔山,例如機器製造前需先繪圖,當時還停在人工製圖階段,卻常因手繪不夠精確,尺寸比例無法精密配合而出錯;他只好自學電腦繪圖,力求精準。不僅如此,他還跟隨師傅摸索機械技術,再加上勤跑業務,並堅持把服務做到最好,才把公司經營出一定的規模。

但是,就像許多中小企業主一樣,當公司擴展到一定規模後,就會開始浮現問題。「1980年代,製造業懂英文的業務不多,才讓我有機會參與這一行。但十年後,由企業主扶植的第二代陸續出線,他們多半有出國留學的歷練,不但英文能力佳,也有精通企業管理學的,相較之下,就有了危機意識。」黃敏仁自認企管專業知能不足,因此進入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進修,希望藉此將企業推向另一個高度。
 

尚宏的機器製程,兢兢業業,確保每一步驟的品管檢測;因為他們知曉,所提供的專業服務對生產製程有關鍵影響,也是製造業中重要的量能。

尚宏的機器製程,兢兢業業,確保每一步驟的品管檢測;因為他們知曉,所提供的專業服務對生產製程有關鍵影響,也是製造業中重要的量能。
 

廠牌是要來解決問題

在進修期間,黃敏仁開始接觸「品牌」這個課題,大家對於如何自創品牌很感興趣,彼此討論很熱絡。但他卻認為「品牌」不適用於他所熟悉的機械製造公司。因為「品牌」面對的是消費者,是B2C,行銷品牌需要傳播力,無論是透過媒體或消費者的口碑,才能將「品牌」推廣出去;但機械製造公司面對的買家是製造商,屬於B2B的模式,買家往往不想讓競爭對手知道機械設備出處,特別是關鍵性的設備,他們甚至刻意去除廠商資料,以免對手取得。

此外,尤其在M2M(Manufacturer to Manu­facturer或Maker to Maker,即「製造者對製造者」、「工廠對工廠」)市場中,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以理性思考、技術為本,討論的議題包含價格、交貨期、專業、技術、設備、經驗、服務等實質的、可量化的面向,黃敏仁點出「廠牌」牽動的決策思維更趨向理性。

還有一點,一般消費品最多只有幾年的保固期,可是機械設備可以用上10年、20年,而且是客戶的生財工具,一旦機器出了問題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他說:「販售機械設備就像嫁女兒一樣,不但過程要小心謹慎,售後要處處關懷;只要客戶遇到問題,一定要快速提出解決方案,售後服務甚至得做到全年無休。」

種種疑問讓黃敏仁想要理出一條適合機械製造廠的升級之路。黃敏仁解釋,工業行銷領域存在著不同的組織型態,例如台灣中小企業中的製造業者有很多是代工製造(OEM)、代工設計製造(OBM),還有為其他製造廠商提供各項服務的加工協力廠商,如金屬加工等製程,因為這些廠商大都位於B2B的供應鏈中段,只是經手產品的部份處理流程,在多數的研究中少有觸及,但其提供的專業服務對品質有關鍵影響,也是製造業中重要的量能。

而為了深入了解機械製造工廠的想法,黃敏仁開始走訪同業,並大量收集資訊,他觀察到做出口碑的機械製造業,有其特性,例如:他們的創辦人幾乎是黑手起家,所以非常了解自身的商品,也了解客戶的需求,能夠在客戶詢問時馬上找出應對方案或商品。其次是,他們的服務品質確實快速,讓客戶安心。最重要的是,他們商品的品質非常穩定而且物美價廉,讓客戶願意再次回購,其中又以壯鋼機械為代表。
 

壯鋼機械的郭秋華業務經驗豐富,能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壯鋼機械的郭秋華業務經驗豐富,能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壯鋼機械:品質+服務,造就成功

壯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6年,現任董事長郭秋華從打雜的業務助理做起,後來業績一枝獨秀,獲創辦人的青睞而成為公司的領導,實屬不易。她對機械製造業的歷程有其見解:「早期的機器設備構造簡單,每間機械工廠所賣的機器大同小異,所以完全仰賴業務的拉單能力。」郭秋華的業務經驗豐富,往往客戶才開始詢問她馬上就能提供完整資訊,甚至還會在客戶還沒想到的問題上一併提出建議,讓許多客戶印象深刻,就會在想要購買機器的第一時間想到她。

壯鋼機械一開始什麼設備都賣,後來因為吸管製造機的訂單接多了,才逐漸專注在此領域,之後成為台灣少數同時製造直管與彎管吸管機的工廠,不僅如此,因為也生產收縮膜與打包袋機器,於是決定發展為吸管製造、包裝袋、打包機器一條龍的的製造線。

「業績一起色,就會有研發新技術的想法,以凸顯公司的價值。」郭秋華舉例,芝加哥有位提供麥當勞吸管的客戶,同時訂購了吸管機與包裝機,壯鋼機械就研發出一款將兩台機器連線的設備,而這項商品後來也成為壯鋼的優勢之一。之後,他們到客戶的工廠安裝機器時,發現客戶原來就有美國大廠的吸管機。雖然大廠機器的產能佳,一次能產出2200支吸管,可是需要兩位工人將吸管搬運至5台包裝機進行裝袋,而壯鋼機械的吸管機設備一次產出1000支卻能自動包裝,不但省去兩位工人的工資成本,也省下另外四台包裝機的空間。「我們的設備一套要價8萬美元,若只有吸管機是5萬美元,但是大廠的吸管機一台造價29萬美元,相較之下,客戶為什麼選擇壯鋼機械,理由昭然若揭。」

而在歐美國家限塑的環保政策下,壯鋼也有永續經營的對策,四年前便與台灣研發環保吸管的廠商合作,因為廠商使用的材質是甘蔗纖維,必須改造機器構造比例,並且加速生產速度,目前一分鐘已可達1,000支的效率。除此之外,也與美國的PHA及日本的PHBH等海水可分解的環保吸管製造商合作改良機器設備,在環保上貢獻一份心力。

郭秋華分析,早期歐美國家,例如德國、美國是機器設備製造的大國,品質好又產能佳,但價格昂貴,而且大廠分工精細,當客戶機器出了問題,往往要輾轉多時才能解決,卻無法彌補客戶產能上的損失,因此逐漸失去優勢。「品質做到標準,後面出問題的機會就會減少。」她要求員工在機器出廠前做好品質把關,除了反覆測試外,也要求提升機器速度及便利操作。

另外,郭秋華認為零件的庫存也很重要,壯鋼採電腦分析,預先判斷經常需要替換的零件以備庫存,就能在客戶需求時及時寄送,這是許多中小型機械公司做不到的;因為機器設備除非達到一定的產量,才會庫存種類眾多的零件。在她眼裡,台灣製造成功的關鍵,不僅歸功於產品品質的穩定,還有售後快速無休的服務,成就客戶對廠牌的忠誠。
 

品質管控和售後服務是台灣中小企業在工業行銷領域勝出原因。

品質管控和售後服務是台灣中小企業在工業行銷領域勝出原因。
 

MIT願景:打造廠牌與品牌大國

在綜觀機械產業的發展後,黃敏仁認為,機械製造商以時間經驗的累積、製作穩定的品質、投入研發、了解產品與客戶需求、快速周全的服務,就能成就出與「品牌」齊名的「廠牌」,也就是以硬實力凝聚出的製造廠的形象。「而且,廠牌的核心價值,是製造廠在部門,以及買賣雙方相互依賴的基礎上,依照能力與客戶共同創造商品。」

他舉自己的公司為例,中美洲一位客戶向他購買塑料袋機器時,由於塑膠粉塵會塞住濾網而需要停機換網,所以特別要求「不停機換網裝置」。黃敏仁連忙請求坊間知名的零配件製造商協助解決,但始終沒有成功,後來才發現,這家知名零配件供應商因為計算錯誤,才會找不出解決方案。黃敏仁只好自行重新設計和修改機器,終於符合客戶的要求。「中小企業比較容易客製化產品,而且透過客戶的需求與交流,學到更多改良商品的機會,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廠牌之路。」

黃敏仁談到,有朋友購買球鞋後,發現不是台灣製造的頗感失望,因為台灣是製鞋大國。這點讓他思索,目前「MIT」的定位模糊,或許可以藉由政府的宣傳,先將MIT定義為「原廠製造」的概念,讓國內及國外消費者在購買某品牌商品時,指定購買「台灣設計,台灣製造」的商品,再逐漸形成「某家廠牌製造的商品」,讓MIT等同於「廠牌」。「台灣有『台灣精品品牌協會』推動品牌國際化,但『廠牌』也是另一種品牌,都是國家品牌的代名詞。」他希望未來也有台灣廠牌協會的成立,推動機械工廠「廠牌」化。黃敏仁相信,以台灣中小企業的實力,可以先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努力,再藉由廠牌策略的實施,把品質認知差異及身分識別做大,一起共同將「台灣製造」打造成世界的品牌。

更多照片請至《硬底子的廠牌力 中小企業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