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集集的竹林。
走一趟台灣的鄉間,會發現這樣的班級──充滿勤奮學習的氛圍、努力拚好成績的用心,還有團結友愛的同學情誼,這是引進新技術、開創新通路的台灣農業產銷班。
≈ 南投縣集集鎮竹筍產銷班 ≈
「24孝」有一個「哭竹生筍」的故事,也就是在節氣「立春」前採收的孟宗竹筍,稱為冬筍;但若是綠竹筍,只能在溫暖、潮溼氣候中生長,產季主要集中在每年五至九月。
冬天沒有綠竹筍是常識,因此當南投集集蔬菜產銷班第二班(以下簡稱「集集竹筍產銷班」)在冬天展售新鮮綠竹筍時,連農政官員都以為筍農拿出來亮相的是「模型」。
不用孝心,南投集集竹筍產銷班打破綠竹筍的生長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採收,去年產量達180公噸。班長郭麗婷透露,能夠在冬天產筍,主要是班員努力研究,用「假筍母」來延長產季。
一般來說,一枝綠竹可生出六支筍(即竹子地下莖萌生的嫩芽),班員們每次採收時,只收五支,留下一支不採,作為「假筍母」,好像「代理孕母」一樣。接著割除一小截筍尖,「打頭」二至三下,讓筍頭木質化,可以觸發旁側的筍芽萌發,假筍母因而不會長大成竹,而是會孕育「筍子」,生出二代筍、三代筍。
「集集竹筍產銷班」富有實驗、研究的精神,並且大家很聽班長郭麗婷(左三)的話。
假筍母發功,冬有鮮筍
郭麗婷說,「假筍母」的技術並不複雜,但其實要有許多因素配合。例如台灣冬天進入旱季,不利「遇水則發」的竹筍生長;但集集有來自濁水溪的溪水灌溉,尤其是冬天時將竹叢周圍的環溝都淹滿水,不讓竹筍冬眠,便有如「雨後春筍」般地生產綠竹筍。
台灣70%的綠竹筍產區在竹北以北,主要拜北部多雨之賜,但是台灣北部有東北季風─竹筍最怕吹風。反觀南投集集三面環山,有「護國神山」擋著。921大地震後,集集地熱多了二度,加上用「特黑級防紫外線」的塑膠布覆蓋在培土上,除了達到「光阻」效果,避免竹筍「出青」有苦味,亦有保溫效果,快人快語的郭麗婷說:「總之就是天時、地利。」
集集竹筍產銷班2020年從全國6,000多個農業產銷班中脫穎而出,獲頒全國「十大」農業產銷班,主要就是冬天還能種出新鮮綠竹筍,連農政專家都嘖嘖稱讚。
團結分享,勢如破竹
然而,產銷班的筍農種植竹筍的年資並不久,大多數由果農轉作,都曾經歷過盛產時因生產過剩,而價格崩跌的心酸,好在有班長郭麗婷「食好鬥相報」。
原本種植香蕉的郭麗婷說起種植綠竹筍的「緣分」,2018年她碰巧遇到白河筍農張國禎,他建議有地熱的集集適合種竹筍,郭麗婷與先生楊志琛於是開始試種。
經過一年的「實驗」,楊志琛說,曾經用錯肥料,種出纖維粗老的火山筍,也用過搖竹子的方法,希望讓竹子感到威脅,逆境求生出竹筍。「可能是誤打誤撞」,郭麗婷笑著說,沒有想到2018年冬天,真的成功種植出綠竹筍來。
冬天可以出產竹筍,郭麗婷成功賣到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以下簡稱「北農」),農糧署得知後,由於火龍果、香蕉盛產季時常因生產過剩,影響收入,因此鼓勵集集果農轉種綠竹筍。
「我們班長不藏私,用什麼肥料、種植的細節都慷慨分享。」副班長郭玉發說。
然而「隔行如隔山」,從零開始的班員們認真上農政專家的課,進行施肥管理。雖說是「資淺」的筍農,亦勇於創新改良,例如自創「不打頭」作法。郭玉發解釋,傳統作法是會清除老化竹筍頭,留下新竹,但每次僱用怪手打斷竹頭至少要花6,800元,所費不貲。班員唐慶煌一旁幫腔說:「坦白說,是我們偷懶啦,不用每年清除,而是八年後,再一次清除即可。用農業經營的術語說,是提高投資報酬率。」
2018年12月成立的竹筍產銷班,從18個班員、十多公頃的種植面積,吸引來自中寮、竹山的農民申請加入,筍農都有賺到錢,一路成長至目前33個班員,40~50公頃的種植面積。
以往筍農必須三更半夜摸黑摘筍,以趕赴當天早市販賣,因此老一輩的筍農常說採筍是「跟鬼搶工作」。而集集竹筍產銷班用預冷技術,只要清晨採摘,配合冷鏈運送,消費者可以吃到鮮甜細緻的綠竹筍。
郭麗婷同時進行產期調節,她說:「我們班就是有實驗、研究的精神,還有就是大家很團結,乖乖聽班長的話。」每年五至七月綠竹筍盛產期時,產銷班出貨少,等產季一過,物以稀為貴,再增加出貨,可以賣得好價錢。
今年二、三月,集集竹筍運銷班的冬筍,在北農平均拍賣價每公斤達500~600元,最高可至一公斤890元,集集竹筍產銷班真的做到「綠竹成金」。
產銷班班長蔡蘇麗華委託「百大青農」張家昇(左)負責行銷,打外銷市場。
≈ 高雄市永安區水產養殖產銷班第9班 ≈
走不一樣的路
炎炎夏日,走訪人煙罕至的高雄永安區,沿海的海埔新生地,利用海潮漲落灌排的漁塘,一望無際,這裡是台灣石斑魚、午仔魚重要養殖區域之一。
水產養殖是個高勞力、高技術的行業,還要面對天災、漁病的威脅,但在收成季節,盤商整池收購,任人喊價,穀賤傷農。
漁三代蔡龍彬與太太蔡蘇麗華對此感受特別深。小時,爺爺在永安以淺坪式魚塭飼養虱目魚,1970年代開始飼養高價的石斑魚,2005年發生外銷香港海產驗出孔雀石綠事件,魚價從一台斤500元狂跌至一台斤70元,天災、人禍似乎是漁民擺脫不了的宿命。
由於石斑魚價格崩跌,改養殖午仔魚的蔡蘇麗華說,午仔魚是怕冷不怕熱,非常敏感的魚,例如狗叫聲或是飛機飛過的聲音,魚都會嚇得吃不下;還有別的漁塭,曾因中秋節有人施放沖天炮,午仔魚嚇破膽暴斃。
「照顧它們就像在照顧小孩一樣。」蔡蘇麗華說,每天兩次餵食總是得守在池邊,確保魚兒們可以「平靜」地享用,遇到打雷,更是得將水車全數啟動,因為魚兒們平時習慣水車聲音,藉此降低雷聲的侵擾。
「今年特別乾旱,魚兒胃口變得很差。」蔡龍彬站在驕陽如火的池邊,皺著眉頭說:「因為長久沒有下雨,平時PH值為3.2的海水變得更鹹,PH值快要來到四度,魚兒吃不下,便長得慢!」
為了走出不一樣的路,蔡龍彬與太太蔡蘇麗華早在2018年申請產銷履歷驗證,成為永安第一位做產銷履歷的養殖戶,並且開拓外銷的通路。
外銷北美時,透明真空包裝袋上,只有產銷履歷的說明,貿易商建議,美國的消費者對台灣有認同感,但是從包裝袋上卻看不出是台灣來的魚。
自產自銷,網購助攻
因為貿易商的建議,加上長年魚價被盤商宰制,他們於是在2019年成立「永安區水產養殖產銷班」第9班(以下簡稱「永安水產產銷班」),聯合漁二代與青農,集結眾人的力量,自創品牌「TFish台潮魚集」,走自產自銷的路。
負責行銷的「百大青農」張家昇為了品牌,辛勤參加食品展、有機市集,加入電商平台,透過「台灣好農計畫」的扶持,建立品牌識別度。他像打通關一樣,逐一申請HACCP、ISO22000、「歐盟養殖場認證」、「清真認證」,想用全世界通用的標準來賣魚,除了美國,漁貨亦成功賣到澳洲、新加坡與日本。
蔡蘇麗華更是班員們眼中的養殖貴人,不僅傳授許多養殖的經驗與知識,她與台肥公司合作投放益生菌,改善水質與魚兒的腸胃。她亦鼓勵班員進行多元化的養殖策略,石斑魚、午仔魚、虱目魚、龍膽石斑、龍虎斑、白蝦等,班員間既可互通有無,還能分散風險,也有助行銷通路的配置,漁民不再是孤軍與盤商奮戰。
張家昇以午仔魚舉例說,以往盤商池邊收購,以量制價;現今產銷班則是依據餐廳、家庭需求,依14種規格分切包裝,供應從100~500公克不等的午仔魚,讓消費者無論在吃到飽餐廳或是日本料理店,都可以吃到現煎或現蒸的午仔魚。
永安水產產銷班現有15名班員,養殖面積達45公頃,年產1,700公噸水產,近年來由於冷鏈技術的進步,加上民眾愈來愈接受冷凍鮮魚的概念,這兩年雖然遇到疫情蔓延,產銷班漁貨宅配業績卻逆勢上揚,全年營業額創下新高,產值達2.5億元,走出在地漁村的一片天。
更多照片請至《我們這一班 績優農業產銷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