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官田遊客中心的大草原上,有SIRAYA(西拉雅),以及象徵平原鹿群的雕塑,是遊客必拍景點
隨著國際旅遊復甦,台灣也張開雙臂,迎接旅人來探索地方之美。這回,《光華》前進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探訪具永續概念的景點:舊軍事訓練場化身景觀綠建築;鄉村廢墟加上新意,成了有美感的大型遊戲場;荒廢檳榔園變身生態農場;還有偏鄉社區用漂流木打造提琴小鎮。看看他們如何讓廢墟逆襲,把閒置空間變得好看又好玩。
位於台灣西南部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地貌豐富,有溫泉、惡地,還有多座水庫,轄區橫跨台南、嘉義,幅員廣大,是全台第二大風景區。西拉雅的命名,源自長居於此的原住民──西拉雅族。如今,西拉雅國家風景區裡仍散居著數個西拉雅的部落,也保有西拉雅族特有的信仰中心暨議事聚會場所──公廨。為擁有秀麗景致的風景區,增添豐富的人文色彩。
林建叡(左)與羅婉慈(右)活用建築專長,將大崎的農村廢墟改造成好玩的遊戲體驗。
在綠建築裡閱讀西拉雅
若想認識西拉雅族,位於台南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官田遊客中心,可作為入門磚。這座2020年啟用的綠建築,外觀設計融入西拉雅族的元素,廣場上方的採光天井,靈感來自西拉雅族的十字繡工藝中常見的八瓣花,牆面也以錯落的八瓣花點綴。而遊客中心的弧狀建築體,則是取材自西拉雅族的祀壺文化。以阿立祖(Alid,西拉雅語的祖先、祖靈之意)為信仰核心的西拉雅族,會用瓶、甕、罐等「壺體」盛裝水或酒來祭祀,因此祀壺為西拉雅傳統文化的特徵,而被稱作「拜壺民族」。
除了將西拉雅族的元素融入建築外觀,遊客中心裡還設有西拉雅文化的常設展區,介紹西拉雅族的歷史、信仰、飲食、風俗等,並展示服飾與工藝品,走一趟,就能更加認識西拉雅族。
這處占地11公頃的園區,原是停用多年的野戰訓練場,管理處保留原有的丘陵地形,並利用地勢的高低起伏,以半覆土的型式將行政中心巧妙地建造在彷彿地下層的一樓,遊客則能從入口處順著地勢直達二樓的遊客中心。三樓則有瞭望台,視野開闊,可將戶外廣場盡收眼底。園區的大草原上有著SIRAYA(即西拉雅)字樣,以及梅花鹿的裝置藝術,象徵早年嘉南平原鹿群遍布的意象,是旅客必拍景點。一旁的步道串聯廣大腹地,種有苦楝樹、風鈴木、落羽松等,四季皆有不同風情,十分適合散步、野餐。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遊憩課課長張麗君表示,這幾年管理處結合山海圳國家綠道,舉辦健行及自行車活動,也規劃一條菱波官田自行車路線,鼓勵親子同遊。沿線景點有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烏山頭水庫等,可欣賞有「菱波仙子」之稱的水雉在菱角田翩翩起舞,瞭解八田與一開墾嘉南大圳的故事,細細品味官田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
農村裡的跳島旅行
距離官田遊客中心約十分鐘車程,我們來到鄰近台南藝術大學(簡稱南藝大)的大崎村落創藝基地。這處像是動畫《神隱少女》的村莊,看似普通農村,路上只有寥寥幾人和頹圮的古厝;然而,只要走進村裡的問路站「藝農號」,索取遊戲地圖,便彷彿打開結界,帶人進入「村是遊戲小島」的奇幻世界。
跟著遊戲地圖的指引,穿梭在老屋之間的小徑,等在轉角的,是精心設計的童趣體驗。像是「跳島123」可以擲沙包玩大富翁,看看誰先到終點;「飛越投石器」比賽把球丟得遠;「山溝疊疊樂」則有色彩繽紛的大型疊疊樂,大人小孩玩得不亦樂乎;其他還有打彈弓、套圈圈、彈珠台等。而且這些設施,多是取材自改造老屋的廢料,水管、木條釘成投石器,彩繪廢棄蒸籠,掛在滿是藤蔓的牆上,就成了可裝飾的標靶。這些創意,讓大崎有了不一樣的農村風景,到處盈滿笑聲。
發想這童趣計畫的推手,是自詡「藝農」的兩名青年林建叡與羅婉慈。「種米的是稻農,種水果的叫果農,我們生活在村落裡,以藝術耕耘社區,『種』好玩的藝術,不就是藝農嗎!」林建叡如此定義。原本就讀南藝大建築所的他們,學生時期就參與大崎的社區營造。林建叡的碩士論文,即是改造村子裡歷史悠久的中山堂。這座日治時期作為集會布達的木造空間,經林建叡從設計、募款、改造,被活化為社區圖書館。如今也成了遊戲小島的手作教室,讓遊客到村裡採集自然素材,動手做一個結合農村地景的彈珠台。
歷史悠久的屋瓦,被再製成杯墊、植栽上牆板材,從此有了新生命。
定義廢墟新美學
林建叡表示,1920到30年代為了建造烏山頭水庫,原本居住在水庫原址的居民遷出,才逐漸有了大崎聚落。隨著時代變遷,大崎人口外移,空屋逐漸成了廢墟。然而,頹圮的三合院,反倒讓林建叡和羅婉慈發揮所長,在一連串老屋改造行動中,摸索如何從社區圖書館出發,延伸到整個聚落的營運。2020年,改造閒置碾米廠的「藝農號」開張,以選物店的概念展售在地物產與工藝品。遊戲小島的體驗也從藝農號出發,到村子的各點遊玩集章,再回到藝農號兌換冰淇淋,或是品嚐在地農產製作的鮮果冰。林建叡笑說,有時候還能從藝農號的窗前,看到村民為芒果樹套袋、採收。彷彿欣賞質樸的農村實境秀,令遊客感到驚喜。
跟著林建叡、羅婉慈在村子裡逛上一圈,每座廢墟都有故事,像是一間從水庫裡的祖厝拆下屋樑,再到大崎重新以編竹夾泥牆搭建的老屋,乘載著大崎開墾的歷史,團隊計劃保留老屋的紋理,作為見證大崎文史的展覽空間。不強調修舊如舊,而以更開放的想像改造成遊戲場,例如,屋頂塌陷的老屋,不加蓋屋頂,而是結合溜滑梯,拆除危險結構,賦予新的機能,廢墟就有了新生命。惜物的他們,經常在老屋裡挖寶,裁縫機、收音機等,成了藝農號的裝飾;被卸下的紅瓦片,羅婉慈發想了古瓦杯墊、植栽掛板等手作課程,讓舊物的價值得以延續。
擅長資源整合的兩人,有意在今年秋天舉辦藝術季。林建叡表示,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有海、新瀉的大地藝術季有山,而大崎鄰近烏山頭水庫,有山有水還有水庫上小島,更有南藝大的藝術資源,或許可以在水庫小島做藝術裝置,然後搭船巡禮……,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都是可開展的項目,大崎絕對有辦藝術季的量能。從水利人文、農村文化再到藝術創意,大崎的魅力值得探訪。
檳榔山蛻變探索樂園
常言道:「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位於嘉義中埔的築夢森居生態農場,原是荒廢的檳榔園,過去因為除草劑的使用,土地上只剩檳榔樹和枯草;然而,劉朝維、湯怡楓夫婦十多年的悉心整理、復育,如今生態豐富、蝶舞翩翩。
「你看,黃裳鳳蝶的幼蟲正要化蛹,就像是用繩子把自己綁起來。」葉梢上長得像豌豆的東西,其實是水青粉蝶的蛹;仔細看,葉子上一顆顆白白的,是台灣黃蝶的卵。跟著劉朝維的生態導覽走逛園區,他一下捉了隻樺斑蝶,介紹牠捲曲的口器,採蜜時會伸長探進花裡;不一會兒又抓了紅紋鳳蝶的幼蟲,讓我們聞聞牠嚇唬敵人的臭角,摸一摸看起來尖銳,實則柔軟的肉棘。「蝴蝶的幼蟲其實沒有毒,只有摸到少數毒蛾的幼蟲才會讓皮膚腫癢。」劉朝維總會這樣分享著毛毛蟲被人類誤會的故事。「生態需要有人引導」是他營造環境教育場域的初心,因為唯有讓大眾認識自然,才能發自內心保護這塊美麗的土地。
懷抱著與環境永續共生的想法,夫妻倆種了各式食草、蜜源植物,馬蜂橙、馬兜鈴、長穗木、高士佛澤蘭等,也種下肖楠、茄冬等,涵養土壤水分。園區裡還有棵被劉朝維戲稱「會打呼的樹」的彩虹桉,此樹種生長速度旺盛,樹皮會不停脫落,而且隨著歲月樹皮的顏色會越來越繽紛。劉朝維總愛邀請大家貼近樹幹靜心聆聽,水分經由維管束運輸,發出呼嚕嚕像是打呼的聲響,彷彿裡頭躲了群辛勤工作的小精靈,充滿生命的喜悅。
當自然生態被重建,園區裡能聽見盤旋在天空的大冠鷲,果子狸會跑來波羅蜜樹覓食,而地上不時出現的土堆,則是鼴鼠在地底生活的證明。鼓勵人們親山近水,劉朝維將築夢森居當作山林教育的場域,帶著大家溯溪、攀樹,夏天還能到一旁的澐水溪玩漂漂河,即使不諳水性,也能開心體驗溪流的樂趣。劉朝維還以樸門工法建造生態窯,讓民眾用在地食材動手做披薩,摘菜、擀麵通通自己來,就連挑食的孩子,也能自動把討厭的蔬菜吃光光。「建築孩提時的夢想,在森林裡居住。」是劉朝維取名為築夢森居的期待,他與太太精心準備的體驗活動,讓這片荒蕪的檳榔山,蛻變成大人小孩都能開心探索自然的樂園。
劉朝維(左)與太太湯怡楓(右)在廢棄的檳榔園裡築夢,打造大家能開心探索的自然樂園。
漂流木小提琴點亮小鎮風景
人口外移、老化是許多偏鄉的境遇,然而,西拉雅國家風景區裡的曾文水庫旁,卻有座以漂流木小提琴聞名的小鎮,用製琴工藝作為亮點,不僅離鄉的孩子回來了,外地人、外國人也受到吸引而匯聚。
「我們這裡可以欣賞水庫的秀麗美景,還能近距離感受老鷹俯衝抓魚的震撼,或是到山豬島看看被歌劇吸引的野生山豬……」嘉義大埔的和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倚豪熱情地介紹家鄉的遊程。故鄉雖美,他卻總覺得少了什麼,直到一次友人在水庫旁即興的小提琴演奏,他像被雷打到,原來音樂就是他在找的答案。
有意師法義大利的克雷蒙納,以製琴工藝帶動地方發展,吳倚豪表示,歐洲的提琴板材多是白松木,台灣的森林多樣性豐富,論製琴材料一點也不會輸,而大埔每逢大雨就有許多來自阿里山的漂流木,具有發展提琴小鎮的潛力。於是他邀請製琴經驗豐富的小提琴家黃聖彥來教學,一周三天的製琴課,讓原本務農的居民們有了不一樣的生活風景。
幾年下來,大埔和平村的漂流木小提琴名聲逐漸傳開,不少民眾前來學製琴,因而被當地的景致與生活氛圍吸引,從跨縣市通勤,最後甚至選擇移居到大埔。當地的長輩還組了提琴樂團,經常在台灣各地公益演出,號稱大埔小虎隊。未來,還將成立提琴故事館,把那些刻有山豬頭、老鷹,彩繪著每把製琴者故事的小提琴,作為展示。提琴小鎮不賣琴,而是用琴串起人與人的連結,期盼更多人走進小鎮,看見在地的暖心風景。
更多照片請至《漫遊西拉雅 玩賞廢墟的華麗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