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挖掘IP的金礦 地方的底氣,改編的志氣
2022-12-12

台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認為,藉由影視作品的改編,也能讓更多人認識本土文學。(林旻萱攝)

台灣文學館館長林巾力認為,藉由影視作品的改編,也能讓更多人認識本土文學。(林旻萱攝)
 

台劇鵲起,OTT平台百花齊放,觀眾對內容如飢似渴,市場的復興,吸引了人才前仆後繼。當需求遽增,好素材、好故事從何而來?

 

從產業谷底重新復甦,台劇近年屢屢繳出亮眼成績。矢志推廣本土文學跨域的台灣文學基地,舉辦了「浪花台流:文學改編影視特展」,以文學改編的角度,梳理這一波台流的興起脈絡。

「改編」一直是除了「原創」以外,影視內容的重要來源,文學小說的改編尤其常見。1980年代,台灣電影便有《嫁妝一牛車》、《兒子的大玩偶》等改編的先驅劇作。然而這一檔展覽,以2017年植劇場推出的《花甲男孩轉大人》為起點,參與策展的台灣文學基地館員說明,由於台劇的改編手法近年有了大幅度轉變。

《花甲少年轉大人》從楊富閔的小說《花甲少年》改編,但文本為短篇小說集,並沒有固定主角,編劇為了影視需求,從各篇故事中提煉出角色與主線故事,不同於過去的文學改編講求「忠於原著」,更合乎影視的表現手法,因此可視為這一波改編影視作品的轉捩之作。

串流時代,類型劇天下

2016年國際OTT付費影音平台陸續進駐台灣,擾動了國內影視產業生態,製作規格升級,故事的題材、編劇的手法也有了進化。精準定位的類型劇,在串流化的分眾市場脫穎而出,故事好、獨特性強,就不怕沒有觀眾。就選材上,除了常被改編的文學小說,報導文學、非虛構的著作、社群媒體上的短文、網紅,都受到了製作端的青睞。

台灣遍地好故事,「不然我們怎麼有這麼多戲可以拍呢?」公視資深製作人徐青雲這樣說。職人劇如《做工的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科幻劇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時代劇如《斯卡羅》、《茶金》,都是近年叫好又叫座的劇作。

尤其《茶金》,「客家產業的電視劇已經拍了很多,這一次,希望不再把劇本設定在晴耕雨讀、小情小愛。」擔任《茶金》製作人的徐青雲說明。遂而,《茶金》別開生面,擷取北埔茶商姜阿新的人物原型,講述光復初期台灣茶的國際貿易故事,不僅是台灣首部海陸腔客語劇,澎湃的歷史格局與細膩的劇情鋪排,帶動相關景點之觀光、周邊商品行銷等長尾效應,允稱為近年最成功的IP個案。
 

公視資深製作人徐青雲,成功推出《茶金》,深耕台灣客語劇內涵。(林旻萱攝)

公視資深製作人徐青雲,成功推出《茶金》,深耕台灣客語劇內涵。(林旻萱攝)
 

出版的終點,IP的起點

台灣的文本改編,就種類、數量來看,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從奧斯卡得獎片來看,高達55%是改編作品,反觀金馬獎還不到20%。」林巾力引述了前任館長蘇碩斌的一席話,說明了「浪花台流:文學改編影視特展」的策展初衷。

影視產業的變化,刺激了創作者、出版業者,開始認知到內容的寶貴價值,「過去我們都覺得,出版一本書就是創作的終點,但對IP熱潮來說,一本書完成後,可以延伸出去十幾種版權。」鏡文學總經理董成瑜掐指細數,一本書(文本)授權可細分為電子書、有聲書、漫畫、電視劇、電影、舞台劇、桌遊、線上遊戲、劇本殺……等不同項目,可見IP潛力無窮。

看準了產業發展的潛力,台灣最具規模,也最具企圖心的IP內容業者「鏡文學」,率先推出寫作平台,也成立了出版社,網羅各方好手。編輯團隊會在平台上海選優質作品,擇優出版,有所「本」以後,再積極尋求授權機會。2018年起,鏡文學也舉辦「百萬影視小說大獎」,得獎作品優先影視化,2023年即將上映、已引起關注熱度的《八尺門的辯護人》,即是首獎作品翻拍。

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也祭出相關政策,促進創作者、出版界、影視界的合作,文策院每年會邀請出版方提供文本,再由影視投資人與製作人評選出50部「潛力改編文本」,倘若授權成功,將提供獎勵金,以期加快速度。另外,文策院也建置「IP Meetup」線上平台,創作者或出版方可自行將出版品、漫畫、影視作品、遊戲等內容簡介上架,增加曝光,尋求合作機會。

用國際語言,說一個好故事

素材不缺了,但是,「什麼樣的元素才能成為神劇?」文策院副院長盧俊偉意味深長地問。這樣的大哉問,肩負產業趨勢分析研究的文策院正積極探討中,業界人士也各有一套看法。

倘若將影視作品視為藝術創作,作品只需傳達導演的個人意志與理念,那麼收視、票房也就無關緊要,但進入到產業,勢必得納入觀眾的喜好與觀影習慣、市場需求與行銷操作,「我們常說影視『作品』,但其實應該稱作『產品』。」盧俊偉說。思維的轉換是必要的。

影視作品的商業化,倒不等同於媚俗,而是採用一種雅俗共賞、跨國際的通用語彙來講述故事,「亨利‧詹姆斯、瑪格麗特‧愛特伍、伊恩‧麥克伊旺,都是諾貝爾獎等級的名家,他們的作品同樣被一再翻拍,受到觀眾的喜愛。」嗜讀翻譯小說的董成瑜舉例。以商業劇本的形式,台灣在地文化可以是加分,「像是宮廟文化,絕對可以有國際市場,但是必須經過轉換,不能只是平鋪直敘像拍紀錄片。」盧俊偉說。

鏡文學從IP開發的角度,對故事、劇本建立起一套評選標準,「好故事,必須有飽滿的人物,有衝突發生,劇情還得往前推展,不會停留在文藝腔的喃喃自語。另外,可以受讀者的喜歡,還要能夠打動影視製作者,引起他們翻拍的渴望。」董成瑜認為。

為了成就好IP,編輯們必須就IP改編的角度給予建議,旗下作者再也沒有「一個字都不能改」的無謂堅持,董成瑜說,常常一個小說,動輒改到六、七版。

鏡文學也善用母公司「鏡傳媒」的媒體資源。由公司率先提出強有力的合作提案,邀請筆鋒犀利的記者意外轉身,成為妙筆生花的創作者;還有從媒體業累積的各種人脈,能介接、媒合,能讓創作者在動筆前進行訪談,「比起在家空想,參考國外作品,複製刻板印象,親自去田野調查,才有辦法真正創作出接地氣、踏實的作品。」董成瑜說。
 

IP來源不只有文學小說,散文、非虛構類的著作,都具有改編潛力。(林旻萱攝)

IP來源不只有文學小說,散文、非虛構類的著作,都具有改編潛力。(林旻萱攝)
 

連結國際,台灣揚帆出航

國際OTT的資源挹注,對台灣影視產業猶如一陣強勁的風,世局的動盪,人才的回流、國際社會對台灣的關注,亦帶來了助力,如何趁勢揚帆,航向全球市場的大海,是台灣影視產業下一階段的重要功課。

為開拓海外市場,文策院近年積極參與海外影視展會,優先鎖定東南亞、拉美、歐洲等潛力市場,目前已與歐洲最大的電視劇集展「Series Mania」簽署MOU,成為第一個亞洲的長期合作夥伴。

鏡文學則鎖定韓國,積極推銷作品,「韓國影視已經是亞洲翹楚,內容需求強勁,加上發展多年,多少有所瓶頸,會渴望異文化帶來的刺激。」董成瑜分析。

董成瑜觀察,韓國市場偏好刺激性強、高概念、世界觀完整的作品。鏡文學出版的作品中,吳曉樂的《上流兒童》、《我們沒有祕密》、陳思宏的《鬼地方》、崑崙的《獻給殺人魔的居家清潔指南》等,均已「逆襲」成功,向韓國售出版權。

「台灣最寶貴的是創作自由。」董成瑜說。韓流的無遠弗屆,證實了無論國內的市場規模、語言使用人口,都不是產業發展的阻力。台灣自由發聲的環境,可以成為創作者的有力靠山,擅用機會,勇於與國際交流,提升創作品質,台流,才能持續昂揚,方興未艾。

更多照片請至《挖掘IP的金礦 地方的底氣,改編的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