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倡議姊妹權益的守護者──邱雅青
2017-07-03

q1

 

南洋台灣姐妹會12周年了,在陽光暖暖灑落的午後,姐妹會舉辦感恩茶會。舞台上一群新住民姐妹合唱著「是什麼樣的勇氣,揮別至親奔向未知……」,她們不是專業的歌手,卻用最誠摯的心唱出她們的心聲。邱雅青是台上的一員,她已經來台17年了。17年,她從一個異國婚姻的新娘化身為一名投身公共議題的行動者。
   

a1
咧嘴笑起來帶點美國影星茱莉亞羅勃茲的神韻,言談間的邱雅青自信而從容,獨立自主是她的本色。


1977年出生,金牛座,AB型,身形高挑纖瘦,說話的口氣和緩但堅定,咧嘴笑起來帶點美國影星茱莉亞羅勃茲的神韻,她是原籍泰國的邱雅青,有個美麗的泰國名字 ,意思是「日出的彩虹」。

雅青來自單親家庭,母親為了生活外出工作,雅青和兩個哥哥寄宿在不同的親戚家,成長過程一家子聚少離多。如此的背景培養了雅青的獨立自主,她打工、自己打理生活,不給家裡增添經濟負擔。大學讀的是商學院,主修會計,但她的社會學成績最好,也許在冥冥中就預告了雅青踏上社會運動的路子。

大學畢業後,她在百貨公司擔任銷售員,20出頭的適婚年齡,家人曾介紹婚配的對象,但雅青覺得緣分未到,逃跑了。她的真命天子是個台灣男子,在跨國快遞公司工作,對於這段異國婚姻,她沒想太多,只是心想累積的工作經驗應該可以在台灣有一番發展,就決定來台灣。

婆婆幫忙找事做

初來台灣,語言不通的挫折比她想像的還大,雅青說:「自己明明是很獨立的個人,只是不會中文,在夫家卻被當成一個啥都不會的孩子,心態上難免沮喪難過,」無法藉由語言表達,這樣的情境讓她有苦難言,也跟夫家產生不少衝突。她整天把自己關在房內,不與人交往,還曾一度跑回泰國,不回台灣了。為此,夫家承受了來自鄰居「騙婚」的閒言耳語,是媽媽的一句話:「已經下的決定就要實踐到底,真不行了才放棄」,讓雅青再次回到台灣重新開始。

前後的適應期約有3年之久,婆婆很擔心,怕她整日悶在家中胡思亂想,鼓勵雅青多出門走走,為了讓媳婦早點適應台灣生活,婆婆還央求熟識的美容院讓雅青去工作,在美容洗頭打工,跟人群互動;為了讓媳婦學習台語,家裡買了一台卡拉OK,每天午後是婆媳兩個人的K歌時間。

雅青日後的社運之路,緣起於在美容院巧遇的越南姊妹引介她去永和社大上中文識字班,從而開啟了她的終身學習生涯。

 

a2
姊妹會的工作分為三大類:組織培力、社會教育與法令政策倡議。圖為雅青(左1)與姊妹會的工作人員合影。


在社大開啟新視野 

識字班的課程不只是學習語言,更以議題討論的方式,把姐妹生活會碰到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它是啟蒙的、實境的,運用小組討論、議題探討等方式,培力姐妹的能力。加入永和社大後,她是班上最愛提問的學生,也被推選為班上的幹部,參與討論會議,參訪各地的社區大學,認識了各式各樣不同的人。老師覺得雅青有組織的潛力,提拔她為志工,而一步步走入南洋姐妹會。

雅青說:「姐妹會希望能成為姊妹的後盾,它的宗旨是給你釣竿,要妳自己捕魚吃。」她們不計較學歷,只要有心向學,姊妹會提供各種學習的機會,同仁們也都會耐心的陪伴姊妹成長。

從姐妹會的理監事到執行秘書,在不同的角色裡,雅青取得許多學習的機會,一路跌跌撞撞的經歷成為她日後成長的養分。

 

a3
雅青的街頭運動經驗多到數不清,她認為只要是對的事,就該站出來爭取。(邱雅青提供)


自己的權益自己救

雅青的街頭運動初體驗是2003年姐妹們抗議政府草率成立移民署的議題。當時政府急就章的成立移民署,且其中7成5的人力調派自警政單位,相關的配套措施也都還沒準備好。姐妹會為此籌畫上街頭抗議,表明訴求。

身為姐妹會的理事,雅青必須走到人前代表發言,但中文不算好、發音鼻音很重,她擔心無法充分表達姐妹的心聲;其他姊妹則擔心還沒拿到身分證,走上街頭會被遣返。但她們覺悟:如果不主動爭取,權利是不會白白從天而降的。這是一次成功的運動,移民署最終延至2007年才成立。

邱雅青的街頭運動經驗多到數不清,進出立法院數千次,她認為只要是對的事,就該站出來爭取。

因為切身才會關心,這群婚姻移民面臨了無法加入勞、健保、工作證、工傷無法申請補助等問題,這些案例讓姐妹們開始思考,開始研讀移民法、國籍法等自身權利相關的法條。且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不僅是一堂實用的公民課,還能引發許多姊妹參與,共創更好的明天。

為了鼓勵更多姊妹參與公共事務,姊妹會於2005年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夏曉鵑教授合著出版《不要叫我外籍新娘》,2010年,姊妹會再推出紀錄片《姊妹,賣冬瓜》,取泰文「」(不要怕)的諧音,這部片記錄了姊妹會上街頭倡議、培力成長的過程,雅青在裡頭掌鏡拍攝,還自學軟體剪輯影片;是一部南洋姐妹會成員的集體創作,透過姊妹之眼向台灣社會的傾訴。

 

a4
婆婆是雅青生命中的貴人,她鼓勵雅青接觸人群,走入社會。(邱雅青提供)



以溝通經營家庭關係

從社大與姐妹會中學來的溝通方式,雅青學以致用的運用在經營家庭關係。夫家並非一開始即贊成雅青參與公共議題,婆婆雖然開明,但想到要走上街頭抗議,心中總有些許抗拒,但雅青舉例跟婆婆說:「大家都說新住民之子是遲緩兒,就是在說你的金孫,你願意被這樣貼上標籤嗎?」婆婆聽了當然不服,反而鼓勵雅青上街頭去矯正大家的刻板印象,「自己的權益自己救」是雅青從街頭的社會大學學來的一堂課。

對於小孩的教養問題亦然,雅青是一個嚴格的媽媽,且態度堅定,要求兒子作家事、自己洗便當,她認為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責任,知道自己所為何事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她容許兒子哭,等情緒宣洩完後,大家再來討論事情的癥結點。雅青的溝通方式也影響了兒子,當奶奶過度看重孫子的課業成績時,兒子也會堅定的跟奶奶反映,請您不要看到我一次不理想的成績,就否定了我過去的努力。


 

a5
邱雅青於2008年獲得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卓越貢獻獎。(邱雅青提供)





許多人以為雅青是個幸運兒,有先生與婆婆的支持,但她說:「每段婚姻、每個家庭都有其複雜且難以與他人言說之處,」她也是跟家人不斷的溝通,才擁有這樣的自由度去做自己的事情。即便家庭經濟不需她擔心,雅青也不認為她能因此依靠先生而不獨立。

接受了識字班的啟蒙、姊妹會的培養和街頭社會大學的洗禮,雅青於2008年獲得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卓越貢獻獎的殊榮;2014年獲超越基金會之邀,參與「超越達人」公益教育計畫,分享她突破困境、解決問題、超越自己的經歷。她把自己的時間、精力貢獻出來,為求新移民能獲得平等的權益,也為了這個已是她安身立命之地的台灣,能成為更公平、更友善新移民的社會。