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晴堅持使用台灣元素調製香水,要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聞到桂花香,我們知道秋天快來了;台灣民謠〈四季紅〉、〈六月茉莉〉的歌詞,使用了花香比喻心情的悸動。氣味能勾動記憶,牽引情緒,更能標記出文化印象。使用台灣元素調和的茶香水、力求突破的台灣傳統香品,皆以香征服國際,要讓世界聞到正港的台味。
由美國洛杉磯藝術和嗅覺研究所舉辦的A+OA國際獎(The Art and Olfaction Awards),素有香水界奧斯卡之稱,為香水界的年度盛事。向來由歐美國家包辦獎項,今年卻有匹來自台灣的黑馬脫穎而出。香氛品牌P.Seven以〈Aged Tea 暗香〉獲得來自各國不同領域的專家青睞,拿下獨立設計大獎。來自台灣的茶香水站上世界舞台,創辦人潘雨晴實踐了「讓台灣被看見」的理想。
茶香水風靡國際
綜觀國際香水市場,以往的氣味都是以花香、果香為主,像是小蒼蘭、玫瑰、黑醋栗,而香水的品味與潮流,也幾乎來自歐美文化。即使如此,潘雨晴始終認為,「亞洲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味道。」茶葉、米飯等,都是擁有豐厚底蘊的亞洲文化,而要如何以現代形式詮釋文化,則是潘雨晴給自己的功課。
以獲獎的作品〈暗香〉為例,潘雨晴透過香氣來詮釋台灣老茶的味道。所謂的老茶,泛指陳放十年以上的茶葉,後發酵作用使得茶葉陳化,氣味也變得與新鮮茶葉不同,逐漸轉化為如梅香、樟香和蔘香等風味。初聞〈暗香〉會先在綠茶清新的氣味中,逐漸感受到煙燻木質調,尾韻則帶有烏梅和龍眼乾的香甜。潘雨晴以香氣表現老茶特有的舊木感、仙草乾、中藥等味道,將老茶文化中,那份經過時間淬鍊的沉穩內斂表露無遺。
得知作品獲獎時,潘雨晴忍不住激動落淚,彷彿她一路走來的不被看好,終於得到肯定。「十年前台灣是沒有香水產業的,」潘雨晴表示,提起台灣的氣味,大家可能滿頭問號,頂多就是明星花露水、熊寶貝、綠油精等,台灣沒有香水品牌,香水產業幾乎是一片荒蕪。曾當過茶道師的潘雨晴,在品茶的過程發現自己對於氣味的敏銳,也著迷於台灣茶的味道,希望將香氣雋永的收納,於是成立了P.Seven。而台灣茶的好品質,早已獲得國際的普遍認可,她更堅定以茶香水作為品牌定位。
潘雨晴懷抱著:「我想讓台灣茶香水,成為經典的存在。」帶領團隊投入一年半的時間,歷經200多次的調香研發,P.Seven的第一支作品〈茗〉才終於問世。以台灣檜木作為前調,接著帶出金萱茶特有的馨甜奶香,後調則是以製墨常用的龍腦、柑松等,讓尾韻留有墨香。調和台灣特有種植物、台灣培育的茶樹品種,以及東方的書法文化,茗香水蘊含濃厚的台灣基因。其沉靜優雅的氣息偶然吸引了日本媒體的注意,成為日本雜誌推薦的台灣伴手禮。許多日本民眾來台旅遊,都指定購買這款香水,去香港參展時也受到熱烈歡迎,讓潘雨晴從國外紅回台灣。
潘雨晴表示,我們是台灣第一個出口的香水,連出口法規也都需要逐一摸索,通過日本的嚴格把關,才終於讓台灣的香水在日本上架。如今,獲得國際香水設計指標性大獎的肯定,愛沙尼亞、布達佩斯、紐約、越南等,都有經銷商意欲上架台灣的茶香水,潘雨晴成功將台灣的氣味行銷國際。
氣味設計,行銷台灣
相比視覺的看得見摸得著,抽象又主觀的嗅覺,在台灣仍屬於待開發的領域,所以潘雨晴在經營品牌的同時,也透過舉辦氣味展,開啟民眾對嗅覺的探索。而台灣是座由多元族群組成的島嶼,P.Seven的第一場氣味展,便以原住民為主題,運用馬告、小米酒、檳榔花、月桃葉等元素,將原住民的狩獵與祭典、泛靈信仰等文化,透過氣味來呈現,創作出〈獵〉、〈泛靈〉、〈石縫之花〉等作品。而後也陸續策劃了客家、閩南氣味展,創想了以東方美人茶主調的〈細妹安醬〉,或是以日月潭紅茶加上桂花,營造微苦中帶甜的香水〈紅桂〉等,藉由氣味呈現台灣是座融合多元族群、蘊含豐富文化的島嶼。
潘雨晴表示,嗅覺是人類很早就發展的感官,就像新生兒聞到媽媽的味道會感到安定,氣味會在腦中形成資料庫,串聯特定記憶。氣味亦可激起人們對顏色、溫度等其他感官的連結,腦科學家稱之為「聯覺」。潘雨晴以聞到洋梨的味道來舉例,腦中可能會浮現淡黃色或青綠色的畫面,而不會是黑色、紅色的。調香師在進行氣味設計時,便是以聯覺為概念,透過氣味的堆疊來呈現想要的畫面感。
除了設計香水,潘雨晴也為許多機關行號以氣味創造識別符碼。例如,曾有臨海的飯店,因為環境的溼度高,不論怎麼清掃,卻仍覺得有霉味,便請潘雨晴設計了曬過太陽的味道,做為飯店的空間香氛。使用氣味來營造暖烘烘的感覺,自然淡化令人不快的霉味。
而潘雨晴應台北市迪化商圈之邀,以中藥行為發想,設計帶有漢方、青草感的神農香,並搭配設計師方序中設計的香囊,讓原本傳統的老味道,有了新的詮釋,吸引年輕族群重新認識迪化商圈。持續耕耘氣味行銷的概念,透過味道能讓企業的品牌形象被記住,國家文化亦同。就像潘雨晴為桃園機場公司十周年設計的國門香,以台灣森林、廟宇,以及茶文化為靈感,運用檜木、雪松帶出山林氣息,線香傳遞寺廟的溫暖,茉莉香片則蘊含台灣人熱情款待的真心,勾勒出帶有台灣味的氣味輪廓。除了在桃園國際機場迎賓使用,去(2021)年也被帶到日本的「未來之花見:TAIWAN HOUSE」設計展,透過獨特香氣,向日本民眾展現台灣印象。
李建霖接下李慶成製香廠的經營,守著傳統手工製香技藝。
傳統香品走向世界
讓台灣的氣味走向世界的,除了香水,還有傳統的香品。華人社會敬神畏天、祭祀祖先的文化,使用香品的歷史已十分悠久,幾乎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台灣也不例外。屬於台灣百工的製香業,是台灣民間的傳統技藝,19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許多民眾興廟、還願,廟宇林立的同時,也使得台灣的製香業蓬勃發展。
製香業的昔日榮景,從上游製作、盤商,到終端銷售,利潤豐厚,甚至只要遞出名片便能收購香品再往下游轉手賣出,賺取價差。隨著低價香品進口,市場概況轉變,中間的盤商消失,許多製香廠也一間間收起,而堅持守護傳統手藝的製香廠,則必須積極尋找突破點。已有70多年製香經驗的李慶成製香廠,則在第三代的李建霖接班後,嘗試將客戶從傳統的香舖、盤商,轉攻電商平台,直接面對消費者。
返家接班十多年的李建霖,起初是獨自在斗室中默默製香,面對台灣香品市場的萎縮,一度十分徬徨無助,是客人鼓勵他將目光放向世界。於是李建霖投入電商,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開拓國外市場,將台灣傳統香品銷往美國、德國、墨西哥等。而喜歡接受挑戰的他,也因為承接客製化訂單,一頭鑽進傳統香品裡最為冷門的項目──元寶香塔。
李建霖表示,香品中較常見的有立香、臥香、香環、小盤香等,香塔則較少見,而香塔中的元寶香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因為製作者少,民眾想客製化就難上加難。隨著香品不再只是宗教、祭祀用途,現代人品香、供香,也會在生活中焚點薰香,增加空間香氛,也帶來安定的力量。具有造型變化的香塔,成為李建霖眼中的潛力產品。挾著台灣在工具機械的製造能力,他拜託廠商開發壓模塑型的機台、自動化切料機等。看著空調室裡,人員操作著符合歐盟安全規格的機台,壓出一顆顆飄著檀香、中藥香氣的元寶香,早已跳脫人們對傳統製香業的想像。
不走傳統大量製造的路線,李建霖主攻客製化、精緻化,可以客製香氣、外型,還能刻印法號,而且元寶香塔製作後,還會由人工打磨,修整外型,讓產品更為細緻,也累積了口碑,目前已固定外銷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李建霖表示,縱使六台塑形機全開,元寶香日產量約是兩萬顆,光是消化現有訂單就已供不應求,吃不下其他來自海內外的詢問。這讓李建霖考慮增拓產線,他有雄心,要以成為台灣最大的元寶香供應商為目標,讓台灣的香品走向世界。
修女也愛台灣香
即便開拓了元寶香塔的機械化產線,李建霖仍沒忘記要守著阿公傳承的製香手藝。製香廠的另一處空間,堆放著各式的香粉,台灣肖楠、中藥粉、各國檀香、沉香等,李建霖拿起一把竹枝,將枝條三分之二的部分緩緩浸入水缸中,再緩緩提起甩掉多餘水分。這是香的打底步驟,必須均勻沾上水分,急躁不得,「水路走的好,香才做的好。」阿公李慶成以前總是這樣對李建霖說。
接著要將香的枝條如扇形般展開,在盛裝香粉的篩子裡,快速地把香粉播撒到香枝上,稱之為「掄香」。只見李建霖一邊快速撥動手裡的枝條,一邊把粉末潑上,這動作必須快速,否則香枝會沾黏在一塊兒,香粉無法均勻沾裹,十分考驗製香師傅的技術。接著再送到甩粉機,將多餘香粉震掉,如此反覆進行沾水、展開、掄香、抖香的工序四到五次後,才完成初步製作。後續要再經過數日的晒乾,將香腳染上顏色後晾乾,才算大功告成。
在網路累積不少口碑的李慶成製香廠,經常會有來自各方的參訪,像是小學的鄉土課程,國高中生的校外參觀等。即使製香工作忙碌,李建霖仍很樂於分享製香的技藝,而且不只台灣民眾有興趣,還有許多外國旅客特地前來,希望深入了解台灣傳統技藝。李建霖笑說,有來自德國的遊客,因為他女兒很喜歡台灣的傳統香品,特地來參觀,錄下製香過程的影片,想回國和孩子分享。又或是從法國來的修女,前來向李建霖請教製香,因為當地買不到。即使雙方對於彼此的母語都不甚熟悉,但透過實作,李建霖仍教會修女簡易的製香方法,讓她能回國自製祈禱用的香,也讓台灣傳統的製香工藝,悄悄地在法國的修道院飄香。
更多照片請至《「嗅」出土地的芬芳 台灣香氣跨國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