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資訊平臺

為新住民姊妹發聲 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 胡清嫻

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 胡清嫻 (莊坤儒攝)

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 胡清嫻 (莊坤儒攝)

 

皮膚黝黑,剪著短短整齊的妹妹頭,個子不高,胡清嫻在人群中不易被找到,但是她的聲音宏亮,講起話來又急又快,很容易依聲尋人。在人群中發聲,是胡清嫻現在的工作,擔任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簡稱「好好協會」)的多元文化課程宣導講師,多年來為新住民權益的付出與努力,使她在小英總統上台後,被聘任為總統府國策顧問。

 

家人是胡清嫻最大的後盾。(莊坤儒攝)家人是胡清嫻最大的後盾。(莊坤儒攝)

胡清嫻描述當初接到府方來電徵詢,是否願意擔任國策顧問一職,她反問:「那是做什麼的?我可以做什麼?」府方說明:可以不定期跟總統開會,把新住民的心聲跟總統表達。「那時候我想,可以幫助我的同胞,幫助新住民,那我可以做。這是個機會,把大家的心聲和收集的意見帶到總統面前。」胡清嫻說。

家人是後盾

台灣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來自越南,來台灣已十一年多了。當初離家到胡志明市在台商工廠工作了6年,不知道未來還能如何的迷惘,讓她選擇到台灣試試看。

胡清嫻與先生許志成是由仲介介紹認識,兩人相見不到一天,就辦了結婚登記,隨後到台灣開始新生活。胡清嫻的婆家開明,許志成說:「我媽媽的觀念是說,從那麼遠的地方嫁過來,就要疼人家,像自己的女兒一樣。」婆婆手把手地教胡清嫻做飯煮菜,帶她去市場買菜,把媳婦要學的事一點一滴傳授。

胡清嫻也好學,學中文、學電腦、參加司法通譯課程培訓、考取中餐證照,從小學讀到高中,現在的她正準備開始大學的課程,這一切,家人都給予她最大的支持。

在「好好」成長

胡清嫻的主持風格平易風趣,她常把麥克風遞給攤位的姊妹,讓她們「自己」介紹家鄉美食。胡清嫻的主持風格平易風趣,她常把麥克風遞給攤位的姊妹,讓她們「自己」介紹家鄉美食。

好好協會可說是胡清嫻投身公領域的起點,協會長年關注新住民的人權議題,2011年更率先招募新住民加入工作團隊,胡清嫻就是其中之一。其後更有賴民間如浩然基金會、台灣證券交易所等單位經費支助,多年來讓新住民朋友能與好好協會一起工作、學習、成長。好好協會主任蔡順柔說:「當初我經常讓她們聽打會議的逐字稿,或是做訪視記錄,那很辛苦,卻可以訓練聽力、用字。當然一定鬧過笑話,像把「萬丹」聽成「完蛋」,但紮實的訓練,姊妹們多撐過來了,成長很快。」

蔡順柔也讓胡清嫻學習撰寫計畫書,向各單位申請經費。學習拿起麥克風,在人群面前表達自己的主張與訴求。我們初見胡清嫻時,她正主持好好協會舉辦的「哇!新住民市集──社區參與式多元文化活動」,來自各國家的新住民搬出烤架、鍋鏟,以自己最拿手的料理絕活,展現母國特色。當天只見她與另一名來自印尼的夥伴謝莉莉繞著市集會場,一攤攤介紹、光顧。兩人一搭一唱,穩健的台風,氣氛十分歡愉,胡清嫻還不時把麥克風遞給攤位的姊妹,讓她們「自己」介紹家鄉美食。

許志成假日有空時也會陪同胡清嫻一起參與活動,解說越南文化。(胡清嫻提供)許志成假日有空時也會陪同胡清嫻一起參與活動,解說越南文化。(胡清嫻提供)

如此駕輕就熟,但胡清嫻坦言她第一次上台的時候,對著滿場的教師聽眾,手腳發抖、聲音也抖,腦筋一片空白,好不容易才照著簡報講完,完成她的處女秀。而如今的駕輕就熟,是靠著蔡順柔外出演講時,都帶著胡清嫻等人同行,讓她們上台發表,如此一次一次訓練膽識、修正口條,蔡順柔笑說:「現在叫她上台講3個小時,她都還不肯下來,她的潛力就這樣培力出來的。」胡清嫻則自述:「我的上課風格比較幽默一點,我盡量讓大家醒醒的聽我講。」乍聽之下,有點奇怪的句法與用字,但這也成為胡清嫻的特色,和她可愛的個性相應,果然會讓大家「醒醒的」開懷大笑。

多元文化講師

早些年,台灣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認識尚淺,為了修正社會大眾對新住民及移工的刻板印象,身為多元文化講師的胡清嫻及新住民姊妹們到學校、社區進行一場又一場多元文化的講座與課程,對象從小學、中學、大學、教師、社區長者都有。針對不同的對象,胡清嫻也因人制宜的改變溝通方式,如面對社區的長者,她會比較台越兩地文化相似、相異之處,如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越南也有,但粽子形狀不一樣,南越還有吃煎餅的習俗,讓社區的老人家知道家中媳婦的母國文化。

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文化刺激,唯有了解才能消除偏見。(胡清嫻提供)讓孩子從小接觸不同的文化刺激,唯有了解才能消除偏見。(胡清嫻提供)

胡清嫻說剛接觸這領域時,心情很沉重,因為常常在學校遇到對自己媽媽母國文化自卑的孩子,讓她聯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是如此。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課程中,她會留意觀察班上的學生,如果有特別安靜的,她便私下去接觸,了解孩子的背景是否為新二代。在課堂上,她鼓勵新二代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東南亞經驗,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讓其他同學了解多一種文化的優勢。

工作場合許可的情況下,她會盡量把自己的兒子、女兒帶在身邊,讓他們接觸不同的族群,看見大家的不同,「可能因為工作接觸過,所以他們不會隱藏媽媽的身分,反而會大聲說我媽媽是越南人。」胡清嫻說。

每年幾百場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胡清嫻除了自己上台講課,她也努力提攜後進的新住民姊妹,更在各個社區尋找願意站出來服務的姊妹,希望培育更多的種子教師。台灣社會的多元融合其實有賴這群人幫忙溝通,促進雙方的瞭解認識,「如果台灣人和新住民融合起來,不就會爆發一些不一樣的知識和人才嗎?」她的話甚有道理。

姊妹們在市集上大秀才藝,展現自信。姊妹們在市集上大秀才藝,展現自信。

胡清嫻說自己很愛講話,又很愛管人,因此她總成為新住民姊妹的帶頭大姊。自己個性直來直往,有話直說,不畏勢力。她曾質問屏東縣長潘孟安,新住民母語人才資源培力後,下一階段呢?培力出來的種子教師需要有發揮的舞台,還有姊妹的工作權也應予以保障。

她從沒想過自己會投身公領域,成為國策顧問。當年那個從越南到台灣,憧憬著人生有更多可能性的女孩,如今她勇敢地站到人前,為新住民發聲。

涉入複雜的政治圈,胡清嫻坦言也有些累了,也想如一般姊妹過平凡的日子;可是想到如果不出來幫姊妹說話,姊妹的權益怎麼辦?

但她也不曾後悔到台灣來,她覺得這就是緣份,而且自己選的路,只有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